陳念祖

《金匱要略淺註》~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病不外邪正虛實。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是邪正統於虛實中也。)夫(上工)治未病者。見肝(邪)之(為實)病。知(已病之)肝(必)傳(未病之)脾。當先實脾。(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四季脾王。

不受邪。即勿補之。(所以然者。臟病惟虛者受之。而實則不受。臟邪惟實則能傳。而虛則不傳也。)中工不曉(邪實則)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先)實(未病之)脾。惟治(其)肝(不防其傳)也。夫肝(虛)之病。補(其本臟之體。則)用酸。(經云。木生酸。酸生肝。

遂其曲直之性也。補之猶恐不及。則用助。)助(其陽必)用焦(熱之藥。使心旺而氣感於肝也。助其陰必以)苦(用苦寒之藥。養心液之不足。泄君火之有餘。則木得其養矣。助之猶恐不足。則用益。)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益稼穡作甘。則用培土升木之法。其法悉備於烏梅丸之中也。

若中工不解。誤以)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三句為剋制之治。然則肝虛正治之法。當從於何處求之。以下十二句。是述中工之誤。以為補)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以)此(為)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然則上工治)肝虛(之病)則用此(酸甘焦苦之藥。按調補助益之妙。)法(若治肝)實(之病)則不在(治肝虛之例可)用之。經曰、(無)虛虛。(無)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准此。(餘臟。他臟也。實者防其傳。先治其未病之臟。虛者補其虛。求本臟之體用。

遵經旨而治之。則得矣。)

此論五行之理。以次而傳。別中上二工之治。學者當審其虛實。而分其治法焉。

按肝陰臟。論標本。挾心包之火。論表裡。含少陽之氣。故惡燥而復喜暖。治之之法。補用酸者。肝屬木。木生酸。酸生肝。補本臟之體。順曲直之性也。助用焦苦者。焦藥性溫入心。俾心氣旺而感於肝也。如木得陽春之氣。則欣欣向榮矣。過暖則為熱。如盛夏溽暑薰蒸。枝垂葉萎。

故必佐以苦寒之藥。入心以清其火。養液以維其陽。陰長陽潛。木得遂其條達之性矣。肝苦急。與甘味以緩之。為調肝補土之義也。以下脾能傷腎十二句。是述中工誤認剋制之說。以為治肝補脾之要妙。故復申之曰肝虛則用此法。此字指調補助益而言。又曰實則不在用之。言實者當防其傳。

不在補虛之例。此仲師虛實並舉之旨。以明正治之法也。又引經而證之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漢文古奧。注家往往多誤。

男(元犀)按、肝與膽同居。體陰而用陽。藉膽火以為用。故內經不從標本。而從中見。金匱助用焦苦。俱入心而亦主火為用。其義一也。實者降其火。用其用。虛者補其火。助其用。別其用之不同也。知肝傳脾者。肝屬厥陰巽木。脾屬太陰坤土。以陰傳陰。侮其所勝之義也。

白話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問:最好的醫生能治癒尚未發病的疾病,這是為什麼呢?

答:疾病的本質不外乎邪正、虛實。邪氣盛則為實證,正氣衰弱則為虛證,邪正的關係都包含在虛實之中。最好的醫生能治癒尚未發病的疾病,是因為他能看到肝臟有實證的徵兆,就預知已經發病的肝臟一定會傳遞到尚未發病的脾臟,所以會先調理脾臟。就像春三月、夏六月、秋九月、冬十二月,四季之中脾臟如同君王般重要,如果脾臟不受邪氣侵犯,就不要急著補益它。這是因為,只有虛弱的臟腑才會受到邪氣的侵犯,而實證的臟腑則不會;只有實證的臟腑邪氣才會傳遞到其他臟腑,虛證的臟腑則不會傳遞邪氣。

