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 卷上 (4)
卷上 (4)
1. 傷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
即有血塊,及脫血症,亦可加行血藥,以合治之,而不犯上焦矣。縱橫揮灑,無不如志,何至變證蜂起,觸處棘手哉?每見冬月傷寒者,至雨水驚蟄後,或暴嘔吐,或暴呃逆,或暴喘促,或暴瀉泄,或暴眩暈心懸,或兩腿無力,數武即喘,或二便猝閉,又忽大下,無端煩躁。
夜不安眠;或上熱下冷,煩躁氣喘;半夜後,又兩足轉熱如焚。此皆遍身筋骨痠痛,兩髀以下尤甚。第身雖發熱而往來無定,不似表證。世遂以為雜病,未有知是冬寒下伏者。若加以上焦新感,重見惡寒發熱,又專以為表證,專以麻桂發之,轉見氣浮作喘,兩腿胕腫,元氣不根矣。
更有夏暑內伏,交冬,寒邪自下上衝,而始發病者。其證:胸中煩熱,如破皮狀;兩足徹冷如冰,及夜轉熱如焚。此寒暑相搏,三焦之血絡瘀痹也。益無有知其病情者。
白話文:
傷寒重症大多是因為下焦寒邪積聚,導致出現血塊、脫血等症狀,可以配合使用活血藥物治療,避免影響上焦。治療得當,就能順利痊癒,不至於出現各種複雜的變證而束手無策。
經常見到冬天患傷寒的病人,到了雨水、驚蟄節氣之後,可能會突然嘔吐、呃逆、呼吸急促、腹瀉、頭暈目眩、心慌、腿軟無力,稍微活動就喘,或者大小便突然不通,又突然腹瀉,莫名煩躁不安,夜裡睡不好,或者上身發熱下身冰冷,煩躁氣喘,半夜後腳又熱得像火燒一樣。這些症狀都伴隨全身筋骨酸痛,大腿以下尤甚。雖然發熱,但熱象往來不定,不像一般的表證,世人往往誤認為是雜病,沒有人知道這是冬天寒邪伏在下焦的緣故。如果再加上上焦的新感邪氣,再次出現惡寒發熱,又會被誤認為是表證,用麻黃桂枝等發汗的藥物治療,反而導致氣虛喘促,腿部腫脹,元氣受損。
還有一些人在夏天暑邪內伏,到冬天寒邪從下往上衝,才發病。這種情況的症狀是胸中煩熱,像皮膚破裂一樣,兩腳冰冷得像冰塊,到晚上又熱得像火燒一樣。這是寒暑之邪互相搏結,導致三焦的血脈瘀塞不通。更少有人能認識到這種病情的本質。
2. 伏寒觸發與傷寒時溫脈證並病機異同
久寒下伏,有因新感風寒而觸發,有因春月時陽上升而觸發,有因飲食勞倦而觸發。
新感觸發,外證與傷寒相似,而不同者:上焦傷寒,惡寒發熱,遍身筋絡拘急疼痛,而頭項為甚,脈象沉緊而數,呼吸稍促,而不甚粗,常欲仰臥,展布四體;伏寒雖已發熱,心常凜凜畏寒,筋骨諸節痠𤺊脹痛,而兩髀以下、膝脛為甚,脈象浮弦而大,重按反小,起伏應指戰慄,呼吸喘粗,身熱足冷,胸雖煩躁,而兩足常欲蜷曲,不能伸展。
時陽與飲食勞倦觸發,外證與冬溫春溫相似,而不同者:時溫,大熱氣粗,久撫肌里灼手,脈象洪緩而數,來疾去遲,舌苔滿黃,渴欲冷飲,時時欲嘔,筋骨微脹而不痛,神識不清,不待胸滿,即不思食;伏寒微熱,動即氣喘,寒熱往來,久撫肌里不熱,或反冷如冰,脈象洪緩而遲,其來不盛,而去甚疾,沉候與尺後反緊,舌苔前黃後白,表黃里白,渴不欲飲,或欲熱飲,少腹氣衝,暴大嘔吐,筋骨疼脹,神識清明,食稍減而易飢。
以上皆初起見證也,血氣尚未濁亂,邪正尚未混淆,是傷寒、溫病,與伏寒之最要關頭。入手辨症不差,施治不誤,刻期可已;過此失治,變證蜂湧,高下相引,表裡相攻,斑疹隱見,而痰嗽頻仍,口爛齦蝕,而臍痛腹瀉,寒熱之真假難明,虛實之淺深莫辨,心慌手亂,顧此失彼,鮮不敗者。
舊說辨傷寒溫病有曰:「溫病從里,傷寒從表。」又曰:「溫病分三焦,傷寒分六經。」
予更續之曰:傷寒重證,自下而上;溫病重證,自上而下;傷寒死證,自上而下;溫病死證,自下而上。傷寒在下而不上,輕證也;在上而不下,輕之輕也;溫病在上而不下,輕證也;在下而不上,輕重之間,未可知也。
