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傷寒醫訣串解》~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陽明篇

(陽明主裡。外候肌肉。內候胃中。)

何謂陽明經症。曰。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反惡熱是也。有未罷太陽已罷太陽之辨。若兼見頭痛惡寒。是太陽症未罷。自汗脈緩。宜桂枝。項背強𠘧𠘧。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無汗脈浮。宜麻黃。項背強𠘧𠘧。葛根湯主之。

若無頭痛惡寒。但見壯熱口渴。是已罷太陽。為陽明經之本症。宜白虎湯主之。

何謂陽明腑症。曰。潮熱譫語。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滿大便硬。是也。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正陽陽明之辨。

白話文:

陽明經的症狀是什麼呢?就是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而睡不著。感到反而熱是這個病的表現。如果同時還有頭痛和怕冷的話,則是太陽病尚未好轉。自汗脈緩則建議使用桂枝,如果肩頸部僵硬,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來治療。如果沒有頭痛和怕冷,但出現強烈的身體發熱和口渴,那麼這是太陽病已經好轉,屬於陽明經的主要症狀,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治療。

那麼陽明腑的症狀又是什麼呢?是潮熱、語言不清,手腳和腋下出汗,腹部脹滿且大便硬化。這也是需要進行太陽、陽明、少陽等症狀的辨別。

本太陽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陽之熱。乘胃燥而轉屬陽明。其症小便數。大便硬。傷寒論謂之脾約。宜麻仁丸。以上言太陽陽明之症也。

本少陽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少陽之邪。乘胃燥而轉屬陽明。為大便結燥。傷寒論謂為大便難。以蜜煎膽汁導之。以上言少陽陽明之症也。

病人陽氣素盛。或有宿食外邪傳入。遂歸於胃腑。傷寒論謂為胃家實。宜以三承氣湯下之。以上言正陽陽明之症也。陽明在經。未離太陽。宜汗之。既離太陽。宜清之。在腑。審其輕重。宜下之。若在經絡之界。汗之不可。清之不可。下之不可。宜用吐法。柯韻伯云。除胃實症。

白話文:

「原本是太陽病,但治療方法不當,導致體內水分流失,使太陽病的熱氣乘機進入胃部,轉化為陽明病。其症狀包括小便頻繁和大便乾硬,這在《傷寒論》中被稱為「脾約」。應使用「麻仁丸」進行治療。這段描述了太陽與陽明病的症狀。

原本是少陽病,但治療方式不當,導致體內水分流失,使少陽病的邪氣趁機進入胃部,轉化為陽明病,引發大便乾結。在《傷寒論》中被稱為「大便難」,應使用「蜜煎膽汁導」進行治療。這段描述了少陽與陽明病的症狀。

病人的陽氣原本就旺盛,可能還有宿食,外來邪氣進入後,導致胃部出現實症。在《傷寒論》中被稱為「胃家實」,應使用「三承氣湯」進行排泄治療。這段描述了正陽與陽明病的症狀。

陽明病在經絡中時,應以發汗的方式進行治療;離開太陽後,則應以清熱的方式進行治療。若在胃腑中,需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決定是否使用排泄法。若在經絡的交界處,發汗、清熱、排泄的方法都不適合時,可使用催吐法。柯韻伯曾說過,針對胃實症狀,應使用催吐法。」

請注意,這些治療方法和理論應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評估和應用,以確保適切性和安全性。在實踐任何治療方案前,請諮詢合格的醫療專業人員。

其餘如虛熱咽乾。口乾口苦。舌苔。腹滿煩燥。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陽明表症。仲景制汗劑。是開太陽表邪之出路。制吐劑。是引陽明表邪之出路。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一吐則心腹得舒。表裡之煩熱悉除矣。煩熱既除。則胃外清。自不致胃中之實。

所以為陽明解表之聖劑。

內經云。陽明之上。燥氣治之。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又曰。陽明不從標本。從乎中見。從中見者。以中氣從化也。又曰。陽明為闔。又熱病論曰。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傷寒多發熱。而此獨身熱者。蓋陽明主肌肉。身熱尤甚也。邪熱在胃則煩。故不得舒臥也。

白話文:

其他像身體虛弱、喉嚨乾燥、口腔幹澀、舌頭上有白色物質、腹部脹滿、心情焦躁不安、無法躺下休息、口渴且排尿困難等症狀,在胃部以外的地方出現時,都是屬於陽明經的表證。張仲景所製造的出汗藥方,就是為了打開太陽經的表邪出路;製作嘔吐藥方,則是要引導陽明經的表邪出路,讓心中和腹部的污穢物質能夠通過嘴巴排出,一旦吐了之後,心中的痛苦就能得到紓緩,同時也能消除全身上下因為表邪引起的不舒服感。如果已經把煩悶感去除掉,那麼胃外部就會變得清爽,自然就不會有胃中的積食問題產生。因此這種藥品被稱作是治療陽明經表證的最佳良方。

