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傷寒補例》~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傷寒論難讀並宜補大旨

醫惟實事。弗尚空談。仲景書。所以傳世不朽者。以其言皆實事。百家莫及也。然缺略難讀。尤在敘證太簡。常與方藥不相對。近賢多以方釋證。惟成氏能先證後藥。亦未能大暢厥旨。非成氏拙於註釋。實仲景之文。有難釋者也。前人謂初學。必先讀傷寒論。以立根本。予獨謂不然。

當先讀內經難經。接讀金匱。參以外臺千金。而後及傷寒論。以考其變。即如每節首署太陽病云云。有直指發熱惡寒項背強痛者。有謂先見太陽病。今又接見下文諸證者。有謂本是太陽病。今忽轉見下文諸證者。果有日久及發汗吐下後等語。猶有轉接之跡可尋。無之。便苦上下不貫矣。

況夫邪氣之何以發為太陽病少陽陽明三陰病也。三陽三陰病之何以各見某證也。發汗吐下後之何以變見某證也。某證之何以應用某方、加減某藥也。一概不曾道破。間有一二。亦斷碎而不續。此雖智者。不能得其脈絡之所在。而責之初學。不亦難乎。王叔和作傷寒例。僅提其綱。

陶節庵作六書與全生集。未竟其緒。深望世有高賢。取仲景書。合之內經。參之諸家。補發其所未備。三陽三陰病上補發邪氣來路。病下補發轉證機括。某方主之。上下補發。對治氣宜切定實事。勿談空理。初中末候。條理分明。使讀者對書如對病人焉。確有可循。不致眩惑。

斯生靈之幸也。小子愚陋。愧不及此。僅發其端。以待來者。

2. 三陽三陰分經名義

經也者。分野之謂也。猶孟子所謂經界。在人身謂之部位。無專物而命物者也。部位既定。於是筋與脈之行於太陽少陰之部者。命曰太陽之筋。太陽之脈。少陰之筋。少陰之脈。行於陽明太陰之部者。命曰陽明之筋。陽明之脈。太陰之筋。太陰之脈。行於少陽厥陰之部者。命曰少陽之筋。

少陽之脈。厥陰之筋。厥陰之脈。故靈樞經脈經筋兩篇。並冠以經者。以筋之與脈。皆分經而行。非筋脈之外。別有所為經也。大者為經。支者為絡。以脈之大者。各據專部。故得獨被以經之名。非以經絡相對。屹然二物也。然則三陰三陽。果本於何義而有此名也。曰本於天地四象也。

陰陽離合論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由此觀之。前曰陽明者。陽者。表也。

明者。盛也。耳目之精。手足之用。皆聚於前。故曰陽明。其里太陰。人身背為陽。腹為陰。居腹之裡。故曰至陰。後曰太陽者。太者。至也。陽者。表也。居背之表。而又為耳目手足之所不及。在人身為至遠。故曰太陽。遠之也。其里少陰。少者。小也。居背之裡。稍近於前。

故曰少陰。兩側曰少陽者。分據兩側。部位狹隘。故曰少陽。其里厥陰。厥者。逆也。前後之交。兩氣相觸故也。是故陰陽者。表裡之雅名。太少厥陰者。前後兩側之雅名耳。三陽經之氣血。亦運行於三陰。三陰經之氣血。亦運行於三陽。不得以表裡分經之陰陽。為氣血本性之陰陽也。

氣血之陰陽。當各從其臟腑之本體求之。與分經之陰陽。兩不相涉者也。故至真要大論曰。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謂以四象陰陽之名。命於六氣。以六氣陰陽之名。命於人身上下表里之處。處即經之義也。蓋天下無無名之物也。必分立諸名。而後便於討論病機焉。

言者。討論之謂也。由是推之。命燥金曰陽明。濕土曰太陰。特假其名而已。非燥金之氣屬陽。濕土之氣屬陰。而居前也。命寒水曰太陽。君火曰少陰。亦假其名而已。非寒水屬陽。君火屬陰。而居後也。命相火曰少陽。風木曰厥陰。亦假其名而已。非相火屬陽。風木屬陰。

而居兩側也。總之三陰三陽分經。只是人身分野之空名。非如筋脈之有專物也。邪在分野。是為腠理。是為表病。故無論三陰三陽。當其邪在分野。見證只在軀殼之外。必其邪入經脈。見證乃及臟腑之中。其有未入經脈。遽見里證者。是邪氣直中三焦也。三焦者。里之分野也。

三陰三陽者。外之分野也。分野者。衛之部也。經脈者。營之道也。

此義諸家發明。不一而足。西醫解剖。見無所為六經者。便誚中醫誕妄。而不自知其疏陋也。略看醫書小本。便肆狂吠。中國士子且然。於西醫乎何責。易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至哉言乎。聖人通於天地萬象之本。無不可以陰陽者也。

如高下之升降浮沉也。前後之向背表裡也。往來之順逆也。清濁寒熱也。牝牡雌雄也。凡屬對待之象。皆可命以陰陽之名。豈特分經而已哉。即心肺為陽。肝腎為陰。脾胃六腑為至陰。亦陽清陰濁之一端耳。清者多靜而居里濁者多動而居表。故又有陽濁陰清之說。若不開拓心胸。

洞見本原。而欲執一義以印萬象。亦安往而不窒乎。萬象可通於一義而不能拘於一義者也。有體之陰陽。有性之陰陽。有氣之陰陽。有象之陰陽。有數之陰陽。有部位之陰陽。有功用之陰陽。有角立之陰陽。有相生之陰陽。有交變雜錯之陰陽。故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

引之可千。推之可萬。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