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翼》~ 卷下 (19)
卷下 (19)
1. 制方大法第七
桂枝有疑似症,柴胡亦有疑似症。桂枝有壞病,柴胡亦有壞病。桂枝症罷,桂枝不中與矣,而隨症治法,仍不離桂枝方加減;柴胡症罷,柴胡不中與矣,而設法救逆,仍不出柴胡方加減。
麻黃症熱全在表。桂枝之自汗,大青龍之煩躁,皆兼裡熱。仲景於表劑中,便用寒藥以清裡。自汗是煩之兆,躁是煩之徵。汗出則煩得外泄,故不躁,宜用微寒酸苦之味以和之;汗不出則煩不得泄,故躁,宜用大寒堅重之品以清之。夫芍藥、石膏是里藥入表劑,今人不審表中有里,因生疑畏,當用不用,至熱並陽明,而斑黃狂亂髮矣。是不任大青龍之過也。
仲景於太陽經中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預保陽明之先著;加薑、棗以培中,又慮夫轉屬太陰矣。
小青龍、柴胡,俱是兩解表裡之劑,小青龍重在裡症,小柴胡重在表症。故小青龍加減,麻黃可去;小柴胡加減,柴胡獨存。蓋小青龍重在半里之水,小柴胡重在半表之熱也。小青龍治傷寒未解之水氣,故用溫劑,汗而發之;十棗湯治中風已解之水氣,故用寒劑,引而竭之。此寒水、風水之異治也。
小青龍之水,動而不居;五苓散之水,留而不行;十棗湯之水,縱橫不羈;大陷胸之水,痞硬堅滿;真武湯之水,四肢沉重。水氣為患不同,所以治法各異。
林億云:「瀉心本名理中黃連人參湯,蓋瀉心療痞,正是理中處。」當知仲景用理中,有寒熱兩法,一以扶陽,一以益陰也。邪在營衛之間,惟汗是其出路,故立麻黃、桂枝二方。邪在胸腹之間,惟吐是其出路,故立瓜蒂、梔豉二方。瓜蒂散主胸中痞硬,治在上焦;梔豉湯主腹滿而喘,治兼中焦。
猶麻黃之主皮膚,桂枝之主肌肉。瓜蒂散峻劑也,猶麻黃之不可輕用;梔豉湯輕劑也,猶桂枝湯之可更用而無妨。故太陽表劑,多從桂枝加減;陽明表劑,多從梔豉加減。陽明用梔豉,猶太陽用桂枝,既可用之以去邪,即可用之以救逆。今人但知汗為解表,不知吐亦為解表,知吐中使能發散之說,不知所以當吐之義。
故於仲景大法中,取其汗下遺其吐法耳。
少陽為樞,不全在裡,不全在表。仲景本意重里,而柴胡所主又在半里,故必見半表病情,乃得從柴胡加減。如悉入在裡,則柴胡非其任矣,故柴胡稱解表之方。小柴胡雖治在半表,實以理三焦之氣,所以稱樞機之劑。如胸滿胸中煩,心煩心下悸,咳渴喜嘔,是上焦無開發之機也;腹滿脅下痞硬,是中焦廢轉運之機也;小便不利,是下焦失決瀆之任也。皆因邪氣與正氣相搏而然,用人參扶三焦之正氣,壯其樞耳。
少陰病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者,病本在心,法當滋離中之真火,隨其勢之潤下,故君黃連之苦寒以泄之。四五日小便不利,下膿血者,病本在腎,法當升坎中之少火,順其性之炎上,故佐乾薑之苦溫以發之。此伏明之火,與升明之火不同。少陰心煩欲寐,五六日,欲吐不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是下焦虛寒,不能制水,宜真武湯,以溫下焦之腎水。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眠,是上焦虛熱,水津不布,宜豬苓湯,以通上焦之津液。
白話文:
制方大法第七
桂枝和柴胡都能治療疑似相同的病症,也能治療危重病症。如果桂枝症狀消失,桂枝藥方就不再適用,但後續治療仍需在桂枝方基礎上加減;如果柴胡症狀消失,柴胡藥方也不再適用,但後續治療仍需在柴胡方基礎上加減。