《黃帝內經》說:「陽明經上方屬燥氣治理,這是指它的根本所在;下方則是中間部分表現出來的情況;再往下看,就到了氣象的部分。」另外,《黃帝內經》還提到:「對於陽明經來說,不能只按照它原本的根本或末端來處理,而是要根據其中間部位的情況進行對應。這樣做纔能夠讓中間部位的氣息跟著變化。此外,《黃帝內經》還指出:「第二天的時候,陽明經受到感染。由於陽明經負責管理皮膚和肌肉,而且它的經脈經過鼻子兩側並連接到眼睛上面,所以在這個時候人體會感到非常熱,並且眼晴疼痛、鼻子乾燥,甚至無法躺下來好好睡覺。當感冒引起高燒時,通常都會伴隨著這些症狀。但如果只是單純地感到身體很熱的話,那可能就是因為陽明經受到了病毒入侵所致。而在胃中有邪熱存在時,人們往往會感到非常不舒服,因而無法安靜地躺在牀上休息。

傷寒論云。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本太陽病不解。太陽之標熱。合陽明之燥熱。以致脾之津液。為其所灼而窮約。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燥為陽明之本氣。燥氣太過。無中見濕土之化而實。少陽陽明者。

發汗利小便。胃中燥。煩而實。大便難是也。少陽之上。相火治之。少陽病誤發汗。誤利小便。則津液竭。而相火熾盛。胃中燥實。而大便難矣。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言陽明病雖有三者之分。而其為胃家實則一也。此節為陽明病之提綱。沈堯封云。胃家實言以手按胃中實硬也。柯韻伯云。不大便利便。是胃家實。尤在涇云。凡傷寒腹滿。便閉。潮熱。轉失氣。手足濈濈汗出等證。皆是胃家實。三說不同。均存之以互參。

白話文:

《傷寒論》問:什麼是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和少陽陽明?回答說:太陽陽明是指脾胃乾燥的情況;本來患了太陽經證沒有痊癒,太陽表熱與陽明燥氣結合導致脾胃中的水分被燒乾而導致便祕。正陽陽明指的是腸胃實症;燥邪爲陽明的主要氣候特徵,如果太過則會出現溼土化的現象從而變得充實。少陽陽明則是指發汗或利尿後出現胃腸燥熱、煩躁不安以及排便困難的症狀。因爲少陽屬火,所以誤用發汗法或者利尿法會導致體內的液體減少,使得火勢旺盛,造成胃腸充血並且難以排便。陽明病症的特點就是腸胃充滿食物。雖然陽明病症可以分爲三種類型,但是它們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即腸胃充滿了食物。這一段話是對陽明病症的一個概括性描述。沈堯封認爲“胃家實”意味著用手觸摸到胃部堅硬的感覺;柯韻伯認爲不便於排便是胃家實的表現之一;尤在涇指出所有感冒引起的腹部脹滿、便祕、發熱等症狀都是由於胃腸道內積聚過多的食物所造成的。這三位學者的觀點有所不同,但都可以作爲參考來使用。

問曰。陽明外證云何。答曰。身熱。肌肉蒸蒸然熱達於外。與太陽表熱不同。汗自出。熱氣內盛。濈濈然汗溢於外。與太陽之自汗不同。不惡寒。外寒已解。反惡熱。裡熱已盛也。沈堯封云。此節合上一節。為陽明證一內一外之提綱。只因有胃家實之病根。即現熱盛汗出之病證。不惡寒反惡熱之病情。必內外俱備。方是陽明之的證。

陽明本燥而標陽。若不得中見太陰之濕化。其燥氣陽熱太盛。則為胃家實之病。故仲景以胃家實為此證提綱。雖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分。而其為胃家實則一也。且更合之外證。自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便知胃家實證。有諸中而見諸外。愈可定其為真陽明也。其證雖有在表宜從汗解者。

白話文:

