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平脈準繩第七

上古以三部九候決死生,是遍求法;以人迎、寸口、趺陽辨吉凶,是扼要法。自《難經》獨取寸口之說行,人迎、趺陽不參矣。氣口成寸,為脈之大會,死生吉凶系之焉,今所傳者只此耳。自有《脈經》以來,諸家繼起,各以脈名取勝,泛而不切,漫無指歸。夫在診法取其約,於脈名取其繁,此仲景所云「馳競浮華,不固根本」者是也。

仲景立法,只在脈之體用上推求,不在脈之名目上分疏。故以陰陽為體,則以浮、大、動、滑、數為陽之用,沉、澀、弱、弦、遲為陰之用;以表裡為體,則以浮為表用,沉為里用;以臟腑為體,則以數為腑用,遲為臟用。如以浮沉為體,則以浮、沉中各有遲、數為用。以浮為體,則以大、動、滑、數為用之常,澀、弱、弦、遲為用之變;以沉為體,則以澀、弱、弦、遲為用之常,大、動、滑、數為用之變。

白話文:

古代醫學使用三部九候來判定生死,這是全面探查的方法;用人迎、寸口、趺陽脈來判斷吉凶,這是精簡扼要的方法。自從《難經》只取寸口脈論述後,人迎、趺陽脈就不再被重視了。寸口脈是氣脈匯聚之處,生死吉凶都繫於此,現在流傳的診脈方法也僅止於此。

自從有了《脈經》之後,許多醫家紛紛出現,各以脈名取勝,卻泛泛而談,沒有明確的指向。在診斷方法上追求簡約,在脈名上追求繁複,這就是仲景所說「追逐浮華,不堅守根本」的做法。

仲景立法的核心,在於探求脈象的體用,而非脈名的細分。因此以陰陽為本,則浮、大、動、滑、數屬於陽的表現,沉、澀、弱、弦、遲屬於陰的表現;以表裡為本,則浮屬於表面的表現,沉屬於裏面的表現;以臟腑為本,則數屬於腑的表現,遲屬於臟的表現。如果以浮沉為本,則浮、沉中又各有遲、數的表現。以浮為本,則大、動、滑、數是常見的表現,澀、弱、弦、遲是特殊的表現;以沉為本,則澀、弱、弦、遲是常見的表現,大、動、滑、數是特殊的表現。

體用之間,見脈之變化,而致病之因,與病情之虛實、病機之轉移,亦隨之而見,全在診者指法之巧,與看法之細耳。脈理浩繁,大綱不外名陽名陰之十種。陰陽兩分,自成對峙,陰陽配偶,惟見五端。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是脈息,不得概以脈象視之也。脈有對看法,有正看法,有反看法,有平看法,有側看法,有徹底看法。

如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弱,有滑即有澀,有數即有遲。合之於病,則浮為在表,沉為在裡,大為有餘,弱為不足,滑為血多,澀為氣少,動為搏陽,弦為搏陰,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此對看法也。如浮、大,動、數、滑脈氣之有餘者為陽,當知其中有陽勝陰病之機;沉、澀、弱、弦、遲脈氣之不足者為陰,當知其中有陰勝陽病之機。此正看法也。

白話文:

診斷脈象時,可以觀察脈搏的變化,推測病因、病情虛實和病情的轉變。這完全仰賴醫生指法的精妙和觀察的細緻。脈象的學問很深奧,但主要分為十種,分別是名陽和名陰。陰陽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觀察脈象時主要注意五個方面:浮沉、大小、滑澀、動弦、遲數。不能單純用脈象看待疾病。診斷脈象時,有對看法、正看法、反看法、平看法、側看法和徹底看法。

比如,有浮就有沉,有大就有弱,有滑就有澀,有數就有遲。從病理的角度來看,浮代表病症在表層,沉代表病症在內裡,大代表氣血充盈,弱代表氣血不足,滑代表血多,澀代表氣少,動代表陽氣亢盛,弦代表陰氣亢盛,數代表病症在腑臟,遲代表病症在臟器,這就是對看法。如果脈象表現為浮、大、動、數、滑,代表氣血充盈,陽氣旺盛,這說明可能存在陽勝陰病的病機。如果脈象表現為沉、澀、弱、弦、遲,代表氣血不足,陰氣旺盛,這說明可能存在陰勝陽病的病機。這就是正看法。

夫陰陽之轉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其始也,為浮為大為滑為動為數;其繼也,反沉反弱反澀反弦反遲。此是陽消陰長之機,其病為進。其始也,為沉為弱為澀為弦為遲;其繼也,微浮微大微滑微動微數。此是陽進陰退之機,皆病為欲愈。此反看法也。

