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下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1)

1. 制方大法第七

四逆散下少陰厥陰無形之邪,承氣湯下諸經有形之邪也。其間有輕重之分;下劑之輕者,只用氣分藥;下劑之重者,兼用血分藥。酸苦湧泄,下劑之輕,故芍藥、枳實為輕;鹹苦湧泄,下劑之重,故大黃、芒硝為重。

仲景用攻下二字,不專指大便。凡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指發汗言;表解者乃可攻之,指利水言;有熱屬臟者攻之,指清火言也。寒濕在裡不可下,指利水言;以有熱故也,當以湯下之,指清火言也。

仲景下劑,只重在湯,故曰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觀陷胸、抵當二丸,仍用水制,是丸復其湯,重兩許,連滓服,則勢力更猛於湯、散劑矣。當知仲景方以銖、兩、分計者,非外感方;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者,不是治外感法。

仲景制方,隨方立禁,使人受其功不蹈其弊也。如用發表藥,一服汗者停後服。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桂枝;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大青龍湯;脈浮發熱無汗,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諸亡血虛家,不可用瓜蒂;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梔子;陽明病汗出多者,不可與豬苓;外未解,其熱不潮者,未可與承氣;嘔家不可與建中。皆仲景慎重出之者也。

仲景加減有深意。如腹中痛者,少陽加芍藥,少陰加附子,太陰加人參。若心下悸者,少陰加桂枝,少陽加茯苓。若渴者,少陽加栝蔞根、人參,太陰加白朮。加減中分陰陽表裡如此。故細審仲景方,知隨症立方之妙;理會仲景加減法,知其用藥取捨之精。

小青龍設或然五症,加減法內即備五方。小柴胡設或然七症,即具加減七方。要知仲景有主治之方,如麻、桂等方是也;有方外之方,如桂枝湯加附子加大黃輩是也;有方內之方,如青龍、真武之有加減法是也。仲景書法中有法,方外有方,何得以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拘之耶?

昔岐伯創七方以制病,仲景更窮其病之變幻,而盡其精微。如發表攻裡,乃逐邪大法,而發表攻裡之方,各有大小,如青龍、柴胡、陷胸、承氣是也。夫發表既有麻黃、桂枝方矣,然有里邪夾表而見者,治表不及里,非法也。而里邪又有夾寒夾熱之不同,故制小青龍以治表熱裡寒,制大青龍以治表寒裡熱,是表中便兼解里也,不必如壞病之先里後表、先表后里之再計也。然大、小青龍,即麻、桂二方之變,只足以解營衛之表,不足以驅腠理之邪。

且邪留腠理之間,半表之往來寒熱雖同,而半里又有夾虛夾實之懸殊。因制小柴胡而防半里之虛,大柴胡以除半里之實,是表中便兼和里也,不必如後人之先攻後補、先補後攻之斟酌也。攻裡既有調胃承氣矣,然里邪在上焦者有夾水夾痰之異,在中焦者有初硬後溏、燥屎定硬之分,非調胃所能平也。

白話文:

制方大法第七

四逆散能治療少陰、厥陰經脈中無形的邪氣,承氣湯則能治療諸經脈中有形的邪氣。這兩種方劑的效力有輕重之分;藥力較輕的方劑,只用作用於氣分的藥物;藥力較重的方劑,則需同時使用作用於血分的藥物。酸味苦味藥物能促進嘔吐瀉下,藥力較輕,所以芍藥、枳實屬於輕劑;鹹味苦味藥物能促進嘔吐瀉下,藥力較重,所以大黃、芒硝屬於重劑。

張仲景所說的「攻下」二字,並不單指瀉大便。例如與桂枝湯配合使用,意在攻治表證,指的是發汗;表證解除了才能攻治裡證,指的是利水;若是有熱邪侵犯臟腑,則攻治之,指的是清熱。寒濕停留在體內則不可使用攻下之法,指的是利水;因為有熱邪存在,所以應該使用湯劑來治療,指的是清熱。