問:陽明經脈的症狀表現如何? 答:身體發燒、皮膚和肌肉都感到悶熱,這與太陽經脈表面發燒的情況不同;會自然出汗,但不是像太陽經脈那樣因為運動而出汗;體溫高,汗水不停地流出來,這又跟太陽經脈的自然出汗情況不同;不會怕冷,外面已經沒有寒冷了,反而怕熱,這是裡面已經很熱的原因。沈堯封說:「這個段落加上前面一段,可以作為陽明經脈內部和外部病症的大綱。只是因為有腸道堵塞的病因,所以出現了體溫升高、大量出汗以及不怕冷只怕熱等病症。只有這些內部和外部的症狀同時存在,才能確定是真正的陽明經脈病症。」 陽明經脈原本就乾燥而且屬於陽氣旺盛的狀態,如果沒有得到中間階段太陰溼化的調節作用,則會因爲過於乾燥而導致腸腑實熱的症狀出現。因此張仲景將“胃腸積滯”作爲這個症狀的主要特徵,並將其分爲太陽陽明證、正陽陽明證及少陽陽明證等多種類型,但是它們都是由於腸胃積滯所引起的。此外,在這些症狀的基礎上再加上發熱、多汗等症狀表現出來時,就可以確定爲真實的陽明經脈病症。雖然這種病症有時也會出現在體表並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的情況發生。

須知汗出多。脈微。宜桂枝湯。無汗而喘。脈浮。宜麻黃湯。二者俱太陽證而屬之陽明者。以其不頭痛項強故也。若惡寒已罷。二方必不可用。且陽明提綱。重在裡證。所以論中以此條別作一章也。

至於陽明本證。有自受證。有轉屬證。有邪盛證。有正虛證。有能食不能食證。有寒冷燥熱證。有從樞從開證。有名同而實異。源一而流分證。治之者不得其緒。如治絲而棼之也。

何謂自受。病起於陽明本經自為之病。其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病自內達外之表證。其有得之一日。不待解散。而二日惡寒自罷。即自汗出而發熱。為風寒入於陽明本經之表證。此陽明自受之大略也。何調轉屬。凡太陽病。過汗亡其津液。致胃中乾燥而轉屬者固多。

白話文:

要知道出汗太多、脈搏輕微,適合使用桂枝湯;沒有汗水而且呼吸急促、脈搏浮動,適合使用麻黃湯。這兩種情況都是太陽證的症狀,並屬於陽明經絡的問題,因爲它們不會出現頭痛和頸部僵硬的情況。如果已經不再感到怕冷了,那麼這兩個藥方就不能再用了。此外,陽明經絡的主要症狀在於內部問題,這就是爲什麼這個條目被單獨列爲一個章節的原因。

至於陽明經絡本身的病症,可以分爲自我感染症、轉屬症、邪惡旺盛症、虛弱症、能夠吃或無法吃的症狀以及寒冷乾燥熱等症狀。還有從樞軸到開放的證明,名稱相同但實際不同的證據,源頭是一樣的但是流動的方向不同。治療的人如果沒有頭緒,就像處理絲線一樣混亂。

什麼是自我感染?疾病始於陽明經絡本身所引起的疾病。它的外部症狀包括身體發熱、自己出汗、不怕冷反而害怕炎熱等,這些都是陽明疾病的表面症狀。有些人可能只有一天的時間就不用解毒劑就能痊癒,而在第二天時惡寒就會自行消失,然後開始出汗併發燒,這是風寒進入陽明經絡的表面症狀。這些是陽明自我感染的大體狀況。

什麼叫做轉移歸屬呢? 太陽病患者過度出汗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過多, 導致胃部變得乾涸從而轉移到其他部位的情況很多。

亦有本太陽病。初得時發汗不徹。太陽標熱之氣。不能隨汗而泄。即與陽明燥氣。混為一家而轉屬者。亦有發熱無汗。嘔不能食。其時即伏胃不和之病機。不因發汗。而自濈濈然汗出為轉屬者。更有誤下而轉屬者。此陽明病轉屬之大略也。何以謂正虛。本篇第十六節云。陽明病。

不能食。胃中虛冷。攻其熱必噦。言胃腑之虛也。第十七節云。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此言經脈之虛也。第十八節云。無汗。身如蟲行皮中狀者。虛故也。此言皮腠之虛也。論雖無方。大抵不外溫補之法。第二十六節云。

白話文:

