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琴

《傷寒論翼》~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太陽病解第一

仲景六經各有提綱一條,猶大將立旗鼓使人知有所向,故必擇本經至當之脈症而標之。讀書者須緊記提綱以審病之所在。然提綱可見者只是正面,讀者又要看出底板,再細玩其四旁,參透其隱曲,則良法美意始得了然。如太陽提綱提出「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八字,是太陽受病之正面。

讀者要知三陽之脈俱浮,三陽俱有頭痛症,六經受寒俱各惡寒,惟頭項強痛,是太陽所獨也。故見頭連項強痛,知是太陽受病。蓋太陽為諸陽主氣,頭為諸陽之會,項為太陽之會故也。如脈浮惡寒發熱,而頭不痛項不強,便知非太陽病。如頭但痛不及於項,亦非太陽定局。如頭項強痛反不惡寒,脈反沉,不可謂非太陽病。

白話文:

仲景的六經各有重要的概括性描述,就像大將立起旗鼓讓士兵知道目標方向一樣,所以必須選擇最符合本經脈象和病症的特徵來標示。讀書時要牢記這些概括性描述,才能準確判斷病情。然而這些概括性描述只是一面之詞,讀者還要能看出其隱藏的基礎,細細探究周圍相關的內容,深入理解其曲折含義,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精妙之處。例如太陽經的概括性描述提出「脈浮頭項強痛惡寒」八個字,這是太陽經受病的表面特徵。

讀者要明白,三陽經的脈象都浮,三陽經都有頭痛的症狀,六經受寒都會惡寒,但只有頭項強痛是太陽經獨有的特徵。所以看到頭連著項部強痛,就知道是太陽經受病。因為太陽經是諸陽經的主氣,頭部是諸陽經匯聚的地方,項部是太陽經匯聚的地方。如果脈象浮,惡寒發熱,但頭不痛項不強,就知道不是太陽經病。如果頭只是痛,沒有痛到項部,也不一定是太陽經病。如果頭項強痛,卻不惡寒,脈象反而沉,也不能斷定不是太陽經病。

或溫邪內發,或吐後內煩,或濕流關節,或病關少陰,法當救里者也。因當浮不浮,當惡不惡,故謂之反,所謂看出底板法者以此。前輩以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七日復傳之說拘之,故至今不識仲景所稱之太陽病。

太陽病有身痛、身重、腰痛、骨節疼痛、鼻鳴乾嘔、嘔逆、煩躁、胸滿、背強、咳喝、汗出惡風、無汗而喘等症,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故散見諸節,而不入提綱。又太陽為巨陽,陽病必發熱,提綱亦不言及者,以初受病者,或未發熱故也。其精細如此。故診者於頭項強痛,必須理會此等兼症,更細審其惡風惡寒之病情,有汗無汗之病機,已發熱未發熱之病勢,以探其表裡之虛實,是從旁細看法也。

白話文:

有些病症可能因溫邪入侵而發作,或因嘔吐後感到心煩意亂,或因濕氣流注關節而疼痛,或因少陰經病變而引起身體不適,這些情況都需要採取救治內裡的策略。然而,有時病症表現與一般病理預期不符,例如應該浮而未浮,應該惡寒而未惡寒,這種情況就叫做「反」,也就是說需要透過觀察病症的「底板」來判斷病因。過去有些醫家拘泥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七日復傳」的說法,因此至今仍未能真正理解仲景所指的太陽病。

太陽病的症狀包括身痛、身重、腰痛、骨節疼痛、鼻鳴乾嘔、嘔逆、煩躁、胸滿、背強、咳嗽、呼吸急促、汗出惡風、無汗而喘等等。仲景認為這些症狀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不能一概而論,所以分散在不同篇章中論述,並沒有歸納到提綱要領裡。此外,太陽為巨陽,陽病必定發熱,提綱中也沒有提及發熱,是因為初次發病的人可能還沒有發熱。仲景的醫學理論非常精細。因此,醫生在診治頭項強痛的病人時,必須仔細觀察這些伴隨症狀,還要細緻分析病人是否惡風惡寒,是否有汗,以及是否已經發熱,藉此探究表裡虛實,這是一種從旁細緻觀察病情的診治方法。