麻黃治療的發熱都在肌表。桂枝治療的自汗,大青龍湯治療的煩躁,都兼有裡熱。張仲景在治療肌表疾病的藥方中,就使用寒涼藥物來清裡熱。自汗是煩躁的徵兆,煩躁是煩躁的表現。汗出代表煩躁之氣得以外泄,所以不煩躁,宜用略寒涼、酸苦的藥物來調和;汗不出代表煩躁之氣無法外泄,所以煩躁,宜用寒涼、重鎮的藥物來清除。芍藥、石膏是治療裡證的藥物,卻用在治療肌表疾病的藥方中,現代人不懂得肌表疾病中也存在裡證,因此產生懷疑和畏懼,該用不用,導致熱邪深入陽明經,出現斑疹、黃疸、狂亂等症狀。這是濫用大青龍湯的過失。
張仲景在太陽經病症的治療中使用石膏來清瀉胃火,這是預先保護陽明經的措施;添加生薑、大棗來溫補脾胃,又是考慮到病情可能轉屬太陰經。
小青龍湯、小柴胡湯都是兼顧表裡兩證的藥方,小青龍湯著重於裡證,小柴胡湯著重於表證。所以小青龍湯加減時,麻黃可以去除;小柴胡湯加減時,柴胡則必須保留。因為小青龍湯著重於半表半裡的寒邪水氣,小柴胡湯著重於半表半裡的熱邪。小青龍湯治療傷寒尚未痊癒的水氣,所以使用溫和的藥方,使之發汗排出;十棗湯治療中風已經痊癒的水氣,所以使用寒涼的藥方,引導其排出。這就是寒邪水氣、風邪水氣治療方法不同的原因。
小青龍湯治療的水氣,是活動不定的;五苓散治療的水氣,是停滯不流的;十棗湯治療的水氣,是流動無常的;大陷胸湯治療的水氣,是痞硬堅滿的;真武湯治療的水氣,是四肢沉重的。水氣致病的情況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就各異。
林億說:「瀉心湯本名理中黃連人參湯,治療心下痞滿,正是理中湯的運用。」應該知道張仲景使用理中湯,有寒熱兩種方法,一種是扶助陽氣,一種是滋補陰液。邪氣停留在營衛之間,只有發汗才能排出,所以創立麻黃、桂枝二方。邪氣停留在胸腹之間,只有嘔吐才能排出,所以創立瓜蒂、梔豉二方。瓜蒂散是峻猛的藥方,如同麻黃不宜輕易使用;梔豉湯是輕柔的藥方,如同桂枝湯可以多次使用而無妨。所以治療太陽經肌表病症,多從桂枝湯加減;治療陽明經肌表病症,多從梔豉湯加減。陽明經使用梔豉湯,如同太陽經使用桂枝湯一樣,既可以用來祛除邪氣,也可以用來救治危急之症。現代人只知道發汗是解表的方法,不知道嘔吐也是解表的方法,知道吐法能使邪氣發散,卻不知道何時應該使用嘔吐法。
所以從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中,取其發汗、下瀉的方法,而遺漏了嘔吐的方法。
少陽是樞紐,不完全在裡,也不完全在表。張仲景的本意著重於裡證,但柴胡所主治的病症又在半表半裡,所以必須出現半表半裡的症狀,才能從柴胡湯加減。如果病症完全在裡,那麼柴胡湯就不再適用了,所以柴胡湯被稱為解表藥方。小柴胡湯雖然治療半表半裡的病症,但實際上是調理三焦的氣機,所以被稱為樞機之劑。例如胸悶、胸中煩躁、心煩、心悸、咳嗽、口渴、喜愛嘔吐,這是上焦氣機不暢;腹部脹滿、脅下痞硬,這是中焦運化功能失常;小便不利,這是下焦排洩功能失調。這些都是由於邪氣與正氣相搏鬥造成的,使用人參來扶助三焦的正氣,增強其樞紐作用。
少陰病症二三日,心中煩躁不能臥睡,病根在心,應當滋補心臟的真火,順其趨勢而下降,所以主藥使用黃連的苦寒之性來泄熱。四五日小便不利,排出膿血,病根在腎,應當升提腎中少火,順其特性而上升,所以輔助藥物使用乾薑的苦溫之性來發散。這是潛伏的真火與上升的真火不同。少陰病症心煩想睡,五六日,想吐卻吐不出來,腹瀉並且口渴,小便顏色發白,這是下焦虛寒,不能約束水液,宜用真武湯,溫煦下焦的腎水。下利六七日,咳嗽並且口渴,心煩失眠,這是上焦虛熱,水液不能佈散,宜用豬苓湯,通利上焦的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