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 卷上 (2)
卷上 (2)
1. 三陽三陰分經名義
此義諸家發明,不一而足。西醫解剖,見無所為六經者,便誚中醫誕妄,而不自知其疏陋也。略看醫書小本,便肆狂吠。中國士子且然,於西醫乎何責?易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至哉言乎!聖人通於天地萬象之本,無不可以陰陽者也。
如高下之升降浮沉也;前後之向背表裡也;往來之順逆也;清濁寒熱也;牝牡雌雄也。凡屬對待之象,皆可命以陰陽之名。豈特分經而已哉?即心肺為陽,肝腎為陰,脾胃六腑為至陰,亦陽清陰濁之一端耳。清者多靜而居里,濁者多動而居表。故又有陽濁陰清之說。若不開拓心胸,
洞見本原,而欲執一義以印萬象,亦安往而不窒乎?萬象可通於一義而不能拘於一義者也。有體之陰陽,有性之陰陽,有氣之陰陽,有象之陰陽,有數之陰陽,有部位之陰陽,有功用之陰陽,有角立之陰陽,有相生之陰陽,有交變雜錯之陰陽。故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
引之可千,推之可萬。」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白話文:
關於三陰三陽經絡的意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西醫解剖學找不到與中醫六經對應的結構,就嘲笑中醫是荒誕不經的,卻不自知自己的淺薄無知。只讀過一點醫書皮毛,就隨意妄加評論,中國一些讀書人尚且如此,又何況是西醫呢?《易經》說:「聖人能洞察天下的奧秘,並用形象來比擬,使之符合事物的本質,所以稱之為象。」可見,聖人通曉天地萬物根本的道理,沒有什麼不可以運用陰陽來解釋的。
例如,高低起伏、升降浮沉,前後方位、表裡關係,進退方向、順逆變化,清濁冷熱,雌雄牝牡等等,凡是相對的現象,都可以用陰陽來命名,豈止是經絡的分別而已?比如說,心肺屬陽,肝腎屬陰,脾胃及六腑屬至陰,這也是陰陽清濁的一個方面。清氣多靜止,居於內部;濁氣多活躍,居於外部,所以還會有陽濁陰清的說法。如果不能開闊胸襟,深入了解陰陽的本源,而只想用單一的觀點來套用萬事萬物,那豈不是處處碰壁?萬物可以貫通於一個道理,卻不能被局限於一個道理。
陰陽有其物質形態、性質、氣機、現象、數量、部位、功能、特性、相生關係、以及相互轉化錯綜複雜的關係。所以說,陰陽的方面可以列舉十個,推演下去可以達到一百、一千、一萬種。但是,其根本道理只有一個。了解其根本的人,一言以蔽之;不了解其根本的人,則會無休止地流散開去,不得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