即於此處辨其有汗為桂枝症,無汗為麻黃症,無汗煩躁是大青龍症,乾嘔發熱而咳是小青龍症,項背強𠘧𠘧是葛根症,用之恰當,效如桴鼓。前輩以桂枝主風傷衛,麻黃主寒傷營,大青龍主傷寒見風,中風見寒分三綱鼎立之說以拘之,所以埋沒仲景心法,又敗壞仲景正法。

脈浮,只講得脈體之正面,診者當於浮中審其強、弱、遲、數、緊、緩、滑、澀、弦、芤。故太陽一症,有但浮、浮弱、浮緩、浮遲、浮數等脈,散見於諸條。或陽浮而陰弱,或陰陽俱緊,或陰陽俱浮,或尺中遲,或尺中脈微,或寸緩、關浮、尺弱,必體認以消息其里之虛實,是從中索隱法。

白話文:

判斷病症時,若患者出汗就屬於桂枝症,不出汗就屬於麻黃症,不出汗還煩躁不安則是大青龍症,乾嘔發熱且咳嗽就是小青龍症,脖子和後背僵硬疼痛是葛根症。用藥準確,療效就會立竿見影。前人以桂枝治風傷衛、麻黃治寒傷營、大青龍治傷寒見風、中風見寒分為三大綱來拘泥於此,因此掩蓋了仲景的精髓,也敗壞了仲景的正宗醫術。

脈象浮,僅說明了脈體的正面特征,醫生應該在浮脈中進一步細察脈象的强弱、遲速、緊緩、滑澀、弦細等變化。因此,太陽病的脉象除了浮脉,还有浮弱、浮緩、浮迟、浮数等多种情况,散见于各个部位。有时阳脉浮而阴脉弱,有时阴阳脉都紧,有时阴阳脉都浮,有时尺脉迟,有时尺脉微弱,有时寸脉緩、关脉浮、尺脉弱,一定要细心体察这些脉象變化,推測其内部虛实情况,這就是从脉象中寻求隱藏信息的方法。

若謂脈緊是傷寒,脈緩是中風,脈緊有汗是中風見寒,脈緩無汗是傷寒見風,夫既有傷寒中風之別,更有傷寒中風之渾,使人無下手處矣,豈可為法乎?凡見脈浮遲、浮弱者用桂枝,浮緊、浮數者用麻黃,不必於風寒之分,但從脈之虛實而施治,是仲景治法,亦是仲景定法。今傷寒書皆以膀胱為太陽,故有傳足不傳手之謬。

不知仲景書,只宗陰陽大法,不拘陰陽之經絡也。夫陰陽散之可千,推之可萬。心為陽中之太陽,故更稱巨陽以尊之。又中身以上,名曰廣明,太陽之前,名曰陽明,廣明亦君主之尊稱。廣明居陽明之上,故六經分位,首太陽,次陽明。又腰以上為陽,膀胱位列下焦之極底,其經名為足太陽,以手足陰陽論,實陰中之少陽耳,以六腑為陽論,與小腸之太陽,同為受盛之器耳,不得混膈膜之上為父之太陽也。仲景以心為太陽,故得外統一身之氣血,內行五臟六腑之經隧。

白話文:

有些人認為脈象緊是傷寒,脈象緩是中風,脈象緊且出汗是中風見寒,脈象緩且不出汗是傷寒見風。但其實傷寒和中風有各自的病理,也有共同的症狀,讓人難以判斷,如何用藥呢?我們應該根據脈象的浮沉、遲緩、虛實來用藥,例如脈象浮遲或浮弱就用桂枝,脈象浮緊或浮數就用麻黃,不必拘泥於風寒的区分。这是张仲景的治法,也是他确定的方法。现在很多伤寒书都把膀胱经当作太阳经,所以出现了“传足不传手”的错误。