有些人的病情原本是太陽病,在最初得到的時候沒有完全出汗治療好,導致太陽表層的熱氣無法隨著汗水排出,就和陽明燥氣混合在一起轉移到了其他部位;有些人發燒但不出汗、嘔吐且吃不下東西,這時候就有胃部不適的病症存在,即使不用出汗也能自然地流汗,就是已經轉移到其他部位的情況;還有因為錯誤使用通便藥物而轉移至其他部位的情形,這些都是陽明病轉移的大致情況。什麼叫做正氣不足呢?在《傷寒雜病論》中的第16章說到:「陽明病的人不能進食,胃裡空虛寒冷,如果要攻擊身體內的熱症就會引起嘔吐」,這是說明胃腸道的虛弱狀況;第17章提到:「脈搏緩慢,飲食不易消化,吃得太多會感到微微焦慮、頭暈眼花,而且排尿困難,這種情形表示可能患有糧食性痢疾,即使是進行瀉下的方法來治療,腹部脹痛仍然不會改善」,這裡是在描述經絡系統的虛弱狀態;第18章又指出:「沒有出汗,身上像是有蟲子爬過一樣不舒服,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所造成的現象」,這個部分是在講述肌膚組織的虛弱問題。雖然文章中並未提供具體的處方,但是大致上都應該採用溫暖滋補的方法來處理。第26章還提到了一些其他的疾病特徵及對應措施。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以嘔則胃氣虛。雖有陽明實熱之證。不可誤攻而致死。此言胃氣虛不可下也。第二十七節云。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論止言心下。而不及腹。止言硬滿。而不兼痛。且心下為陽明之膈。膈實者腹必虛。腹中之虛氣閉於陽明之部。

若誤攻之。則穀氣盡而下利死矣。此言真虛假實者不可下也。第十八節云。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以陽明之脈。上循於面。不知熏解之法而誤攻之。則變為發熱色黃。小便不利等症。此言外實內虛不可下也。須知陽明證。雖以胃家實為提綱。惟不得中見太陰之濕化。

白話文:

當人感冒後出現嘔吐的情況時,即使有陽明經的病徵也不能用藥物攻擊它。因為嘔吐會使胃氣衰弱,即使是陽明經裡的實熱病症,也不能錯誤地使用藥物攻擊導致死亡。這是在說胃氣衰弱不能進行排泄治療。在第二十七節中提到,如果胸部和腹部感覺堅硬、脹滿,就不能對其進行排泄治療。如果進行了排泄治療並引發持續性的拉肚子,那麼就會危及生命。這裡只談到了胸部,沒有涉及到腹部;只是描述了胸腹部的堅硬和脅脳感,但沒有提及疼痛。而且胸部是陽明經的隔膜部位,如果是真的隔膜阻塞,那麼腹部一定是空虛的。如果誤用了排泄治療,那麼糧食就全部被消耗掉,最後只能因拉肚子而死去。這是說明真正虛弱的人不適合進行排泄治療。在第十八節中提到,如果面部呈現紅色,就不應該進行排泄治療。如果進行了排泄治療,可能會引起發燒、面色泛黃以及尿液減少等症狀。這是因為陽明經的脈絡向上延伸到面部,如果不瞭解如何通過薰蒸來解決問題,而是盲目地進行排泄治療,那麼這些症狀就會發生。所以要知道,雖然陽明經的疾病是以胃部的實質性變化作為主要特徵,但是必須要排除太陰經所引起的溼邪纔能夠進行有效的治療。

陽明愈實。而中見愈虛。前此注家。不知從此發揮。以致患陽明證者。以白虎承氣枉死幾千萬人也。

何謂邪實。論中陽明腑證。皆熱邪為病。然熱邪散漫於內外。大渴大汗。宜用白虎逐熱而生液。熱邪結聚於腸胃。潮熱譫語。宜用承氣逐熱而蕩實。二方均為陽明腑病而設。誤用之。便致殺人。第四十一節。三陽合病。末一句云。若自汗出者。主用白虎湯。可以得其大要。而三承氣湯各有所主。

陽明證不吐不下。雖胃氣不虛。而胃絡上通於心。可因其心煩一證。而知其胃氣不和。可與調胃承氣湯。二十九節已有明文也。至於大承氣證。於其脈遲。則知其陽邪盡入於裡陰。又於其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五者之中。更取出里證最確者。曰。不惡寒而潮熱。

白話文:

什麼是邪氣實?在《傷寒論》中的陽明經症候,都是由熱邪引起的疾病。然而這些熱邪分散到身體內部外部,出現口渴、出汗等症狀時,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清除熱邪並滋養津液;如果熱邪聚集在腸胃,引起發燒、胡言亂語等症狀,就該使用承氣湯來清除熱邪並將積食排出。這兩種藥方都適用於治療陽明經的病症,但如果錯誤地使用它們,就會導致死亡。第41條提到:「三陽合病」,最後一句說道:「如果有自汗的情況,主要使用的藥方就是白虎湯。」這樣就可以得到大概的理解了,而且有三個不同的承氣湯各自有不同的主治對象。

