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全論大法第一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外者外治,內者內治。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

」此大法也。仲景祖述靡遺,憲章昭著。本論所稱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者,是陰陽之別也。陽病制白虎、承氣以存陰,陰病製附子、吳萸以扶陽。外者用麻、桂以治表,內者用硝、黃以治里。其於表虛里實,表熱裡寒,發表和表,攻裡救里,病有淺深,治有次第,方有輕重,是以定其中外,各守其鄉也。太陽陽明並病,小發汗,太陽陽明合病,用麻黃湯,是從外之內者,治其外也。

陽明病,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用梔子豉湯,是從內之外者,調其內也。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調胃承氣,先調其內也。表未解而心下痞者,從外之內而盛於內,當先解表,乃可攻痞,是先治其外,後調其內也。中外不相及,是病在半表半裡,大小柴胡湯,治主病也。

此即所謂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用白虎、梔豉、小承氣之類。盛者奪之,則用大承氣、陷胸、抵當之類矣。所云觀其脈症,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則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之謂也。若分四時以拘法,限三法以治病,遇病之變遷,則束手待斃矣。且汗、吐、下之法亦出於岐伯。

而利水、清火、調補等法悉具焉。其曰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在皮者,汗而發之,實者,散而瀉之,此汗家三法。中滿者,瀉之於內,血實者,宜決之,是下之二法。高者因而越之謂吐,下者引而竭之謂利小便。剽悍者,按而收之,是清火法。氣虛宜掣引之,是調補法也。

夫邪在皮毛,猶未傷形,故仲景制麻黃湯,急汗以發表,邪入肌肉,是已傷其形,故制桂枝湯、啜稀熱粥以解肌,是漬形以為汗。若邪正交爭,內外皆實,寒熱互呈,故制大青龍於麻桂中加石膏以瀉火,是散以瀉之也。吐劑有梔豉、瓜蒂,分胸中虛實之相殊;下劑有大小承氣、調胃、抵當,分氣血淺深之不同。利水有豬苓、真武寒熱之懸絕,清火有石膏、芩、連輕重之差等。

陽氣虛,加人參於附子、吳萸中以引陽;陰氣虛,加人參於白虎、瀉心中以引陰。諸法井然,質之岐伯,纖毫不爽。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愚更有議焉,仲景言「平脈辨症為《傷寒雜病論》」,是脈與症亦未嘗兩分也。夫因病而平脈,則平脈即在辨症中。病有陰陽,脈合陰陽。

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是病之陰陽也,當列全論之首。浮、大、動、滑、數名陽,沉、澀、弱、弦、微名陰,是脈之陰陽也,此條當為之繼。叔和既云搜採仲景舊論,錄其症候診脈,是知叔和另立脈法,從此搜採耳。試觀太陽篇云:「脈浮者,病在表。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

白話文:

全論大法第一

治病要辨清陰陽,陰病治陽,陽病治陰。 疾病的部位,外在的用外治,內在的用內治。內外兼有的,要先看病邪從何而來,從外侵入的先治外,從內發生的先調內。內外皆盛的,先調內後治外;外內皆盛的,先治外後調內。如果內外不相干擾,那就針對主要病症治療。病情輕微的調理之,中等程度的平衡之,嚴重的則要強力抑制之。寒熱溫涼的治療,要根據病情變化而靈活運用。

這是大法,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此做了詳細的闡述。書中提到發熱惡寒屬於陽證,無熱惡寒屬於陰證,這就是陰陽的區別。陽證用白虎湯、承氣湯等存陰,陰證用附子、吳茱萸等扶陽。外感用麻黃、桂枝等治療表證,內傷用硝石、黃連等治療裡證。 治療要根據表虛裡實、表熱裡寒等情況,先治表還是先治裡,病情深淺,用藥輕重,都有次第。所以要先辨明疾病的內外,再對症下藥。太陽與陽明經同時患病,要輕微發汗;太陽與陽明經合病,則用麻黃湯,這是從外而內,治其外。

陽明病發熱汗出,不惡寒反而惡熱,用梔子豉湯,這是從內而外,調其內。發汗後症狀未解,仍持續發熱,這是從內而外盛於外,要用調胃承氣湯,先調其內。表證未解而心下痞滿,這是從外而內盛於內,應先解表,然後再攻治痞滿,這是先治外後調內。內外不相干擾,是半表半裡證,用大小柴胡湯治療主病。

這就是所謂的:病情輕微的調理之,中等程度的平衡之,用白虎湯、梔子豉湯、小承氣湯等。病情嚴重的則強力抑制之,用大承氣湯、陷胸湯、抵當湯等。所謂觀其脈症,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就是根據寒熱溫涼,衰盛虛實,靈活運用治療方法的意思。如果拘泥於四季時令或三種治療方法,遇到病情變化,就只能束手無策了。而且汗、吐、下等療法都來自於《內經》。

利水、清熱、調補等方法也都有。比如說:邪氣在皮膚,尚未傷及臟腑,所以仲景用麻黃湯,迅速發汗以解表。邪氣入肌肉,已經傷及臟腑,所以用桂枝湯,喝稀粥以解肌。邪正交爭,內外皆實,寒熱互現,則在麻黃桂枝湯中加石膏瀉火。吐劑有梔子豉湯、瓜蒂湯,區分胸中虛實的不同;下劑有大、小承氣湯、調胃湯、抵當湯,區分氣血淺深的不同;利水有豬苓湯、真武湯,區分寒熱的不同;清熱有石膏、黃芩、黃連,區分輕重不同。

陽氣虛,在附子、吳茱萸中加入人參以引陽;陰氣虛,在白虎湯、瀉心湯中加入人參以引陰。這些方法都井然有序,符合《內經》的理論,絲毫不差。歷代醫家,其治病原則都是一致的。我還想補充一點,仲景說:「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可見脈症並非完全分開的。根據病情來診脈,診脈就包含在辨證之中。疾病有陰陽,脈象也合陰陽。

發熱惡寒屬於陽證,無熱惡寒屬於陰證,這是疾病的陰陽。浮、大、動、滑、數屬陽脈,沉、澀、弱、弦、微屬陰脈,這是脈象的陰陽。王叔和的《傷寒論》搜集整理了張仲景的舊論,記錄了其症候診脈方法,說明王叔和另立脈法,從中整理收集。例如太陽篇說:「脈浮者,病在表;脈浮緊者,法當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