其实张仲景的书并不拘泥于经络,而是以阴阳大法为宗旨。比如阴陽散的应用就千变万化,推而广之,可衍生出无数种用法。心是阳中之太阳,所以被称为巨阳以示尊贵。又因为身体的上半部分称为广明,太阳经在广明之前,所以称为阳明,广明也是君主之尊称。广明位于阳明之上,所以六经的排列顺序,首先是太阳经,其次是阳明经。另外,腰部以上为阳,而膀胱经位于下焦的最底部,其经脉名为足太阳,从手足阴阳来看,其实是阴中之少阳。从六腑为阳的角度来看,它与小肠的太阳经一样,都是受盛之器,不能将其混淆为膈膜之上、为父之太阳经。张仲景以心为太阳,所以能够统领全身的气血,并且运行于五脏六腑的经络之中。

若膀胱為州都之官,所藏精液必待上焦之氣化而後能出,何能外司營衛而為諸陽主氣哉?岐伯曰:「聖人面南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是心腎為一身之大表里也。膀胱與腎為表裡,第足經相絡之一義也。且表裡亦何常之有?如太陽與少陽並病,刺肺俞、肝俞,豈非以肝居膽外,為少陽之表,肺居心外,為太陽之表耶?少陰病,一身手足盡熱,以熱在膀胱必便血。

夫在膀胱而仍稱少陰病,是知膀胱屬腰以下之陰,得為少陰之府,不得為六經之太陽,故不稱太陽病。又太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熱在下焦,下血乃愈。蓋太陽位最高,故太陽病以頭項強痛為提綱。此云熱結下焦,是太陽陽邪下陷之變症也。

白話文:

如果膀胱是人體的首都,那麼它儲藏的精液必須等到上焦的氣化才能排出,怎麼可能同時掌管營衛,成為諸陽之主呢?岐伯說:「聖人面朝南方站立,前方稱為廣明,後方稱為太衝,太衝的位置,叫做少陰。」這說明心腎是人體最大的表裡關係。膀胱與腎是表裡關係,只是足經相連而已。而且表裡關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就需要刺肺俞、肝俞,這不就是因為肝在膽外,是少陽的表,肺在心外,是太陽的表嗎?少陰病時,全身手腳都發熱,因為熱在膀胱,就會便血。

所以雖然病在膀胱,卻仍然叫做少陰病,這是因為膀胱屬於腰以下的陰,是少陰的府,而不是六經的太陽,所以不叫太陽病。如果太陽病沒有解,熱氣結聚在膀胱,病人就會像發狂一樣,因為太陽經的瘀熱滯留在裡面,熱氣在下焦,排出血來才能痊癒。因為太陽經位置最高,所以太陽病以頭項強痛為主要症狀。這裡說熱氣結在下焦,就是太陽經陽邪下陷的變症。

其云隨經,云在裡,是知膀胱屬在下焦,為太陽之根底,而非主表之太陽;為太陽之經隧,而非太陽之都會;為太陽主血之裡,非諸陽主氣之太陽也明矣。

傷寒最多心病,以心當太陽之位也。心為君主,寒為賊邪,君火不足,寒邪得以傷之,所以名為大病。今傷寒家反以太陽為寒水之經,是拘於膀胱為水府,因有以寒召寒之說,而不審寒邪犯心、水來剋火之義矣。夫人傷於寒,熱雖甚不死者,以寒所在,是邪之所留,熱之所在,是心所主也。

如初服桂枝而反煩,解半日許而復煩,大青龍之煩躁,小青龍之水氣,十棗湯之心下痞硬,白虎、五苓之燥渴心煩,皆心病也。若妄治後,叉手冒心,恍惚心亂,心下逆滿,往往關心,是心病為太陽本病也。然心為一身之主,六經皆能病及。故陽明有憒憒、怵惕、懊憹等症,少陽有煩悸、支結等症,太陰之暴煩,少陰之心中溫溫欲吐,厥陰之氣上衝心、心中疼熱,皆心病也。何前輩有傷足不傷手之說?夫心主營,肺主衛,風寒來傷營衛,即是手經始。

白話文:

意思是說,膀胱屬於下焦,是太陽經的根底,而非太陽經的主表;是太陽經的通道,而非太陽經的中心;是太陽經主血的內裡,而非諸陽主氣的太陽經。

傷寒病最常累及心臟,因為心臟是太陽經的位置。心臟是君主,寒邪是賊,君火不足,寒邪就能傷害它,所以稱為大病。現在傷寒醫家反而把太陽經當成寒水的經絡,這是因為他們拘泥於膀胱是水府的觀念,以為寒水可以召集寒邪,卻沒有理解寒邪犯心、水克火的道理。人受到寒邪的侵襲,即使熱症很嚴重也不會死,這是因為寒邪停留在身體外圍,而熱症是心臟主導的。

例如初服桂枝湯而反覆發熱,解熱半日又再發熱,大青龍湯的煩躁,小青龍湯的水氣,十棗湯的心下痞硬,白虎湯、五苓散的口渴心煩,都是心臟的病。如果亂治,就會出現叉手、心悸、恍惚、心亂、心下脹滿、心慌等症狀,這些都是心臟病屬於太陽經的本病。但是心臟是一身之主,六經都能病及。所以陽明經有昏沉、驚惕、懊惱等症,少陽經有心煩、胸悶等症,太陰經有暴躁,少陰經有心中溫溫欲吐,厥陰經有氣上衝心、心中疼痛發熱,這些都是心臟的病。何前輩說傷足不傷手,這是因為心主營氣,肺主衛氣,風寒侵襲營衛,就是從手經開始的。

且大腸接胃,俱稱陽明,小腸通膀胱,俱稱太陽,傷則俱傷,何分手足?如大便硬是大腸病,豈專指胃言?小便不利,亦是小腸病,豈獨指膀胱?且汗為心液,如汗多亡陽,豈獨亡坎中之陽,而不涉離中之陽耶?因不明仲景六經,故有傳經之妄耳。

人皆知太陽經絡行於背,而不知背為太陽之所主;競言太陽主營衛,而不究營衛之所自;只知太陽主表,而不知太陽實根於裡;知膀胱為太陽之裡,而不知心肺是為太陽之裡。因不明《內經》之陰陽,所以不知太陽之地面耳。《內經》以背為陽,腹為陰,五臟以心肺為陽,而屬於背,故仲景以胸中心下屬三陽;肝脾腎為陰,而屬於腹,故仲景以腹中之症屬三陰。此陰陽內外相輸之義也。

白話文:

大腸與胃相連,同屬陽明經,小腸與膀胱相通,同屬太陽經,受傷則一同受傷,怎麼能只分開手足呢?就像大便乾燥是大腸生病,難道只跟胃有關嗎?小便不利,也是小腸生病,難道只跟膀胱有關嗎?還有,汗液是心臟的津液,如果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耗損,難道只耗損坎卦(腎)中的陽氣,而跟離卦(心)中的陽氣無關嗎?這些都是因為不懂《傷寒雜病論》的六經理論,才會出現傳經方面的錯誤。

大家都知道太陽經絡循行於背部,卻不知道背部是太陽經所主的地方;人們只說太陽經主宰營氣和衛氣,卻不探究營氣和衛氣的源頭;只知道太陽經主表,卻不知道太陽經其實根源在裡;知道膀胱是太陽經的內部,卻不知道心肺也是太陽經的內部。這些都是因為不懂《內經》的陰陽理論,所以才不知道太陽經的真正內涵。《內經》認為背部屬陽,腹部屬陰,五臟中,心肺屬陽,屬於背部,所以仲景將胸部及心臟下方的病症歸屬於三陽;肝脾腎屬陰,屬於腹部,所以仲景將腹部病症歸屬於三陰。這就是陰陽內外相互影響的道理。

營衛行於表,而發源於心肺,故太陽病則營衛病,營衛病則心肺病矣。心病則惡寒,肺病則發熱,心病則煩,肺病則喘。桂枝療寒,芍藥止煩,麻黃散熱,杏仁除喘。所以和營者,正所以寧心也;所以調衛者,正所以保肺也。麻、桂二方,便是調和內外表里兩解之劑矣。如大青龍用石膏以治煩躁,小青龍用五味乾薑以除咳嗽,皆於表劑中即兼治里。

後人妄謂仲景方治表而不及里,曷不於藥性一思之?

