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補例》~ 卷下 (7)
卷下 (7)
1. 附讀傷寒論雜記四篇
呃大減矣,小便鬯矣,筋骨痛減,能自起坐矣。及入診,見面色枯黃,唇舌燥萎,脈來耎長,無神搖擺尤甚。驚曰:「得毋改方乎?」乃言:「小兒體弱,尊方力大。前日頭煎,分三次服,每次皆呃止,熟睡兩時,夜得微汗。昨日某醫來,以尊方一劑已足,改用平補。」視之,則大劑參耆歸術,加薑汁膽汁也。
我避中焦,急趨下焦;彼補中焦,升提下焦。況術尤動氣所忌。病人自室中大喊曰:「自服彼方,小便復閉,胸滿氣急難受也!」此時若肯重服黑錫丹、破陰丹,或可希冀。勉照前方加竹茹、知母與之,應期見鬼而逝。(上妄下變呃)
「平脈」之「平」,讀若「駢」,猶「辨」也。
「關」猶「部」也。寸、關、尺三部,謂之「三關」。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者,謂形圓如豆,分見於各關之上,而不能通長有頭尾也。
「微」脈名,又不甚也。以句中有「無」而字別之。
「若」,「或」也。「發汗若下之」,又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
「坐」,猶「因」也。「但坐汗出不徹」故也。如《陌上篇》:「歸來怨新婦,但坐觀羅敷。」又「無因而突然」也。「以手把刃,坐作瘡也」。如鮑照《蕪城賦》:「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反」脈名。「來微去大」故名「反」。又《金匱》:「來近去遠」故曰「反」。
又「不應」也。「脈浮而大,醫反下之。」又「復」也。「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謂既始得之,復有發熱表證也。「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謂既項背𠘧𠘧,復汗出惡風也。又「卻」也,語助詞。「其數先微,脈反但浮」:謂其脈先微後數,卻始終只在於浮也。又「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 (上字訓正誤)
白話文:
呃逆減輕許多,小便通暢了,筋骨疼痛減輕,也能自己坐起了。等到我診治時,看見病人面色枯黃,嘴唇舌頭乾燥萎縮,脈象柔和而長,但脈象無力,搖擺不定尤其嚴重。我驚訝地問:「是不是要改方子呢?」病人說小孩身體虛弱,之前的方子藥力太強。前幾天頭煎的藥,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藥後呃逆都止住了,都能熟睡兩個時辰,晚上還微微出汗。昨天有位醫生來看過,認為之前的方子一劑就夠了,改用平補的藥方。我看那方子,用了大量的黨參、黃耆、熟地黃、山藥,還加了薑汁和膽汁。我避開中焦(脾胃),急著治療下焦(腎膀胱),他卻補中焦,反而提升下焦。況且山藥最忌諱會動氣,病人自己從屋裡大喊說,服用那個方子後,小便又閉塞了,胸悶氣急難受。此時如果肯服用黑錫丹或破陰丹,或許還有希望。我勉勵他按之前的方子加竹茹和知母服用。結果,病人應驗了預言,不久就死了。(上面是關於誤治呃逆的案例)
平脈的「平」,讀音同「駢」,意思是並列,也就是辨別的意思。
「關」指的是脈位的部位。寸關尺三部稱為三關。動脈在關上出現,沒有頭尾,形狀圓圓的像豆子一樣,分散在各個關上,而不能像正常的脈搏一樣,連貫成線,有頭有尾。
「微脈」是指脈象微弱,而「不甚」也是微弱的意思,文中用「無」字來區別它們。
「若」的意思是「如果」。「發汗若下之」意思是如果發汗或者瀉下。文中也用「若」字來表示曾經發汗、吐瀉、下痢或失血的情況。
「坐」字在此處的意思是「因為」。「但坐汗出不徹故也」意思是只因為汗出不透徹。例如《陌上桑》中「歸來怨新婦,但坐觀羅敷」,也是因為的意思,而非突然的意思。例如「以手把刃,坐作瘡也」,以及鮑照《蕪城賦》中「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都是因為的意思。
「反脈」是指脈象來時微弱,去時有力,所以叫反脈。也有的書上說,金匱要略中所指的反脈是指脈來時近,去時遠。
