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全論大法第一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愈。」諸條脈法,不入辨脈平脈篇,是叔和搜採未盡,猶遺仲景舊格也。由此推之,知寸口脈浮為在表,及寸口脈浮而緊、脈浮而數諸條,皆從此等處採出。脈有陰結、陽結條,未始不在陽明中風、中寒之間;灑淅惡寒而發熱者,未始不在少陽寒熱往來之部。脈陰陽俱緊者,未必非少陰之文;陰陽相搏條,未必不在傷寒脈結代之際。

設仲景另集脈法,或有上下之分,諒無辨平之別矣。名平名辨,皆叔和搜採之說,仲景所云各承家技者是也。世徒云《序例》為叔和之文,而不知仲景之書,皆系叔和改換,獨為傷寒立論。

十六卷中,不知遺棄幾何,而六經之文夾雜者亦不少,豈猶然仲景舊集哉?如疑余見之謬,請看序例所引《內經》,莫不增句易字,彼尚敢改岐伯之經,況乎仲景之論耶?欲識真仲景者,逐條察其筆法,知《考工記》自不合於《周官》,褚先生大不侔於太史矣。世皆以《金匱要略》為仲景雜病論,則有若之似聖人,惟曾子為不可強乎?

白話文:

脈搏浮而有力且快速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許多脈象的診斷方法,並沒有被歸類到辨別脈象平緩與否的篇章裡,這是王叔和蒐集整理得不完整,還保留著張仲景舊有的模式。由此可推論,寸口脈搏浮現代表病邪在體表,以及寸口脈搏浮而緊、浮而數等描述,都是從這些脈象中歸納出來的。關於脈象陰結、陽結的描述,本來就存在於陽明經中風、中寒的病症之中;出現惡寒、發熱、身體酸痛的症狀,本來就屬於少陽經寒熱往來之症。脈象陰陽都緊的,未必不是少陰經的病症;陰陽脈搏相互搏動的,未必不存在於傷寒脈象結代的時刻。

假設張仲景另編一本脈法書籍,或許會有上下卷之分,但應該沒有辨別脈象平緩與否的區別。所謂平脈、辨脈,都是王叔和蒐集整理的說法,張仲景所說的「各承家技」,指的就是這種情況。世人只說《傷寒雜病論序例》是王叔和寫的,卻不知道張仲景的著作,都是王叔和修改潤色的,只是單獨為傷寒論立論。

《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不知道遺棄了多少內容,而六經的論述夾雜其中也不少,難道還能說是張仲景原本的著作嗎?如果懷疑我的看法是錯誤的,請看看序例中引用的《內經》,幾乎沒有不增句改字的,王叔和尚且敢修改岐伯的經典,何況是張仲景的論述呢?想要了解真正的張仲景,就應該逐條觀察他的寫作風格,就像《考工記》與《周官》不同,《褚氏春秋》與《左傳》也不同一樣。世人皆認為《金匱要略》是張仲景的雜病論,這就好比聖人一樣,只有曾子是不可強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