太陽主表,為心君之藩籬,猶京師之有邊關也。風寒初感,先入太陽之界,惟以得汗為急務,得汗而解,猶邊關之有備也。必發汗而解,是君主之令行也。若發汗而汗不出,與發汗而仍不解,是君主之令不行也。夫汗為心之液,本水之氣,在傷寒為天時寒水之氣,在人身為皮膚寒濕之氣,在發汗為君主陽和之氣。君火之陽內發,寒水之邪外散矣,故治太陽傷寒以發汗為第一義。

白話文:

營氣和衛氣運行於人體表面,而源於心臟和肺臟,所以太陽病就是營氣和衛氣的病變,營氣和衛氣的病變就會影響到心臟和肺臟。心臟有病就會怕冷,肺臟有病就會發熱,心臟有病就會煩躁,肺臟有病就會喘不過氣。桂枝可以治療怕冷,芍藥可以止煩,麻黃散可以發汗,杏仁可以止咳化痰。所以調和營氣,就是安撫心臟;調和衛氣,就是保護肺臟。麻黃散和桂枝湯,就是調和內外表裡、疏解寒邪的藥方。就像大青龍湯用石膏來治療煩躁,小青龍湯用五味乾薑來治療咳嗽,都在表證的藥方中兼顧了裡證的治療。

後人妄言仲景的方劑只治表證而不治裡證,為什麼不從藥性上去思考呢?

太陽經主管人體表面,是心臟的屏障,就像京都的邊關一樣。風寒初感,首先侵犯太陽經的範圍,只有讓病人發汗才能解除病症,就像邊關有了防備一樣。必須發汗才能解病,這是君主(心臟)的指令。如果發汗卻出不了汗,或者發汗了但病症仍然沒有解除,就代表君主的指令沒有執行。汗是心臟的液體,是水氣的本質,在傷寒中是天時寒水的氣,在人體中是皮膚寒濕的氣,在發汗中是君主陽氣和煦的氣。君火(心陽)的陽氣從內發散,寒水邪氣從外排出,所以治療太陽傷寒,以發汗為首要原則。

若君火不足,則腎液之輸於心下者,不能入心為汗,又不能下輸膀胱,所以心下有水氣也,故利水是治傷寒之第二義。若君火太盛,有煩躁消渴等症,恐不戢而自焚,故清火是太陽傷寒之反治法。若君火衰微不足以自守,風寒內侵於臟腑,必扶陽以御之,故溫補是太陽傷寒之從治法。

其他救弊諸法,種種不同,大法不外乎此。

發汗、利水,是治太陽兩大法門。發汗分形層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高下,皆所以化太陽之氣也。發汗有五法:麻黃汗在皮膚,是發散外感之寒氣;桂枝汗在經絡,是疏通血脈之精氣;葛根湯汗在肌肉,是升提津液之清氣;大青龍汗在胸中,是解散內擾之陽氣;小青龍汗在心下,是驅逐內蓄之水氣。

白話文:

如果你的陽氣不足,腎臟輸送到心臟下方的水分,就無法進入心臟變成汗液,也無法往下輸送到膀胱,所以心臟下方就會積聚水氣。因此,利水是治療傷寒的第二個重要原則。

如果你的陽氣過盛,出現煩躁、口渴等症狀,擔心會無止境地燃燒,所以清熱是太陽傷寒的反向治療方法。如果你的陽氣衰弱,不足以保護自己,風寒入侵臟腑,就必須扶助陽氣來抵禦它,所以溫補是太陽傷寒的輔助治療方法。

其他的救治方法,各有不同,但主要的原則不外乎以上這些。

發汗和利水,是治療太陽傷寒的兩大主要方法。發汗要根據不同症狀分層次進行,利水要根據三焦的高低位置來決定,都是為了轉化太陽傷寒的病氣。

發汗有五種方法:麻黃可以使汗液排出到皮膚,散發外感寒氣;桂枝可以使汗液排出到經絡,疏通血脈精氣;葛根湯可以使汗液排出到肌肉,提升津液清氣;大青龍湯可以使汗液排出到胸中,解散內擾的陽氣;小青龍湯可以使汗液排出到心臟下方,驅逐內蓄的水氣。

