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傷寒補例》~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兩感有三

兩感有三。有陰陽兩感。有臟腑兩感。有寒溫兩感。陰陽兩感者陰陽兩經。並感於寒毒也。素問靈樞所說兩感。並是此義。此有故。寒先伏於下焦。新寒復中於上焦。上下兩邪相引。故邪由陰道而上衝。新邪由陽道而內入。亦有同時並感者。必由薄衣露處。及冒寒遠行。勞力汗出。

邪氣乘虛而入。此時邪氣。直是漫天蓋地而來。何暇輾轉傳經。由淺漸進。又何暇陰陽勻配。範我馳驅哉。故太陽少陰兩病。未必不兼見陽明太陰證。陽明太陰兩病。未必不兼見少陽厥陰證。然邪氣究須有從入之先道。細審機括。亦自有孰正孰兼孰重孰輕之辨。

臟腑兩感者。外經與臟腑。同感於寒毒。非傳腑傳臟之謂也。此或由飲食傷於腸胃。或由呼吸入於膻中。故小兒當風飲食。當風啼哭。極宜慎之。外既感受風寒。而又內寒上衝於肺下侵於腎。於是惡寒發熱。筋骨強痛之中。又有咳嗽嘔吐瀉泄腹痛之苦。仲景先救其里。後攻其表。是緩治也。急者溫中發表並用。風擾於中。其勢極惡。霍亂轉筋。非桂不足以制之。

白話文:

人體感受外邪,分為三種:陰陽兩感、臟腑兩感、寒溫兩感。陰陽兩感是指陽經和陰經同時受到寒邪侵襲,這是因為寒邪先潛伏在下焦,新的寒邪又侵襲上焦,上下兩處邪氣互相吸引,導致邪氣從陰道上衝,新的邪氣從陽道內入。也有可能同時從薄衣露處或冒寒遠行、勞力汗出時,邪氣乘虛而入。此時邪氣漫天蓋地,無暇循經絡緩慢傳遞,也不必按照陰陽平衡的規律。因此,太陽少陰兩經的病症,不一定不會兼有陽明太陰的症狀,陽明太陰兩經的病症,也不一定不會兼有少陽厥陰的症狀。但邪氣總要有進入人體的通道,仔細觀察,就能分辨出哪種病症是主要的,哪種是兼有的,哪種是重的,哪種是輕的。

臟腑兩感是指外經和臟腑同時受到寒邪侵襲,並非外經傳入臟腑的過程。這可能是因為飲食傷了腸胃,或者呼吸時寒邪侵入膻中。因此,小兒當風飲食、當風啼哭時,必須格外注意。外感風寒,又內寒上衝肺部,下侵腎臟,就會出現惡寒發熱、筋骨強痛,同時伴有咳嗽、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仲景主張先治裡後治表,這是緩慢的治療方法。若病情急迫,則需要溫中和發表同時使用。風邪侵擾於中,症狀十分嚴重,如霍亂轉筋,就必須用桂枝來治療。

寒溫兩感者。寒溫兩毒相伏。非傷寒化溫。溫病轉寒之謂也。外邪所傷謂之毒。內氣所化。不得謂之毒。即不得謂之兩感傷寒有初起即見寒死證。無初起即見熱死證。其有熱死者。日久失治也。否則先有溫邪內伏也。溫病有初起即見熱死證。無初起即見寒死證。其有寒死者。

日久失治也。否則先有寒邪下伏也。常有秋月久晴燥邪由呼吸伏於膻中。霜降以後。天氣乍寒。腠理開豁。邪氣乘之。其證寒熱強痛。而初起即神識昏迷。譫語氣粗。口渴索水。又有夏月伏暑。為秋涼所遏。不得發越。入冬感寒而發病者。其證胸中煩熱。如破皮狀兩足如冰入夜轉熱如焚。

白話文:

當人體同時感受寒邪和溫邪時,兩種邪氣互相制衡,並非傷寒轉變成溫病,而是溫病轉變成寒病的表現。外來的邪氣稱為毒,而體內的氣化則不能稱為毒。因此,不能說同時感受寒邪和溫邪就一定是傷寒,因為傷寒的初期會出現寒症,而不會出現熱症死亡。如果出現熱症死亡,一定是長期失治導致的,否則一定是先有溫邪潛伏在體內。同樣地,溫病的初期會出現熱症,而不會出現寒症死亡。如果出現寒症死亡,一定是長期失治導致的,否則一定是先有寒邪潛伏在體內。常見的情況是秋季晴朗乾燥的天氣,燥邪會通過呼吸進入胸部,霜降之後天氣突然變冷,毛孔張開,邪氣乘虛而入,就會出現寒熱交加、疼痛的症状,並且初期就會出現神志昏迷、胡言亂語、呼吸急促、口渴等症狀。另外,夏天暑熱伏於體內,被秋季的涼氣阻礙無法發散,到冬天再感受寒邪而發病,就會出現胸悶煩躁、如同皮膚破裂般的疼痛、雙腳冰冷、夜間發熱如火燒一樣的症状。

煩躁不能安眠。此暑毒在血之故。又有冬月寒伏下焦。入春感於風溫而發病者。其證初起上見喘粗。聲如甕中。漸見面目胕腫。神識昏迷反胃乾嘔也。大法先治其溫。後治其寒。與真寒假熱。真熱假寒諸治法不同。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病人感到煩躁不安、無法入睡,這是因為暑氣侵襲血液所致。另外,在冬天時如果寒冷潛藏在身體下方的位置,到了春天受到暖風刺激就會引發疾病。疾病的初期症狀是呼吸急促、聲音沙啞,像從陶罐裡傳出一樣;逐漸地會出現面部浮腫、意識模糊以及反胃和噁心的情況。主要治療方法首先是處理暖風引起的問題,然後再解決寒冷所造成的影響。這跟其他類似病症(例如真假冷熱)的治療方式有所不同。

2. 水氣凌心即是三焦傷傷寒雜病皆有之

史載之論水氣凌心。證治甚詳。讀醫隨筆。已備錄之。近年曆驗。似於病機稍有確見。史載之敘疫痢水氣凌心者。初起寒甚。大熱不退。心中凜凜。時時嘔惡。治以肉桂白芷細辛茯苓諸品。此水氣凌心。證治之樞要也。巢氏病源候論。言噤黃隱黃初起。心中寒慄。口噤齒介。

神識冥漠。不知東西。殺人甚速。此水氣凌心之急證也。又近見瘧疾。有寒起於少腹。不復轉熱而死者。腳氣。有氣起於少腹。上衝急喘而死者。此皆水氣凌心之類。大抵此病。病機有輕重緩急之別。而皆由於真陽不足。如前所言。噤黃腳氣者。是命門真火不足。膀胱陰邪暴漲。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水氣凌心症狀和治療方法非常詳細。我近來翻閱醫書筆記,並結合近年來的臨床經驗,對水氣凌心的病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古籍中描述疫痢水氣凌心,初期寒氣很重,高燒不退,心裡發冷,時常嘔吐。治療用肉桂、白芷、細辛、茯苓等藥物。這些藥物是治療水氣凌心的關鍵。巢氏病源候論中提到噤黃隱黃初期,病人心裡發冷,口緊閉牙齒打顫,神志昏迷,不辨方向,致死速度很快。這就是水氣凌心急症。最近我也見過瘧疾病人,寒氣從小腹升起,沒有轉為發熱就死亡了;還見過腳氣病人,氣從小腹上升,喘不過氣來就死亡了。這些都屬於水氣凌心類疾病。總而言之,這種病的病機輕重緩急各有不同,但都源於真陽不足。正如前面所說,噤黃和腳氣都是命門真火不足,膀胱陰邪暴漲引起的。

上攻於心也。其證氣高目努。口噤肢戰。其脈尺中動搖如豆。若遇寒月。一經四肢作冷。即苦心寒凜慄。或遇感冒。一經惡寒發熱。即苦心氣迫塞者。是陽明衝任血虛。血中蓄水。膻中陽微。不堪寒氣侵逼也。其脈左寸動搖。或右寸鼓搏。又有肺氣與少陽經氣。為風寒所襲。

