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傷寒醫訣串解》~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太陽篇

(太陽為寒水之經。主一身之表。)

何謂太陽經症。曰。頭痛項強。發熱惡寒是也。有虛邪實邪之辨。

脈緩。自汗惡風。為虛邪。宜桂枝湯。如八九日過經不解。如瘧狀。面熱。身癢。以其不得小汗故也。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因前此未汗。不得不發其汗。因日數頗久。故小發其汗。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形如瘧。日再發者。以餘邪未盡故也。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大汗之後。不得再行大汗之法。而餘邪未盡。不得不從汗而竭之。但藥品宜輕耳。

脈浮緊。無汗惡寒。為實邪。宜麻黃湯。如無汗煩躁者。加石膏薑棗。名大青龍湯。如干嘔而咳。去杏仁。加五味乾薑半夏細辛芍藥。名為小青龍湯。此二湯。即麻黃湯之加減。總不出麻黃湯之範圍。

此二法。治表中之表也。

何謂太陽腑症。曰。表邪不去。必入於裡。膀胱為表中之裡也。有蓄水蓄血之辨。太陽病。其人口渴。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為膀胱蓄水症。宜五苓散。

太陽病。其人如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脈沉。為膀胱蓄血症。宜桃仁承氣湯。

此二法。治表中之裡也。

何謂太陽變症。曰。汗下失宜。從陰從陽之不一也。

不應下而下之。續得下利清穀。身疼痛。宜四逆湯。以救清穀之裡。又以桂枝湯。以救身疼痛之表。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大汗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太陽病。發汗太過。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發汗太過。動其榮血。而衛邪反內伏。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以上言汗下太過。傷正而虛其陽。陽虛則從少陰陰化之症多。以太陽少陰為表裡也。

陽盛於內。誤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大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為里症。頭痛發熱。為表症。外不解。由於內不通也。下之。里和而表自解矣。與承氣湯。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與大承氣湯。脈虛者。宜發汗。與桂枝湯。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停者沉滯不起也。陰陽者尺寸也。必先振慄。汗出乃解。但陽脈微者。先汗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按此脈微。即上文脈停也。

以上言汗下失宜。熱熾而傷其陰。陰傷則從陽明陽化之症多。以太陽陽明遞相傳也。

白話文:

太陽篇

太陽經是寒水的經脈,主管全身的表面。

什麼是太陽經的症狀呢?就是頭痛、項部僵硬、發熱惡寒。這其中又分虛邪和實邪兩種。

脈象緩弱,自汗怕風,屬於虛邪,應該服用桂枝湯。如果服藥八九天後病症仍未解除,像瘧疾一樣,面部發熱、身體發癢,這是因為沒有出汗導致的,應該服用桂枝湯和麻黃湯各半的劑量。因為之前沒有出汗,所以必須要發汗,但因為病程已經較長,所以只需要少量發汗。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然後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這是因為餘邪未盡的緣故,應該服用兩份桂枝湯加一份麻黃湯的劑量。大量出汗後,就不能再採取大量發汗的方法了,但如果餘邪未盡,就不得不藉由發汗來徹底去除病邪,只是藥物劑量要輕一些。

脈象浮緊,不出汗,惡寒,屬於實邪,應該服用麻黃湯。如果不出汗並且煩躁不安,則加入石膏、生薑、大棗,叫做大青龍湯。如果出現乾嘔和咳嗽,則去掉杏仁,加入五味子、乾薑、半夏、細辛、芍藥,叫做小青龍湯。這兩種湯劑都是麻黃湯加減而成的,總體來說都在麻黃湯的範圍內。

這兩種方法治療的是表證中的表證。

什麼是太陽腑的症狀呢?就是表邪不去,必然會進入裡邊,膀胱屬於表證中的裡證。這又分蓄水和蓄血兩種情況。太陽病患者,口渴、煩躁、睡不著覺、脈象浮、小便不利、喝水就吐,這是膀胱蓄水的症狀,應該服用五苓散。

太陽病患者,神志恍惚如同發狂,小腹部硬脹,小便自利,脈象沉,這是膀胱蓄血的症狀,應該服用桃仁承氣湯。

這兩種方法治療的是表證中的裡證。

什麼是太陽的變證呢?就是發汗或下瀉處理不當,陰陽失調。

不應該下瀉而卻下瀉,接著出現下利清穀(稀便)、渾身疼痛,應該服用四逆湯,用來救治清穀(稀便)導致的裡證,再用桂枝湯,用來救治渾身疼痛的表證。

病情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如果不能痊癒,身體疼痛,就應該救治裡證,服用四逆湯。

大量出汗、大量下瀉而出現厥冷(四肢冰冷),應該服用四逆湯。

太陽病患者,發汗過度,導致汗液止不住,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拘緊,難以屈伸,應該服用桂枝加附子湯。

太陽病患者,發汗過度,損傷了營血,衛邪反而內陷,仍然發熱,心下悸動,頭暈目眩,身體顫抖,想要捶地,應該服用真武湯。

以上所說的都是汗下過度,傷及正氣而虛損陽氣。陽氣虛損則會出現更多少陰的陰虛症狀,因為太陽和少陰是表裡關係。

陽氣盛於內,誤服桂枝湯,大量出汗後,煩躁口渴不止,脈象洪大,應該服用白虎加人參湯。

傷寒病如果吐瀉後,七、八天不能痊癒,熱邪結聚在裡邊,表裡都熱,時時怕風,口渴,舌苔乾燥而煩躁,想喝很多水,應該服用白虎加人參湯。

傷寒病六七天不大便,這是裡證;頭痛發熱,這是表證,表證不能解除,是因為裡邊不通暢的緣故,所以要下瀉,裡證和緩了,表證自然就會解除。服用承氣湯,病人煩熱,出汗後就好轉,又像瘧疾一樣,日暮時分發熱,屬於陽明病,脈象實的,應該下瀉,服用大承氣湯;脈象虛的,應該發汗,服用桂枝湯。

發汗後怕冷的,是虛證;不害怕寒冷,只是發熱的,是實證,應該調和胃氣,服用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沒有痊癒,脈象陰陽都停滯,停滯就是沉滯不振,陰陽指的是寸口脈的兩側,必然會先出現戰慄,出汗後才能痊癒。如果陽脈微弱,先發汗就能痊癒;如果陰脈微弱,下瀉就能痊癒。如果想要下瀉,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這裡說的脈微,就是上面提到的脈停。

以上所說的都是汗下失宜,熱邪熾盛而傷及陰氣。陰氣受損則會出現更多陽明的陽盛症狀,因為太陽和陽明是相繼傳變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