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 卷下 (8)
卷下 (8)
1. 發汗別法
別法,非通法也。我獨用之,聊記以備一格焉。
予脾肺氣弱,久困濕邪,平時常苦體重氣短而脈遲;及患感冒如傷寒、瘧疾之類,即心氣迫塞難堪。急用防風、浮萍、二活、威靈仙、水葒子、苦杏仁、牛膝;甚者,加麻黃、川芎、炒白芷。因有便血證,不敢犯細辛、桂枝,又加炒白芥子、石菖蒲、焦山楂以開痰;桃仁、茜草以和血;貫眾、老鸛草以化濕。
慮中氣之不充也,酌加山藥、龍骨、薺苨、菟絲子以助脾肺;慮元氣之不固也,又加桑螵蛸、冬蟲夏草、龜版以安下元。邪氣漸退,即加牡蠣、鱉甲以和肝,而防虛陽上越,屢試輒效,且無病後虛弱,久待調理之患。
又嘗治木匠某,感冒發熱,依常力作不休,數日困極求診,呼吸喘促,臘槁無汗,身熱如焚,久撫反涼,六脈浮散,僅在皮毛,不分起伏,一息不知十幾至也。若以正汗法發之,必汗出而氣脫。破故紙、益智仁,並鹽水炒菟絲子、淮山藥、巴戟天、狗脊、牛膝、木瓜、山萸肉,加羌防麻辛一劑,天明得汗,脈息勻調矣。汗漏不止,以附子桂枝湯與之,遂愈。
此勞力傷寒重證也。帶病力作勞,傷筋骨,元氣外越,不能歸窟,故不僅助脾肺,而必注意肝腎。大凡汗出不徹,以致邪浮正結,相搏於皮毛之間,必先斂之,而後發之。何者?陰陽開合之機,必先一噏,而後能一噓也。此中微妙,全在會心。
白話文:
發汗別法
這不是一般的發汗方法,是我獨創的,簡單記錄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我脾肺氣虛弱,長期受濕邪困擾,平時就常感體重氣短、脈搏遲緩。一旦感冒或患上類似傷寒、瘧疾的疾病,就會覺得心氣堵塞,難以忍受。這時我會急用防風、浮萍、二活、威靈仙、水葒子、苦杏仁、牛膝。病情嚴重者,再加麻黃、川芎、炒白芷。因為我有便血的病史,所以不敢用細辛、桂枝。我又會加炒白芥子、石菖蒲、焦山楂來化痰。
用桃仁、茜草來和血,用貫眾、老鸛草來化濕。考慮到中氣不足,會酌加山藥、龍骨、薺苨、菟絲子來補益脾肺。考慮到元氣不足,又會加桑螵蛸、冬蟲夏草、龜板來滋補腎氣。邪氣漸退後,再加牡蠣、鱉甲來調理肝臟,防止虛陽上亢。我多次使用此法,都非常有效,而且沒有留下病後虛弱、久治不癒的後遺症。
我還曾經治療一位木匠,他感冒發熱,卻依然強撐著不停地工作。
幾天後,他疲憊不堪地來求診。呼吸急促,面色枯槁,沒有汗出,身體發熱像火燒一樣,但摸起來卻冰冷。脈象浮散,只在皮膚表面,脈搏起伏不明顯,呼吸一次竟然要十幾下才算完成一個呼吸循環。如果用一般的發汗方法,必然會導致汗出過多而氣虛脫。我用破故紙、益智仁以及鹽水炒過的菟絲子、淮山藥、巴戟天、狗脊、牛膝、木瓜、山萸肉,再加羌活、防風、麻黃、細辛,一劑藥下去,天亮他就開始出汗了,脈搏呼吸也恢復平穩。但汗出不止,我又用附子桂枝湯來收斂汗液。
於是病就好了。這是勞力傷寒的重症,帶病工作勞累傷及筋骨,元氣外泄,無法歸於內臟。因此,不僅要補益脾肺,更要注重肝腎的調理。總之,出汗治療,如果汗出不透,導致邪氣浮在體表,正氣被困在皮膚之間互相搏鬥,就必須先收斂汗液,然後再促使出汗。為什麼呢?因為陰陽開合的機理,必須先收斂(噏),然後才能舒張(噓)。這其中的微妙之處,全在於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