脈絡乍閉。仆倒不省者。此肝腎陽明大氣。為邪所攝也。下焦無病。上焦不虛。大氣得轉。即復省矣。其脈兩寸丸丸。或乍見短縮。大凡病中覺冷氣侵心。如受霜雪。及心懸心悸。情緒孤危。張惶失措者。皆陽明不足。膻中虛寒也。氣喘及左寸脈或短或斷者邪已逼心也。尺脈斷者。

白話文:

這表示病氣向上攻入心臟。症狀包括呼吸急促、眼睛用力、嘴巴緊閉、四肢顫抖。脈象則在尺脈位置,跳動微弱,像豆子一樣搖晃。如果遇到寒冷的月份,四肢就會感到冰冷,心臟也會感到寒冷、發抖。如果遇到感冒,則會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心臟也會感到氣悶。這是因為陽明經、衝脈和任脈血虛,血中積聚水分,膻中部位陽氣不足,無法抵禦寒氣的侵襲。脈象則在左寸位置跳動微弱,或在右寸位置跳動有力。

還有可能是肺氣和少陽經氣受到風寒襲擊,脈絡突然閉塞,導致患者昏迷不醒。這是因為肝臟、腎臟、陽明經的大氣被邪氣所攝。如果下焦沒有病變,上焦也沒有虛弱,大氣就能夠正常運行,患者就會恢復意識。脈象則在兩寸位置跳動微弱,或者突然短縮。一般來說,病中感覺到寒氣侵入心臟,就像被霜雪籠罩一樣,以及心慌心悸、情緒焦慮、驚慌失措等,都是陽明經不足,膻中部位虛寒的表現。氣喘、左寸脈搏短促或斷續,則表示邪氣已經逼近心臟。尺脈斷續,則表示……

邪發下焦也。不短不斷而來勢鬱勃不揚。如物制之者外邪內撲也。並宜開上納下。法如菖蒲遠志細辛白芷附子肉桂桃仁半夏茯苓鹿角龜版紫石英之屬選用之。

前文久成。因推求所以脈見丸丸不續之故。忽憶辨脈篇。形冷惡寒三焦傷之義。正與此合。此節是倒卷文例。陽動則汗出。陽已透陰。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又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陰動則發熱。陽欲透陰。能與陰爭。而不肯服也。至於身形作冷。心情惡寒。膻中凜凜。如受霜雪侵逼狀。

白話文:

邪氣入侵下焦,持續不斷地發作,勢頭強盛卻無法向上升發。就像被外邪所制伏,邪氣從內部向外衝擊。治療應當疏通上焦,引導下焦之氣下行。可用菖蒲、遠志、細辛、白芷、附子、肉桂、桃仁、半夏、茯苓、鹿角、龜版、紫石英等藥物,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之前已經研究了很久,終於推測出脈象呈現丸丸不續的原因。突然想起《辨脈篇》中“形冷惡寒,三焦傷”的描述,正好與此情況相符。這段話是倒卷文,按照文意理解,陽氣動則汗出,陽氣已透陰,所謂陽加於陰謂之汗。又脈象盛而滑者,將要出汗。陰氣動則發熱,陽氣想要透陰,與陰氣爭奪,而不肯屈服。最終導致身形發冷,心情惡寒,膻中部位冰冷,如同受到霜雪侵襲一般。

是陽氣欲熄而不振矣。古說皆以三焦為命門。上屬於心。主三焦傷者。命門元陽之氣。為寒水所犯。而其根不固。心主血脈之氣。為寒水所犯。而其氣不續。氣為寒傷。血為水傷。故脈來指下。丸丸動搖不能長續也。其動必應指少力。與金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相近。弱字承動說下。

謂動而弱也。諸氣衝心。皆為惡證。寒水凌犯尤惡。以其能撲滅生陽之氣也。或膀胱水邪。自下上逆。或風寒。由呼吸挾水飲而亂於膻中。其勢能令命火上浮。心火下熄。任督二脈分絕而不交。史載之謂寒邪所傷。雖治愈亦不能久。其謂此乎。西醫謂凡以霍亂絞腸痧死者。剖視內膜白縐如久受水浸狀。

白話文:

陽氣衰竭,無法振作。古人認為三焦是命門,上屬於心。若三焦受損,命門元陽之氣就會被寒水侵犯,根基不穩。心主血脈之氣,也會被寒水侵犯,氣血無法持續。氣受寒邪,血受水傷,所以脈象來至指下,一陣陣跳動,無法持續。脈象跳動但力量薄弱,與《金匱要略》中“動則為驚,弱則為悸”相似。這裡的“弱”字承接“動”字,指脈象跳動但力量薄弱。各種氣衝擊心臟,都是不好的徵兆,寒水侵犯尤為惡劣,因為它能撲滅生陽之氣。可能是膀胱水邪從下向上逆流,也可能是風寒乘著呼吸,帶着水飲,擾亂膻中,導致命火上浮,心火下熄,任督二脈斷絕,無法相通。史書記載這是寒邪所傷,即使治癒也不能持久。西醫則認為,凡是因霍亂、絞腸痧而死的人,解剖後發現內膜白色皺縮,如同長期浸泡在水中的樣子。

此由涼風遏暑。汗閉不得出之故。亦水邪泛溢。三焦受傷之一徵也。

又有兩證。與水氣凌心相似。一為火鬱。一為風痰入絡。總歸於血虛。火鬱者。內經所謂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是也。此證急發者。為風寒內撲。陽氣乍郁。即水氣凌心之類。常發者。是血虛而氣不能宣。陽氣久郁。化為陰火。一經觸發。即內灼於心。心孔鼻竅。

如煙熏火燎刻不可堪也。風痰者。是體弱。血少。或久患脫血。血去。水存。菀為痰涎。侵於膜絡。絡無血護。遂淫。淫內癢習。習應心。心氣張惶。不能自持矣。此血虛。化風生痰。肺困氣滯。而膜絡乏力也。其脈象。遲耎。兼見洪長。而細審帶弦。按之反細。其病情。觸物皆畏。

白話文:

這是因為涼風阻遏暑氣,汗液被封閉無法排出,也是水邪泛溢,三焦受傷的徵兆。

另外還有兩種症狀,與水氣凌心相似,一種是火鬱,一種是風痰入絡。總歸是血虛所致。火鬱,內經所說「諸禁鼓慄,如喪神守」,都屬於火。這個症狀如果突然發作,是風寒內撲,陽氣突然鬱結,和水氣凌心類似。如果經常發作,就是血虛而氣血不能流通,陽氣長期鬱結,轉化為陰火,只要一點觸發,就會內灼於心,心孔鼻竅,就像被煙熏火燎,難以忍受。

風痰是身體虛弱,血少,或是長期患病失血,血氣流失,水氣停滯,轉化為痰涎,侵犯膜絡。膜絡沒有血氣保護,就容易受邪氣侵犯,內癢難忍,影響到心臟,心氣慌張,無法控制。這是血虛化風生痰,肺氣鬱結,導致膜絡無力的症狀。脈象表現為遲緩,兼見洪大,但仔細觀察又帶有弦脈,按壓反而細小。病情表現為接觸任何東西都感到畏懼。

遇事難任。怯弱迫塞之苦。直同心痿。遠甚心悸。其病機。日落時。及天陰與乍涼為甚。其兼證。常苦筋骨脹痛。走注無定。其始多起於暑月貪涼太過。及秋月患瘧痢癍疹汗出不徹之故。治法。以補血導氣行水強筋為主。隨四時加減。佐以導引針灸。調其飲食起居。需以歲月。

僅堪末減。罕能除根。古百合病近似之。而百合困肺。絕不可用。予身患之。又迭見親友患之。甚矣風痰入絡之奇苦而難治也。

白話文:

遇到事情就難以勝任,感到怯弱、壓抑難受,就像心臟痿縮一樣,遠勝於心悸。這種病的發作機制,在日落時分、天氣陰沉或突然變涼的時候最為嚴重。伴隨的症狀,經常會感到筋骨痠痛,疼痛遊走不定。起因多半是夏季貪涼過度,或是秋季患了瘧疾、痢疾、麻疹,導致汗出不透所致。治療方法是以補血、導氣、利水、強筋為主,根據四季變化加減藥物,並輔以導引、針灸,調養飲食起居,需要長期調理才能痊癒。

這種病症只能減輕症状,很少能徹底根治,古時候的百合病與此類似,但百合會損傷肺氣,絕對不能使用。我自己也患過這種病,也經常看到親朋好友患病,可見風痰入絡的奇特痛苦,實在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