夫溫病發於伏氣者,由口鼻吸受,伏於膈上膜原,侵淫三焦血分,其即病者,亦由口鼻散布肺胃,消灼津液,血分濁惡也;傷寒發於伏氣者,由足脛浸受,伏於筋絡骨節,侵淫肌膜氣分,其即病者,乃由腠理布於上焦,閉遏陽氣氣分搏激也。
傷寒伏氣變為溫病者,非寒能化溫也,其人本體氣血多熱,寒伏於下,陽氣不得下通,三焦菀熱,日積月盛,及至發病,只見三焦熱證,不見下焦寒象,且有清利上熱,自能借逐下寒者。故雖有髀脛痠𤺊脹痛諸證,前人往往皆強屬於溫,而不敢議其為寒也。
若下寒太盛,上熱不及借逐者,當俟熱勢半減後,加藥分治之,須得內經「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之義,否則溫去寒存,上嘔下利,中焦隔塞,有合偏死下虛人之說矣。其實非下虛也,乃下寒而失治耳。
白話文:
伏寒觸發與傷寒時溫脈證並病機異同
久伏於體內的寒邪,可能因新感風寒而誘發,也可能因春天陽氣上升而誘發,或者因飲食勞倦而誘發。新感風寒誘發的伏寒,其外在症狀與傷寒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傷寒上焦受邪,表現為惡寒發熱、全身筋絡拘急疼痛,以頭項部最甚,脈象沉緊而數,呼吸略促但不粗重,常想仰臥,舒展四肢;而伏寒發熱時,卻常感到心裏凜凜發寒,筋骨關節痠痛腫脹,以兩腿以下、膝脛部最甚,脈象浮弦而大,重按反而變小,脈搏起伏,觸之有戰慄感,呼吸喘粗,身體發熱但足部冰冷,胸部雖煩躁,但雙足常想蜷曲,不能伸展。
由春陽上升或飲食勞倦誘發的伏寒,其外在症狀與冬溫、春溫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時溫症見大熱、氣粗,久按肌膚感覺灼熱,脈象洪緩而數,脈來急去遲,舌苔滿布黃膩,口渴想喝冷飲,經常想嘔吐,筋骨微脹但不疼痛,神志不清,不待胸悶即不想吃東西;而伏寒則表現為微熱,稍微活動就氣喘,寒熱往來,久按肌膚不熱,甚至冰冷如冰,脈象洪緩而遲,脈來力量不盛,而去勢卻很快,沉脈和尺脈反而緊,舌苔前黃後白(表黃里白),口渴但不欲飲水,或想喝熱飲,少腹脹滿,突然劇烈嘔吐,筋骨疼痛腫脹,神志清醒,食慾略減但易飢餓。以上都是疾病初期表現,此時血氣尚未紊亂,邪正尚未混淆,是傷寒、溫病與伏寒的關鍵時期,只要辨證準確,治療得當,很快就能痊癒。若錯過時機,則會出現各種併發症,表裡互相攻邪,斑疹隱現,咳嗽痰多,口腔潰爛,甚至臍腹疼痛、腹瀉,寒熱虛實難以分辨,醫生也容易手忙腳亂,治療失敗。
古人辨別傷寒溫病的說法是:溫病從裡而發,傷寒從表而發;溫病分佈於三焦,傷寒分佈於六經。我進一步補充道:傷寒的危重症狀由下而上發展,溫病的危重症狀由上而下發展;傷寒的死亡徵兆由上而下,溫病的死亡徵兆由下而上;傷寒在下焦而不上行屬輕症,在上焦而不下行屬更輕的症狀;溫病在上焦而不下行屬輕症,在下焦而不上行則輕重難辨。
溫病因伏氣而發,是通過口鼻吸入,伏於膈上,侵犯三焦的血分;其急性發病,也是通過口鼻侵入肺胃,耗傷津液,使血分濁穢。傷寒因伏氣而發,是通過足脛浸入,伏於筋絡骨節,侵犯肌膜的氣分;其急性發病,是經由皮膚腠理布於上焦,閉塞陽氣,氣分搏動所致。
傷寒伏氣轉化為溫病,並非寒邪化為溫邪,而是患者本身氣血偏熱,寒邪伏於下焦,陽氣不能下達,三焦鬱熱,日積月累,發病時只見三焦熱證,不見下焦寒象,而且清熱之法可以順勢驅逐下焦寒邪。因此,即使有髀脛痠痛腫脹等症狀,前人也常把它歸為溫病,而不敢認為是寒邪。如果下焦寒邪太盛,上焦之熱不足以驅逐寒邪,則需待熱勢減退一半後,再用藥分治。這符合《內經》中“病有所遠,中道氣味”,“食而過之”的道理。否則,溫邪去而寒邪留,上嘔下瀉,中焦阻塞,便會出現符合“偏死下虛之人”的症狀,但這並非下虛,而是下焦寒邪未治癒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