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 敘

回本書目錄

1.

傷寒,病因也,非病證也。以因為名,求本也。傷寒見證,變化無端,非仲景六經主證所能賅括。後人拘執,凡不在仲景文內者,概不敢求之傷寒。間有窺見一隙,又不敢顯違眾論,但曲為之說曰:「是傷寒雜證也。」夫傷寒之證自雜,安得復有傷寒雜證者也?晉唐諸賢,以溫病、熱病,本於傷寒之轉變而別,以溫毒與寒毒相對待,至哉言乎!溫病、熱病,且以為本於傷寒,況其本寒證者乎?學者能知傷寒見證,不止仲景原文,仲景文外,尚有傷寒證治,庶乎其可與讀傷寒之論,治傷寒之病矣乎。王叔和作傷寒例,以明即病為傷寒,伏氣變為溫熱之事,用意甚盛。

惜其語焉不詳,揆之事例,仍多未備。學海讀內經後,讀仲景書,參以臨診,覺於「傷寒偏死下虛人」一語,稍有領會。於是有見輒錄,積久成帙,雖無深義,要是拾遺發覆之一端,名曰《傷寒補例》,不敢補仲景也,補叔和云爾。

乙巳孟冬健之記。

白話文:

傷寒指的是病因,而非具體的病症。用「傷寒」來命名,是為了追溯病的根本。但傷寒的症狀變化多端,並非張仲景《傷寒論》六經主證所能完全涵蓋。後人拘泥於此,凡是不在仲景書中記載的,就都不敢歸類為傷寒。偶爾有人略微有所發現,也不敢違背眾人意見,只好曲解說那是「傷寒雜證」。然而,傷寒的症狀本來就複雜多樣,哪還能另有「傷寒雜證」呢?

魏晉唐代的醫學大家,將溫病、熱病視為傷寒轉變而來的不同病症,以溫毒和寒毒相對應,說明得很有道理。溫病、熱病既然認為是源於傷寒的變化,那麼原本就是寒證的病症,就更應如此理解了。學習者若能認識到傷寒的症狀並非僅限於仲景原文,明白仲景書之外還有許多傷寒的證治方法,那麼就能夠真正讀懂傷寒的理論,治療傷寒的疾病了。

王叔和撰寫《傷寒例》,是想闡明疾病直接發作是傷寒,伏氣變化則為溫熱的道理,其用心良苦。可惜他的論述不夠詳盡,根據案例來看,也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在研讀《內經》後,再讀仲景的書,並結合臨床經驗,對「傷寒偏死下虛人」這句話略有所悟,因此將自己的見解記錄下來,積累久了就成了這本書。雖然沒有什麼高深的道理,但也算是拾遺補缺的一點貢獻。書名叫做《傷寒補例》,並不是要補充仲景的不足,而是補充王叔和的不足而已。

乙巳年孟冬,健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