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一 (2)
卷一 (2)
1. 太陽篇
何謂發汗利水,為治太陽兩大門?曰:邪傷太陽,病在寒水之經。驅其水氣以外出,則為汗;逐其水氣以下出,後為黃涎蓄水,前為小便長。
太陽為寒水之經。邪之初傷,必須發汗。麻黃湯發皮膚之汗;桂枝湯發經絡之汗;葛根湯發肌肉之汗;小青龍湯發心下之汗;大青龍湯發其內擾胸中之陽氣而為汗。此發汗之五法也。
若汗之而不能盡者,則為水。水在心下,乾嘔而咳,宜小青龍湯。發熱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五苓散。汗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病勢雖在腹中,而病根猶在心下,宜生薑瀉心湯。此水氣在上焦,在上者,汗而散之也。若妄下之後,
自心上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水與氣所結),脈遲,名大結胸,宜大陷胸湯。若項亦強,如柔痓之狀,宜大陷胸丸。蓋病勢連於下者,主以湯;病勢連於上者,主以丸是也。若其結止在心下,按之始痛,脈浮滑,名小結胸,邪氣尚在脈絡,宜小陷胸湯。若無熱症,名寒實結胸,
宜三物白散。若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三焦升降之氣,阻格難通,宜十棗湯。此水氣在中焦,中滿,瀉之於內也。若頭痛項強,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因膀胱之水不行,營衛不調,不能作汗,宜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之。
是水氣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內經》云:「太陽之上,寒氣治之,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又曰:「太陽從本從標。」又曰:「太陽為開。」又《熱病論》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傷寒論》云:「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又云:「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又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又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主一身之表,六經中最外一層。故表病俱屬太陽。但有表中之表:病在肌腠則有汗,宜桂枝湯;病在膚表則無汗,宜麻黃湯。兩法用之得當,一劑可愈。又有脈微惡寒,面色反有熱色而身癢;是邪欲出而未得遽出,必得小汗而解,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又有服桂枝湯,大汗出後,
形如瘧,日再發;是肌病兼見表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是二方,即上兩法之佐也。然二方能治肌腠膚表之病,不能治經輸之病。太陽之經輸在背,《內經》云:「邪入於輸,腰背乃強。」論中以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用葛根湯;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用桂枝加葛根湯。二方亦上兩法之佐也。
但兩法俱是太陽本寒之症,故方中取用辛熱之品。若太陽標熱之自汗症,不得徑用桂枝湯,宜用芍藥甘草湯。以各症與桂枝症無異,惟腳攣急獨異,是太陽之標熱合少陰之本熱之病也。無汗症,不得用麻黃湯,宜用麻杏甘膏湯。以各症與麻黃證相似,惟初起口渴發熱而無惡寒。
白話文:
太陽篇
什麼叫做發汗利水是治療太陽經兩大要法的關鍵?因為邪氣侵犯太陽經,病症出現在寒水之經,驅除其水氣從體表排出就叫做發汗;驅除其水氣從下焦排出,則表現為黃色黏稠的唾液、小便量多。
太陽經是寒水之經,邪氣初犯時,必須發汗治療。麻黃湯發散皮膚的汗;桂枝湯發散經絡的汗;葛根湯發散肌肉的汗;小青龍湯發散心下的汗;大青龍湯發散內擾胸中陽氣而產生的汗。這五種方法是發汗的五種療法。
如果發汗了但不能完全排出邪氣,就成了水邪,水邪在心下,會出現乾嘔咳嗽,宜用小青龍湯;如果發熱煩躁,口渴想喝水,但水喝進去就吐出來,叫做水逆,宜用五苓散;如果汗出後心下痞硬、乾噫(打嗝)且氣味臭,脅下有水氣、腹部雷鳴腹瀉,雖然病勢在腹部,但病根還在心下,宜用生薑瀉心湯。這是水邪在上焦,在上焦的水邪,需要發汗散之。如果誤用下法治療後,
從心窩到小腹硬滿疼痛難以觸碰(水氣結聚),脈象遲緩,叫做大結胸,宜用大陷胸湯;如果項部也僵硬,像得了中風一樣,宜用大陷胸丸。總而言之,病勢連及下焦者主要用湯劑,病勢連及上焦者主要用丸劑。如果結塊只在心下,按壓才痛,脈象浮滑,叫做小結胸,邪氣尚在脈絡,宜用小陷胸湯;如果沒有發熱症狀,叫做寒實結胸,
宜用三物白散;如果心下痞硬滿,牽引脅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汗出但不惡寒,三焦升降之氣阻滯不通,宜用十棗湯。這是水邪在中焦,中焦滿實,需要從內部瀉之。如果頭痛項強,時冷時熱,沒有汗出,心下滿悶微痛,小便不利,這是因為膀胱的水液不能通利,營衛失調,不能發汗,宜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
這是水邪在下焦,在下焦的水邪,需要引導其排出。
《內經》說,太陽經的本位在上面,寒邪侵犯此處,應當從本位治之。本位以下,是病邪的出現之處;出現之處以下,是病邪的標徵。又說,治療太陽經要從本位和標徵兩方面入手。又說,太陽經是六經之首。又《熱病論》說,傷寒病第一天,巨陽經受邪,所以頭項疼痛、腰脊僵硬。
《傷寒論》說,太陽經生病,脈象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又說,太陽經中風,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叫做中風。
又說,太陽中風,陽氣浮而陰氣虛弱。陽氣浮者,發熱自行發作;陰氣虛弱者,汗液自行排出,畏寒怕風,時冷時熱,鼻塞乾嘔,用桂枝湯治療。
又說,太陽病,頭痛發熱,周身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用麻黃湯治療。
太陽經主一身之表,是六經中最外的一層,所以表證都屬於太陽經。但表證之中還有表證的表證,病在肌膚腠理則有汗出,宜用桂枝湯;病在皮膚表面則無汗出,宜用麻黃湯。這兩種方法運用得當,一劑即可痊癒。又如果脈象微弱惡寒,面色卻有發熱的顏色且皮膚瘙癢,這是邪氣欲出而不得出的表現,必須微微出汗才能解除,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又服用桂枝湯後,大汗出之後,
症狀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這是肌病兼見表病,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這兩種方法,是前面兩種方法的輔助療法。但是這兩種方法能治療肌膚腠理的病,不能治療經絡輸穴的病。太陽經的經絡輸穴在背部,《內經》說,邪氣侵入輸穴,腰背就會僵硬。《傷寒論》中說,項背僵硬,無汗惡風,用葛根湯;項背僵硬,反而汗出惡風,用桂枝加葛根湯。這兩種方法也是前面兩種方法的輔助療法。
但是這兩種方法都是治療太陽經寒證的,所以方中都使用辛熱的藥物。如果是太陽經標證的自行發汗症,不能直接用桂枝湯,宜用芍藥甘草湯,因為各種症狀與桂枝湯的主治症狀沒有區別,只有腳部攣急這個症狀不同,這是太陽經的標證熱和少陰經的本位熱同時存在的病症。無汗症,不能用麻黃湯,宜用麻杏甘石湯,因為各種症狀與麻黃湯的主治症狀相似,只是初期口渴發熱而無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