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傷寒補例》~ 敘

回本書目錄

1.

傷寒。病因也。非病證也。以因為名。求本也。傷寒見證。變化無端。非仲景六經主證。所能賅括。後人拘執。凡不在仲景文內者。概不敢求之傷寒。間有窺見一隙。又不敢顯違眾論。但曲為之說曰。是傷寒雜證也。夫傷寒之證自雜安得復有傷寒雜證者也。晉唐諸賢。以溫病熱病。

本於傷寒之轉變而別。以溫毒與寒毒相對待。至哉言乎。溫病熱病。且以為本於傷寒。況其本寒證者乎。學者能知傷寒見證。不止仲景原文。仲景文外。尚有傷寒證治。庶乎其可與讀傷寒之論。治傷寒之病矣乎。王叔和作傷寒例。以明即病為傷寒伏氣變為溫熱之事。用意甚盛。

白話文:

傷寒是一種疾病的起因,而不是病症本身。我們要尋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以「傷寒」作為名字來命名這種疾病。傷寒症狀多樣化,不能單純地用張仲景所提出的六經辨證法來概括所有情況。後來的人們被這個觀點束縛住,凡是不屬於張仲景文章中的症狀,他們都不敢去研究傷寒。偶爾有人看到一些蛛絲馬跡,也不敢公然反駁大家的看法,只是委婉地說這是傷寒綜合徵。然而,傷寒本身就是複雜的,怎麼還會有什麼傷寒綜合徵呢? 在晉朝、唐朝時期的一些先進人士認為,溫病和熱病是由傷寒演變而來的,並且把溫毒和寒毒相互對比。這句話非常精闢!即使像溫病和熱病這樣由傷寒演變而來的疾病,都應該認真看待,更何況那些原本就是寒性病症的情況呢?如果學習者能夠明白傷寒症狀不僅僅出現在張仲景的文章裡,而且還有許多其他關於傷寒治療的方法,那麼他就可以開始閱讀有關傷寒的理論並治療傷寒了。 王叔和寫了一篇《傷寒例》,旨在說明從發病到成為傷寒或變成溫熱病的事情。他的用心良苦。

惜其語焉不詳。揆之事例。仍多未備。學海讀內經後。讀仲景書。參以臨診。覺於傷寒偏死下虛人一語。稍有領會。於是有見輒錄。積久成帙。雖無深義。要是拾遺發覆之一端。名曰傷寒補例。不敢補仲景也。補叔和云爾。

乙巳孟冬健之記

白話文:

我很珍惜它但它的描述並不詳細。根據事例來看,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在閱讀《黃帝內經》之後再讀張仲景的著作,在臨牀實踐中發現對於“傷寒導致下焦虛弱的人”這句話有所理解。因此只要有想法就記錄下來,長時間累積成為了一本冊子。雖然沒有深刻的含義,但是可以作為彌補遺漏、揭示真相的一個方面。取名叫作《傷寒補例》,不是要補充張仲景的理論,而是要彌補王叔和的缺陷。 [注:乙巳年是1749年的農曆十月,孟冬是指該月的第一個十天。健之可能是作者的名字或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