其治水有三法:乾嘔而咳,水入即吐,是水氣在上焦,在上者汗而發之,小青龍、五苓散是也;心下痞硬,硬滿而痛,是水氣在中焦,中滿者瀉之於內,十棗湯、大陷胸是也;熱入膀胱,小便不利,是水氣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桂枝去桂加苓朮是也。

太陽之根,即是少陰。緊則為寒,本少陰脈。太陽病而脈緊者,必無汗。此雖太陽能衛外而為固,令汗不出,亦賴少陰能藏精而為守,故不得有汗也。人但知其為表實,而不知其里亦實,故可用麻黃湯而無患。若脈陰陽俱緊而反汗出者,是陽不固而陰不守,雖稱亡陽而陰不獨存。曰此屬少陰者,是指太陽轉屬少陰,而非少陰本病。

白話文:

治療水腫有三種方法:

  1. 患者乾嘔咳嗽,喝水就吐,這是水氣在上焦,上焦的水氣要通過出汗排出,小青龍湯、五苓散就是用來治療這種病症的。
  2. 患者心下痞硬,腹部堅硬脹滿疼痛,這是水氣在中焦,中焦的水氣要通過瀉下排出,十棗湯、大陷胸湯就是用來治療這種病症的。
  3. 患者熱入膀胱,小便不利,這是水氣在下焦,下焦的水氣要通過引導出而排出,桂枝去桂加苓朮湯就是用來治療這種病症的。

太陽經的根源就是少陰經。少陰經脈緊縮就會出現寒證,這是少陰經本身的病症。太陽經病症出現脈象緊縮,就一定不會出汗。雖然太陽經能衛護外邪,起到固表的作用,使汗液不能排出,但這也得益於少陰經能藏精固守,所以纔會沒有汗液。人們只知道這是表實,卻不知道里頭也實,所以可以用麻黃湯治療,不用擔心。如果脈象陰陽俱緊,反而出汗,這是陽氣不固,陰氣不守,雖然說是亡陽,但陰氣並不能單獨存在。這裏說這屬於少陰經病症,指的是太陽經轉化爲少陰經病症,並非少陰經本身的病症。

太陽陽虛,不能主外,內傷真陰之氣,便露出少陰底板。少陰陰虛,不能主內,外傷太陽之氣,便假借太陽之面目。所以太陽病而脈反沉,用四逆以急救其里;少陰病而表反熱,用麻辛以微解其表。此表裡雌雄相應之機也。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即見煩躁是陽氣外發之機。六七日乃陰陽自和之際,反見躁煩,是陽邪內陷之兆。所云陽去入陰者,指陽邪下陷言,非專指陰經也。或入太陽之府而熱結膀胱,或入陽明之府而胃中乾燥,或入少陽之府而脅下硬滿,或入太陰而暴煩下利,或入少陰而口舌乾燥,或入厥陰而心中疼熱,皆入陰之謂。後人惑於傳經之謬,因不知有入陰、轉屬等義矣。

白話文:

太陽經陽氣虛弱,無法抵禦外邪,導致內傷真陰之氣,使少陰經的虛弱狀態暴露出來。少陰經陰氣虛弱,無法守護內部,外邪侵犯太陽經的陽氣,就借用太陽經的表現形式。因此,太陽病症出現時,脈象反而沉細,需要使用四逆湯急救裏寒;少陰病症出現時,表面反而發熱,需要用麻黃、辛夷等藥物稍微緩解表邪。這就是表裡相互影響、陰陽相互制約的機制。

傷寒病發第一天,太陽經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出現煩躁,這是陽氣外發的表現。六七天後,陰陽原本應該恢復平衡,如果仍然出現煩躁,就是陽邪內陷的徵兆。所說陽氣進入陰經,指的是陽邪下陷,並非特指陰經。陽邪可能進入太陽經的膀胱,造成熱結膀胱;或進入陽明經的胃,造成胃中乾燥;或進入少陽經的脅肋,造成脅下硬滿;或進入太陰經,造成暴發性腹瀉;或進入少陰經,造成口舌乾燥;或進入厥陰經,造成心痛發熱,這些都是陽邪入陰的表現。後人被錯誤的傳承所迷惑,不懂得「入陰」、「轉屬」等醫理,才會產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