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翼》~ 卷上 (4)
卷上 (4)
1. 六經正義第二
按仲景自序云「雖未能盡愈諸病」,其留心諸病可知。故於諸病之表裡陰陽,分為六經,令各得所司。清理脈症之異同,寒熱之虛實,使治病者只在六經下手,行汗吐下和解溫補等法而無失也。夫一身之病,俱受六經範圍者,猶《周禮》分六官而百職舉,司天分六氣而萬物成耳。
傷寒不過是六經中一症,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經,是經界之經,而非經絡之經,妄引《內經·熱病論》作序例,以冠仲景之書,而混其六經之症治。六經之理因不明,而仲景平脈辨症,能盡愈諸病之權衡廢矣。夫熱病之六經,專主經脈為病,但有表裡之實熱,並無表裡之虛寒。
雖因於傷寒,而已變成熱病,故竟稱熱病,而不稱傷寒。要知《內經》熱病,即溫病之互名,故無惡寒症,但有可汗可泄之法,並無可溫可補之例也。觀溫病名篇,亦稱評熱病論,其義可知矣。夫叔和不於病根上講求,但於病名上分解,故序例所引《內經》,既背仲景之旨,亦舛岐伯之意也。夫仲景之六經,是分六區地面,所該者廣,雖以脈為經絡,而不專在經絡上立說。
凡風寒溫熱內傷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熱,或虛或實,無乎不包。故以傷寒雜病合為一書,而總名《傷寒雜病論》。所以六經提綱,各立一局,不為經絡所拘,弗為風寒劃定也。然仲景既云撰用《素問》,當於《素問》之六經廣求之。按《皮部論》云:「皮有分部,脈有經紀。
其生病各異,別其部分,左右上下,陰陽所在,諸經始終。」此仲景創立六經部位之原。又曰:「陽主外,陰主內。」故仲景以三陽主外,三陰主內。又曰:「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故仲景又以陽明主內。少陰亦有反發熱者,故仲景又於表劑中用附子,是固其滲也。
又曰:「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其入於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部注於骨。」故仲景制麻黃附子湯,治發熱脈沉無里症者,是從陽部注經之義也;製附子湯治身體骨節痛、手足寒、背惡寒、脈沉者,是從陰內注於骨之義也。又《陰陽離合論》「太陽為開。」故仲景以之主表,而以脈浮、惡寒、頭項強痛為提綱,立言與熱病頗同,而立意自別。
陽明為闔,故以之主裡,而以胃實為提綱,雖有目痛、鼻乾等症,而所主不在是。少陽為樞,少陰亦為樞,故皆主半表半裡症。少陽為陽樞,歸重在半表,故以口苦、目眩為提綱,而不及胸脅痛硬。少陰為陰樞,其欲寐不寐,欲吐不吐,亦半表半裡症,雖有舌乾、口燥等症,而不入提綱,歸重在半里也。豈惟陽明主裡,三陰皆主裡,而陰陽異位,故所主各不同。
陽明主裡症之陽,陽道實,故以胃實屬陽明。太陰主裡症之陰,陰道虛,故以自利屬太陰。太陰為開,又為陰中之至陰,故主裡寒自利。厥陰為闔,又為陰中之陽,故主裡熱而氣逆。少陰為陰中之樞,故所主或寒或熱之不同,或表或里之無定,與少陽相似也。請以地理喻,六經猶列國也。
白話文:
六經正義第二
張仲景在自序中說「雖未能盡愈諸病」,可見他對各種疾病的重視程度。因此,他將各種疾病的表裡、陰陽,區分為六經,使各有其所管轄的範圍。他釐清脈象和症狀的異同,以及寒熱虛實的區別,使治療疾病者只需從六經下手,運用發汗、吐瀉、攻下、和解、溫補等方法,就不會出錯。人體的各種疾病,都包含在六經的範圍之內,就像《周禮》分六官而百官事務都能處理一樣,司天之官分掌六氣而萬物才能生長。
傷寒只不過是六經中的一種疾病,王叔和不懂仲景的六經指的是經界,而不是經絡,他錯誤地引用《內經·熱病論》作序例,放在仲景的書前面,混淆了六經的病症和治療方法。由於不理解六經的道理,仲景根據脈象和症狀辨證施治,能夠盡善盡美地治療各種疾病的能力就被廢棄了。熱病的六經,專門指經脈生病,只有表裡實熱,沒有表裡虛寒。
雖然疾病起因於傷寒,但已經發展成熱病,所以最終稱為熱病,而不稱為傷寒。《內經》中的熱病,就是溫病的另一個名稱,所以沒有惡寒症狀,只有可以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沒有溫補的例子。觀看溫病的名篇,也稱為評熱病論,其意義可見一斑。王叔和不從疾病的根本上探討,只從疾病的名稱上分析,所以序例中引用的《內經》,既違背了仲景的旨意,也曲解了岐伯的意思。仲景的六經,是劃分六個區域,其涵蓋範圍廣泛,雖然以脈象論述經絡,但並不專門在經絡上立論。
凡是風寒、溫熱、內傷、外感,從表及裡,有寒有熱,或虛或實,沒有不包含在內的。所以將傷寒和雜病合為一書,而總稱為《傷寒雜病論》。因此,六經的綱領,各自獨立成章,不拘泥於經絡,也不局限於風寒的劃分。然而,仲景既然說參考了《素問》,就應該從《素問》的六經中廣泛地尋找答案。《素問·皮部論》說:「皮有分部,脈有經紀。其生病各異,別其部分,左右上下,陰陽所在,諸經始終。」這就是仲景創立六經部位的根據。又說:「陽主外,陰主內。」所以仲景以三陽主外,三陰主內。又說:「在陽者主內,在陰者出,以滲於內。」所以仲景又以陽明主內。少陰也有反覆發熱的情況,所以仲景在表證的藥方中使用附子,這就是滲透的意思。
又說:「少陰之陰,名曰樞儒。其入於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部注於骨。」所以仲景制定麻黃附子湯,治療發熱、脈沉而無裡證的病人,這是從陽部注入經脈的意思;制定附子湯治療身體骨節疼痛、手足冰冷、背部惡寒、脈沉的病人,這是從陰部注入骨骼的意思。《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太陽為開。」所以仲景以它為主表,而以脈浮、惡寒、頭項強痛為綱領,其論述與熱病頗為相似,但立意卻不同。
陽明為闔,所以以它為主裡,而以胃實為綱領,雖然有目痛、鼻乾等症狀,但其主要病症不在此。少陽為樞,少陰也為樞,所以都主管半表半裡的病症。少陽為陽樞,重點在半表,所以以口苦、目眩為綱領,而沒有包括胸脅疼痛。少陰為陰樞,其欲睡又睡不著,想吐又吐不出來,也是半表半裡的病症,雖然有舌乾、口燥等症狀,但不在綱領之中,重點在半裡。不僅陽明主裡,三陰也都主裡,但陰陽位置不同,所以所主管的病症各不相同。
陽明主裡的病症屬陽,陽道實,所以以胃實屬陽明。太陰主裡的病症屬陰,陰道虛,所以以自利屬太陰。太陰為開,又是陰中之至陰,所以主裡寒自利。厥陰為闔,又是陰中之陽,所以主裡熱而氣逆。少陰為陰中之樞,所以所主管的病症或寒或熱不同,或表或裡不定,與少陽相似。可以拿地理來比喻,六經就像各個國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