浮為陽,如更兼大、動、滑、數之陽脈,是為純陽,必陽盛陰虛之病矣;沉為陰,而更兼弱、澀、弦、遲之陰脈,是為重陰,必陰盛陽虛之病矣。此為平看法。如浮而弱、浮而澀、浮而弦、浮而遲者,此陽中有陰,其人陽虛而陰脈伏於陽脈中也,將有亡陽之變,當以扶陽為急務矣;如沉而大、沉而滑、沉而動、沉而數者,此陰中有陽,其人陰虛而陽邪下陷於陰脈中也,將有陰竭之患,當以存陰為深慮矣。此為側看法。

白話文:

陰陽互相轉換,一方多餘則另一方隨之減少,一方不足則另一方隨之增加。因此,一開始表現為浮、大、滑、動、數,之後則轉為沉、弱、澀、弦、遲。這是陽氣消退、陰氣增長的徵兆,預示著病情的進展。而一開始表現為沉、弱、澀、弦、遲,之後則轉為微浮、微大、微滑、微動、微數,這是陽氣增強、陰氣退縮的徵兆,預示著病情將要痊癒。這是反觀病情的法則。

浮脈屬陽,若同時出現大、動、滑、數等陽脈特徵,則為純陽,必定是陽盛陰虛的病症;沉脈屬陰,若同時出現弱、澀、弦、遲等陰脈特徵,則為重陰,必定是陰盛陽虛的病症。這是平觀病情的法則。若出現浮而弱、浮而澀、浮而弦、浮而遲,則表示陽氣中夾雜著陰氣,此人陽虛,陰脈潛藏於陽脈中,將有亡陽的危險,應以扶陽為急務;若出現沉而大、沉而滑、沉而動、沉而數,則表示陰氣中夾雜著陽氣,此人陰虛,陽邪下陷於陰脈中,將有陰竭的危機,應以存陰為首要任務。這是側觀病情的法則。

如浮、大、動、滑、數之脈體雖不變,始為有力之陽強,終為無力之陽微,知陽將絕矣;沉、澀、弱、弦、遲之脈,雖喜變而為陽,如急見浮、大,動、滑、數之狀,是陰極似陽,知反照之不長,餘燼之易滅也。是為徹底看法。更有真陰真陽看法,如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也。

成注只據傷寒立言,觀凡字則知脈法不專為傷寒設,亦不是承接上文,擴充之見仲景活法矣。脈以胃氣為本,玩名陽名陰,見此等脈狀,尚是陰陽之名,而非陰陽之實,因胃氣稍虛,則陰陽偏重,較之平脈有餘名陽、不足名陰耳。此陽病兼外傷六氣言,陰病兼內傷精氣言,若專指傷寒之陰症陽症,則淺矣。

白話文:

浮、大、動、滑、數等脈象雖然沒有變化,但一開始代表着陽氣旺盛有力,最終卻變成無力,陽氣衰微,預示着陽氣將要消亡。沉、澀、弱、弦、遲等脈象,雖然出現變化,看似陽氣旺盛,但如果突然變得浮、大、動、滑、數,這是陰氣極盛,假裝成陽氣的表現,預示着回光返照不會持久,就像餘燼很快就會熄滅一樣。這就是徹底觀察脈象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真陰真陽的觀察方法,比如凡是陰病出現陽脈的人會活,陽病出現陰脈的人會死。

這些論述雖然以傷寒論為基礎,但從“凡”字可以看出,脈法不只是針對傷寒,也不只是承接上文,而是擴充了仲景的治病方法。脈象以胃氣為本,雖然有陽脈和陰脈之分,但觀察到這些脈象,只能說明是陰陽的表象,並非真正的陰陽變化。這是因為胃氣稍微虛弱,就會導致陰陽偏重,相比平脈,就會出現陽氣過盛或陰氣不足的表象。這裏說的陽病指的是外傷和六氣所致的疾病,陰病指的是內傷精氣所致的疾病。如果只針對傷寒的陰症陽症來理解,那就太淺薄了。

陽脈指胃脘之真陽,《內經》所謂二十五陽者是也。陰病見陽脈,是胃氣來復,五臟沖和之氣發見,故主生,《內經》所云別於陽者,知病起時也。陰脈指五臟之真陰,因胃脘之陽,不至於手太陰,五臟之真陰來見也。陽病見陰脈,是脈無胃氣,故主死,《內經》所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也。