「不應」的意思是不合適。例如脈象浮大,醫生卻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是不應。還有「復」的意思,例如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又復發熱,脈象沉者,是指剛開始發病時,又出現了發熱的表證。太陽病項背強硬疼痛,又汗出惡風,是指項背強硬疼痛之後,又出現汗出惡風的情況。「卻」字是語氣助詞。例如「其數先微,脈反但浮」,意思是脈象的數先微弱,後來卻只是浮大;「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是指脈象濡弱,弱在關上,濡則在巔上。(以上是對文中字詞的解釋和糾正)
2. 牢脈病機
牢脈,為氣血交困,寒濕深固之極象。當脈證初起之時,未見困憊,人每忽之,而不知其機之甚危,勢之甚急也。凡寒之所在,則脈弦,今堅大搏擊,見於極沉,裡寒可知。然病人,往往不自覺其內寒,而反苦內熱者,以此寒,不在臟腑,而在陰絡也。陰絡者,筋骨之間,內膜之部也。
胸肋骨縫之中,隱隱拘急而不適,俯仰搖扭之際,隱隱牽絆而不和。因此軀殼之表裡隔塞,不得交通,表氣散於表,不得交於裡,故四肢乏力,皮膚微腫,搔之,如有所隔。自腰以上,流汗不止,裡氣結於裡,泄於裡,不得通於表,故胸膈支滿,稍動即喘,大便溏秘無定。此皆風濕內襲,
浸淫日深,大率由於先經勞力汗出,當風受邪,繼又勞力汗出,邪氣欲出未盡,續又受邪,如此更迭反復,以致邪氣,跋前疐後,不得入於裡,亦不得閉於表,而獨留滯於夾縫之筋膜。故此脈此證,多見於沖冒風露,寢處卑濕,勞心勞力,表裡交瘁之人。仲景辨脈篇,寸口脈,
陰陽俱緊,清邪中下,濁邪中下一節,前後敘證,全是榮衛隔絕,氣困血滯,無一不與牢脈主病相合。治法,當深明陰陽開合之樞,先以行氣化血,舒筋活絡為主,始見聲如甕中,鼻流清涕,狀如傷風,是陽氣內振也。繼見寒熱忽作,狀如瘧疾,是陽氣外達也。繼見寐中多汗,
清涼似水,是邪氣漸出也。繼見大便滑墜,微似痢疾,是內膜溫舒結痰下注也。急以強筋固氣之劑調之,蓋先撐筋膜之邪氣於表,而後收臟腑之正氣於裡,迭為君臣,需以歲月,乃克有濟。若遷延日久,百脈已痹,病勢已急,其能待乎。寒熱互攻,氣血交敗,未有甚於此脈此證者。
仲景所謂臍築湫痛,下如汗泥,即失治,而筋弛血潰者也。
白話文:
牢脈病機:
牢脈是氣血運行受阻,寒濕深入體內導致的極端表現。疾病初期,患者可能沒有明顯不適,容易被忽視,殊不知病情非常危險,發展迅速。凡是寒邪入侵的地方,脈象都會弦細,而牢脈則表現為脈象沉而有力,堅實且搏動有力,說明體內深層寒邪存在。然而,患者往往感覺不到體內寒冷,反而覺得煩熱,這是因為寒邪並不在臟腑,而是在陰絡(筋骨之間的內膜)。
胸肋骨之間隱隱作痛、拘緊不適,彎腰轉身時感到牽拉不適。因此,軀體表裡不通,表面的氣無法與裡面的氣相通,所以四肢無力,皮膚略微腫脹,觸摸時感覺有阻礙感。腰部以上部位持續出汗,而體內氣機鬱結,只能向內排出,無法通達體表,所以胸膈脹滿,稍動即喘,大便時溏時祕,沒有規律。這些都是風濕內侵,日積月累的結果,大多是因為之前勞累出汗,又受風寒侵襲,之後再次勞累出汗,邪氣尚未完全排出,又再次受寒,如此反覆,導致邪氣徘徊於筋膜之間,既不能深入內裡,也不能完全排出體表。因此,這種脈象和症狀多見於受風寒侵襲、居住潮濕環境、過度勞心勞力,導致表裡俱損的人。
張仲景《傷寒論》中提到寸口脈陰陽俱緊,清邪濁邪下陷,前後所述的症狀,都與榮衛不通,氣血瘀滯相關,與牢脈的主症完全一致。治療方法,應該深刻理解陰陽開合的規律,首先要疏通氣血,舒緩筋絡。治療初期,可能會出現聲音嘶啞如甕中之聲,流清涕,類似傷風,這是陽氣內盛的表現。之後,可能會出現寒熱交替,類似瘧疾,這是陽氣外達的表現。然後,可能會出現睡夢中出汗,汗液清涼如水,這是邪氣逐漸排出體外的表現。接著,可能會出現大便稀溏,略似痢疾,這是內膜溫暖舒緩,痰濁下注的表現。此時,應當服用強筋固氣的藥物,先將筋膜中的邪氣排出體表,然後收斂臟腑的正氣於內,如同君臣相佐,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痊癒。如果拖延日久,經脈閉塞,病情危急,那就難以挽救了。寒熱交加,氣血衰敗,沒有比這種脈象和症狀更嚴重的了。
張仲景所說的臍部脹痛如積水,大便如泥漿,就是治療不及時,導致筋脈鬆弛,出血潰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