張仲景用藥,最重視湯劑,所以他說用丸藥來治療疾病,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觀察陷胸丸、抵當丸這兩種丸劑,仍然是用水來製作,也就是說丸劑是湯劑的濃縮形式,藥力更強,連渣一起服用,其效力比湯劑、散劑更猛烈。應該知道張仲景方劑中以銖、兩、分來計量的藥物,不是治療外感疾病的方劑;丸藥如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十丸的方劑,也不是治療外感疾病的方法。

張仲景制方,每一方劑都有其禁忌,使患者能得到藥效而不受其副作用的危害。例如使用發表藥物,服用一劑藥物後見效出汗,則停止後續服用。如果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則不可服用桂枝湯;如果脈象微弱、出汗惡風,則不可服用大青龍湯;脈象浮數、發熱、無汗,表證未解,則不可服用白虎湯;一切失血虛弱的病人,不可服用瓜蒂;病人以前經常輕微腹瀉,則不可服用梔子;陽明病患者出汗過多,則不可服用豬苓湯;外感病邪未解,熱象不盛,則不可服用承氣湯;嘔吐的病人,不可服用建中湯。這些都是張仲景非常慎重提出的禁忌。

張仲景加減藥物的做法,有著深奧的含義。例如腹痛,少陽病加芍藥,少陰病加附子,太陰病加人參;如果心下悸動,少陰病加桂枝,少陽病加茯苓;如果口渴,少陽病加栝蔞根、人參,太陰病加白朮。加減藥物的原則,就是區分陰陽、表裡。所以仔細研究張仲景的方劑,就能了解他隨症立方的妙處;理解張仲景加減藥物的方法,就能明白他用藥取捨的精妙之處。

小青龍湯考慮到五種可能的病症,其加減方法中就包含了五個不同的方劑。小柴胡湯考慮到七種可能的病症,其加減方法中就包含了七個不同的方劑。要了解張仲景的方劑,有主治的方劑,例如麻黃湯、桂枝湯等;有方劑以外的方劑,例如桂枝湯加減附子、大黃等;有方劑內部的方劑,例如青龍湯、真武湯的加減法。張仲景的著作中,方劑之外還有方劑,怎麼能用三百九十七個方劑、一百一十三種方法來限制它呢?

以前岐伯創立了七個方劑來治療疾病,張仲景更深入研究疾病的變化,並將其精微之處盡數掌握。例如發表、攻裡,是驅逐邪氣的主要方法,而發表、攻裡的方劑,各有大小,例如青龍湯、柴胡湯、陷胸丸、承氣湯等。發表的方法已經有麻黃湯、桂枝湯了,但是有裡邪夾雜表證而出現的病症,只治表證而不治裡證,是不正確的。而且裡邪又有夾雜寒邪和夾雜熱邪的不同,所以制定小青龍湯來治療表熱裡寒,制定大青龍湯來治療表寒裡熱,這樣在治療表證的同時也就兼顧了裡證,不必像治療嚴重疾病一樣,先治裡證後治表證,或先治表證後治裡證這樣反覆計算了。然而大青龍湯、小青龍湯,是麻黃湯、桂枝湯的變化方,只能治療營衛的表證,不足以驅除停留在肌膚腠理之間的邪氣。

而且邪氣停留在肌膚腠理之間,半表半裡的往來寒熱雖然相同,但是半裡證又有夾雜虛證和夾雜實證的區別。因此制定小柴胡湯來預防半裡證的虛證,制定大柴胡湯來治療半裡證的實證,這樣在治療表證的同時也就兼顧了裡證,不必像後人那樣,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這樣反覆斟酌了。攻裡的方法已經有調胃承氣湯了,但是裡邪在上焦者,有夾雜水飲和痰飲的不同;在中焦者,有初為硬便後為溏便、乾燥糞便轉為堅硬糞便的區別,這些都不是調胃承氣湯所能平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