要見沉、澀、弱、弦、遲,是病脈不是死脈,其見於陽病最多。陽病見浮、大、動、數、滑不休,即是死脈;陰病見浮、大、動、數、滑之脈,多陰極似陽,未必即可生之機也。若真臟脈至,如肝脈之中外急,心脈堅而搏,肺脈浮而大,腎脈如彈石,脾脈如距喙,皆反見有餘之象,豈可以陽脈名之?《經》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則又不得以遲數論陰陽矣。仲景表裡臟腑之法,則又以浮沉遲數為大綱。

白話文:

陽脈指的是胃脘的真陽之氣,就像《內經》中所說的二十五陽。當陰病患者出現陽脈,說明胃氣開始恢復,五臟的平和之氣顯現,因此預示著病情好轉,就像《內經》中所說的「別於陽者,知病起時也」。陰脈指的是五臟的真陰之氣,由於胃脘的陽氣不足,無法到達手太陰經,所以五臟的真陰之氣才會顯現出來。當陽病患者出現陰脈,說明脈象中沒有胃氣,因此預示著病情危重,就像《內經》中所說的「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也」。

如果脈象呈現沉、澀、弱、弦、遲,說明這是病脈,而非死脈,這種情況在陽病患者中較為常見。如果陽病患者出現浮、大、動、數、滑不休的脈象,就是死脈。陰病患者出現浮、大、動、數、滑的脈象,多半是因為陰氣極盛,類似於陽氣,不一定代表病情會好轉。

如果五臟的脈象明顯,例如肝脈外急內急,心脈堅實而跳動有力,肺脈浮大,腎脈如同彈石,脾脈如同鳥喙,這些都屬於「有餘」的脈象,不能單純用陽脈來命名。正如《經》中所說「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因此也不能單純用遲數來判斷陰陽。仲景的表裡臟腑理論,以浮沉遲數作為重要的判斷依據。

浮沉是審起伏,遲數是察至數,浮沉之間,遲數寓焉。凡脈之不浮不沉而在中,不遲不數而五至者,謂之平脈,是有胃氣。可以神求,不可以象求。若一見浮沉遲數之象,斯為病脈。浮沉遲數,本不以表裡臟腑分,今既有陰陽之可名,即以陽表陰里、腑陽臟陰,定其為病所在耳。

試觀脈之浮為在表,應病亦為在表,然脈浮亦有里症,或表邪初陷,或里邪欲出,究竟不離於表,故主表其大綱也。沉為在裡,應病亦為在裡,然脈沉亦有表症,或陽病見陰而危,或陰出之陽而愈,究竟病根於裡,故主裡其大綱也。數、陽主熱,而數有浮沉,浮數應表熱,沉數應裡熱,雖數脈多有病在臟者,然其由必自腑,蓋六腑為陽,陽脈縈其腑,故主腑其大綱也。

白話文:

浮沉是指觀察脈象的起伏狀態,遲數是指觀察脈搏的快慢節奏。浮沉和遲數之間,包含著脈象的快慢信息。凡是脈象不浮不沉,位於中間,不快不慢,每分鐘跳動五次的,叫做平脈,說明身體有胃氣,這是健康的表現。這種健康狀態可以用精神狀態來判斷,不能單靠脈象來判斷。如果觀察到浮沉遲數的脈象,就屬於病脈。浮沉遲數,原本不依據表裡臟腑來區分,現在因為有了陰陽的概念,就可以用陽表陰裏、腑陽臟陰來判斷病變的位置。

觀察脈象,浮脈表示病變在表,沉脈表示病變在裡。但是,浮脈也可能代表裡面的病症,例如表邪剛進入身體,或者裡面的病邪想要外出,即使如此,病根仍然在表,所以浮脈主要代表表症。沉脈也可能代表表面的病症,例如陽氣不足導致病危,或者陰氣外出導致病癒,即使如此,病根仍然在裡,所以沉脈主要代表裡症。脈象跳動快,代表陽氣旺盛,通常伴隨發熱,而脈象跳動快也會有浮沉之分。浮數代表表面的熱證,沉數代表裡面的熱證。雖然跳動快的脈象可能代表臟腑有病,但是病根通常來自於六腑,因為六腑屬陽,陽氣循環流動於六腑,所以跳動快的脈象主要代表六腑的病症。