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明白邪氣由實證向其他臟腑傳遞的規律,看到肝臟有病,不明白應該先調理尚未發病的脾臟,只治療肝臟本身而不預防邪氣傳遞。如果肝臟虛弱,要補益它,就應該使用酸味藥物(經書記載:木生酸,酸生肝,順應肝臟的特性),即使補益了也可能還不夠,就需要進一步輔助。輔助肝臟的陽氣,就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使心臟旺盛,氣血就能感應到肝臟;輔助肝臟的陰氣,就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滋養心臟津液的不足,瀉去心火過盛之邪,這樣肝臟就能得到滋養。即使輔助了也可能還不夠,就需要進一步增強,就應該使用甘味藥物調節。因為甘味藥物能培土生木,這種方法在烏梅丸中都有詳細記載。

如果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明白這些道理,錯誤地使用酸味藥物治療肝臟,溫熱藥物治療心臟,甘味藥物治療脾臟(這三種方法都屬於剋制療法),那麼,治療肝臟虛弱的正確方法究竟從哪裡尋找呢?以下十二句話,是說明中等水平醫生所犯的錯誤:他們認為補脾能傷腎,腎氣虛弱,則水液運行不暢,水液運行不暢則心火旺盛,則會傷肺,肺受損則金氣運行不暢,金氣運行不暢則肝氣旺盛,最後肝臟反而自愈。這就是治療肝臟虛弱要先補益脾臟的關鍵所在。

因此,最好的醫生治療肝臟虛弱,就應該運用酸、甘、溫熱、苦寒等藥物,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輔助、增強、調和。如果治療的是肝臟實證,就不能按照治療肝臟虛弱的方法來治療。經書上說:「沒有單純的虛證,也沒有單純的實證。」應當補益不足,瀉去有餘,這就是它的道理。其他臟腑的治療方法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實證的臟腑要預防邪氣傳遞,先治療尚未發病的臟腑;虛證的臟腑要補益其不足,注重臟腑本身的特性,遵循經書的旨意來治療,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這段論述說明了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以及不同水平醫生治療疾病方法的區別。學習者應該仔細辨別虛實,然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按:肝臟是陰性的臟腑,論及標本關係,它與心包經的火有密切聯繫,論及表裡關係,它包含少陽之氣,所以它厭惡燥熱而喜歡溫暖。治療肝臟虛弱,用酸味藥物來補益,因為肝屬木,木生酸,酸生肝,補益肝臟本身,順應肝臟的特性;用溫熱和苦寒的藥物來輔助,溫熱藥物進入心臟,使心氣旺盛,從而感應到肝臟,就像木頭得到陽春的氣息就會欣欣向榮;如果過於溫暖就變成熱,就像盛夏酷暑薰蒸,枝葉就會枯萎,所以一定要用苦寒的藥物清瀉心火,滋養陰液,以維護陽氣,這樣陰盛陽潛,肝臟就能順利運行。肝臟如果過於急躁,就用甘味藥物來緩和,這就是調肝補土的道理。以下關於脾能傷腎的十二句話,是說明中等水平醫生誤解剋制理論,認為治療肝臟虛弱應該先補脾是關鍵所在,因此再次說明:肝臟虛弱就應該用這種方法(指調整、輔助、增強、調和)。實證則不能使用這種方法,因為實證應該預防邪氣傳遞,而不是補益。這是仲景先生強調虛實兼顧的旨意,用以闡明正確的治療方法。又引用經文來證明:「沒有單純的虛證,也沒有單純的實證。」應當補益不足,瀉去有餘,這就是它的道理。漢代醫書文辭古奧,注釋者往往有很多錯誤。

(元犀按):肝臟與膽囊同居於一處,肝臟本身屬陰,但其功能屬陽,依靠膽汁的火力來發揮作用,所以《內經》不是從標本論治,而是從整體來觀察。金匱要略中使用溫熱和苦寒的藥物,都通過心臟來發揮作用,因為心臟也主火。實證要瀉火,虛證要補火,只是使用方法不同而已。肝臟邪氣傳到脾臟,是因為肝屬厥陰巽木,脾屬太陰坤土,陰性之氣傳遞給陰性之氣,這是侮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