遲為陰,陰主寒,而遲亦有浮沉,浮遲應表寒,沉遲應裡寒,雖遲脈多有病在腑者,然其根必自臟,蓋五臟為陰,陰脈縈其臟,故主臟其大綱也。脈狀種種,總括於浮沉遲數。然四者之中,又以獨見為準則,獨見何部,即以其部定表裡臟腑之所在,病無遁情矣。然陰陽之十脈,表裡臟腑之四診,皆指脈之體用而言。

而診法之體用,則又以病為體,而脈為用。請以浮脈言之,其他可類推。如脈浮者病在表,則必有發熱惡寒之表症。然浮有不同,有但浮者,其三部皆同,無息數,無遲數,其氣象亦滑、澀、動、弦、大、小,此太陽之脈體然也。因風寒在表,而脈陽之陽御之,內無太過不及之病,故見此象。

白話文:

遲脈屬於陰性,陰性主寒。遲脈也有浮沉之分,浮遲應對表寒,沉遲應對裡寒。雖然遲脈多見於腑臟有病,但其根本必定來自臟腑。因為五臟屬陰,陰脈環繞著臟腑,因此主宰臟腑的整體狀況。

脈象種類繁多,可以概括為浮沉遲數四種。但這四種之中,以獨見為最準確。獨見在哪一部位,就以該部位來判斷表裡臟腑的所在,疾病無所遁形。然而,陰陽十脈、表裡臟腑的四診,都是指脈象的體用而言。

而診法體用,是以病為體,而脈為用。以浮脈為例,其他脈象可以類推。若脈象浮則病在表,必定會有發熱惡寒的表症。然而浮脈也有不同,有些脈象只是浮,三部皆同,無呼吸次數、無遲脈次數,氣象也可能是滑、澀、動、弦、大、小,這就是太陽之脈的體現。因為風寒在表,而脈陽之陽抵抗它,內裡沒有過度或不足的病症,所以呈現這種脈象。

此病脈中之平脈,故可用麻黃發汗而煩解,然此脈不可多得。所以發熱即有發熱之脈象,惡寒即有惡寒之脈象。如寸口脈浮而緊,是浮為風象,緊為寒象也。此為陽中有陰,乃陽之變見矣。然寒不協風,則玄府不開,寒在皮毛。衛氣足以衛外而為固,雖受寒而不傷,寒去而身自和矣。

若風不夾寒,但能鼓動衛氣,使元府不閉,皮膚受邪,肺氣不清而已,不能深入於營,而發熱惡寒,頭項骨節俱痛。惟風挾寒邪,其勢始猛,此風則傷衛,寒則傷營,初非有二義也。衛氣不能衛外,反內擾營氣而為煩;營氣不得交通,內迫於骨節而作痛。營衛俱病,發熱所由來耳。

白話文:

這種病症的脈象屬於平和的脈象,所以可以用麻黃發汗來緩解煩躁,但這種脈象並不容易出現。因此,發熱就會有發熱的脈象,惡寒就會有惡寒的脈象。例如寸口脈浮而緊,浮代表風象,緊代表寒象。這說明陽氣中帶有陰氣,是陽氣的變化表現。然而,寒氣如果不配合風氣,就會導致玄府(指汗腺)不開,寒氣停留在皮毛。衛氣能夠抵禦外邪,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即使受寒也不容易生病,寒氣消失後身體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如果只有風氣而沒有夾雜寒氣,只是能鼓動衛氣,讓元府(指心)不閉塞,皮膚受邪,肺氣不暢而已,不能深入到營氣,就會出現發熱惡寒、頭項骨節疼痛的症狀。只有風氣夾雜寒邪,才會一開始就非常猛烈,風氣傷及衛氣,寒氣傷及營氣,這並非兩個不同的概念。衛氣不能抵禦外邪,反過來擾亂營氣,導致煩躁;營氣不能流通,被困在骨節中,就會疼痛。營氣和衛氣都生病了,這就是發熱的原因。

如脈浮而數,為陽中見陽,是陽脈之正局,然不得認為陽脈有餘,實因陽氣不足,反見有餘之象也。夫脈為血府,實由氣行,長則氣治,短則氣病。弦脈象長,數脈象短。脈數因於氣之不足,則數為虛可知。風為陽邪,風則為熱,虛為陰邪,虛則為寒。虛寒相搏於營衛,衛氣不足以御之,此惡寒所由來也。

上條陽中有陰,而反徵其發熱,此條陽中見陽,而反徵其惡寒,是互文以見義。此二條皆當發汗,而與但浮者不同。故又云:「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不可發汗,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可知用麻黃湯不專治寒傷營者,皆仲景法矣。又云:「脈浮數者,法當汗出愈。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而數,代表陽氣不足,卻呈現出陽氣過盛的表象。脈象反映血液的狀態,而血液的運行依賴於氣的推動。脈象長表示氣旺盛,脈象短則氣虛弱。脈象數是因氣虛不足,所以數脈代表虛證。風是陽邪,風性屬熱;虛證是陰邪,虛證屬寒。虛寒交戰於營衛之間,衛氣不足以抵抗寒邪,因此會出現怕冷的症狀。

上面提到陽氣中有陰氣,卻反常地出現發熱的症狀,這裡則提到陽氣中有陽氣,卻反常地出現怕冷的症狀。這兩種情況是互相補充說明,以表達相同的意義。這兩種情況都需要用發汗療法,但與單純浮脈的情況不同。因此,又說:「脈象浮而緊,通常伴隨身體疼痛,應該用發汗來解除症狀。但如果尺脈遲緩,就不能發汗,因為營氣不足、血量減少。」由此可知,麻黃湯不僅治療寒邪傷及營氣,也是仲景常用的治療方法。又說:「脈象浮而數,通常需要出汗才能痊癒。」

若尺中脈微,此裡虛不可發汗。」則又見脈浮數者,不得竟用麻黃湯。又云:「傷寒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則所云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者,為歠稀熱粥示法耳。夫人之尺脈,如樹之有根,不拘浮數浮緊,皆據尺脈以審虛實,此又仲景為浮為在表之註疏矣。十脈中無緊脈,緊即弦之轉旋。

當知按之不移,是靜為陰之體;轉旋無常,是動為陽之用。故浮中見緊者,系在中風,與傷寒之陰陽俱緊者殊矣。緊又與數相似,緊見於法象,數見於至數。然緊以氣來之長,反得為陰中有陽之實脈;數以氣來之短,反得為陽中有陰之虛脈也。若脈浮而大,是陽中見陽,此兩陽合明之脈。

白話文:

如果手腕上的尺脈微弱,就代表這個地方虛弱,不能發汗。如果再看到脈象浮而數,就不能直接使用麻黃湯。又說,傷寒病症解除了半日左右,又出現發熱煩躁,脈象浮而數的,可以再次發汗,應該使用桂枝湯。這裡所說的必須表裡都實,津液自然調和,就會自然出汗痊癒,只是用稀粥來示範方法而已。人手腕上的尺脈,就像樹木的根,不論是浮而數還是浮而緊,都要根據尺脈來判斷虛實,這也是仲景對浮脈屬於表面的註釋說明。十種脈象中沒有緊脈,緊脈其實是弦脈的轉變。

要知道,按壓不移動,是靜止的陰性表現;轉動不定的,是動態的陽性作用。所以浮脈中出現緊脈,屬於中風,和傷寒病的陰陽都緊的脈象不一樣。緊脈和數脈也很類似,緊脈在脈象上表現,數脈在脈搏次數上表現。但是緊脈是因為氣血運行時間長的緣故,反而成了陰中帶陽的實脈;數脈是因為氣血運行時間短的緣故,反而成了陽中帶陰的虛脈。如果脈象浮而大,就是陽中見陽,這是兩陽交匯明亮的脈象。

然脈不遽大,必至三四日乃大,是陽明內熱外見之脈,此浮不得仍為在表。當知大為病進,故見心下反硬,即攻之不令發汗耳。若浮脈而遲,面熱赤而戰慄者,是陽中見陰,故面見假熱,而身見真寒。此因遲為在臟,故無陽不能作汗,而浮為在表,則又當用漬形為汗之法矣。

遲因浮而從表,浮因大而從里,浮無數而反虛,緊入浮而成實,則表裡臟腑陰陽虛實之間,悉屬定不定法也。

白話文:

然而脈象不急促地變大,必須到三四天才會變大,這是陽明經內熱外顯的脈象,雖然浮脈,但仍屬表證。應該明白脈象變大是病情加重,所以會出現心下硬痛,應當攻邪,不應讓病人發汗。如果浮脈而遲,面部發紅而發抖,這是陽氣中夾雜陰寒,所以面部呈現虛假的熱象,而身體則出現真正的寒象。這是因為遲脈屬於臟腑,所以沒有陽氣就無法發汗,而浮脈屬於表證,所以應該用溫和的方法讓病人出汗。

遲脈因浮脈而從表證轉化,浮脈因變大而從表證轉化為里證,浮脈不數反而是虛證,緊脈入浮脈則變成實證,因此表裡臟腑陰陽虛實之間,都屬於不定型的證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