陽明經的病情沒有嘔吐或下痢,即使胃部的功能還算正常,但因為胃部的神經連接到心臟,所以當患者感到焦慮不安的時候,我們就能知道他的胃功能已經失調了,可以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治療。第二十九條就有清楚說明這個情況。對於大承氣的症狀,在診斷過程中發現患者的脈搏緩慢,就知道熱邪已經完全進入到了體內深處(即陰分)。同時,通過觀察患者是否怕冷以及是否有發燒、四肢沈重無力、呼吸急促、腹部脅痛等症狀,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看患者是否不怕寒冷並且會定期發燒。

言熱邪盡入於胃。必變身熱為潮熱也。且於里證中。而知其大便硬之最確者。曰。手足濈然而汗出。言胃主四肢。若大便已硬者。必通身熱蒸之汗。自斂而變為手足濈然之汗。方為大承氣之的證。否則不過燥屎不行。只為小承氣證耳。然而小承氣亦不可以輕用也。不大便六七日。

欲知其有燥屎與否。少與小承氣湯試之。湯入腹中而轉失氣者。可再用之。若不轉失氣者。此為胃氣之虛。初硬後溏。必致不能食而脹滿。不能飲而作噦矣。論中二十九節。三十節。三十一節。當潛心體玩。至於譫語。諸家皆謂邪實。然論中三十二節。有實則譫語虛則鄭聲之分。

白話文:

如果熱邪全部進入胃部,身體會變成潮熱狀態。在內證方面,知道大便是堅硬的情況最爲準確的是:手腳突然出汗。這是因爲胃主管四肢,如果大便已經硬化了,全身發熱產生的汗水就會收斂並轉變爲手腳突然出汗的症狀,這是使用大承氣湯的確切證據。否則只是乾燥的大便無法排泄出來,只能是使用小承氣湯而已。但是也不能輕易地使用小承氣湯。如果沒有拉大便6-7天的話,可以嘗試服用一些小承氣湯來觀察是否有乾燥的大便存在。如果服藥後腹部出現排氣現象,則可以繼續使用;如果不排出氣體則說明脾胃虛弱,初期硬度較大但後期變得稀軟,並可能導致食慾減退、脹滿和嘔吐等症狀。第29節至31節的內容應該仔細體會研究。至於譫語(胡話),各家都認爲是由實症引起的,但在第32節中有“實則譫語虛則鄭聲”的區分。

本節直視為精氣已奪。喘滿為脾肺不交。下利為脾腎不固。此皆譫語虛脫之死候。其餘自三十三節至四十三節。實邪固多。而亦不可概認為實邪之為病也。張隱菴云。凡譫語乃心主神氣內虛。言主於心。非關於胃。胃燥譫語而用承氣。乃胃絡不能上通於心。胃氣清而脈絡能通之義。

仲景示以法。不可泥於法也。

何謂能食不能食。若中風則能食。以風能鼓動陽明之氣也。若中寒則不能食。以寒能拒閉陽明之氣也。中寒之旨。詳於第十九節。中風之旨。詳於第二十節。意以寒為陰邪而下行。故無汗而小便利。風為陽邪而上行。故不惡寒而頭眩。寒則嘔不能食。風則能食。寒則頭痛。風則咽痛。

白話文:

當中醫診斷出患者的生命力(精氣)已經流失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和胸部脹滿的情況,這是脾和肺功能失調的表現。大便溏瀉則是脾和腎功能不穩的表現。這些都是生命氣息衰弱、即將死亡的徵兆。從第三十三節到第四十三節,疾病確實包含了實質的病態,但並不能一概認為所有病狀都是由實質病因而引起。張隱菴指出,譫語通常是由心主神氣內虛所導致的,與胃無關。如果胃部乾燥出現譫語,使用承氣湯,是因為胃部的脈絡無法上達心臟,以及胃氣清潔,脈絡能夠通暢的原理。

張仲景提供了治療的方法,但不可死板地遵循方法。

「能食」與「不能食」的區別在於:如果受到風邪侵襲,患者會有飢餓感,因為風邪能刺激胃的陽明之氣;如果受到寒邪侵襲,則會失去食慾,因為寒邪能阻塞胃的陽明之氣。寒邪的詳細解說見第十九節,風邪的詳細解說見第二十節。意圖是將寒邪視為陰邪,向下行進,因此沒有出汗,尿頻。風邪則為陽邪,向上行進,因此不畏寒,頭暈。寒邪會使人噁心,無法進食;風邪則使人有食慾;寒邪使人頭痛;風邪使人喉嚨疼痛。

此陽明有風寒之別也。何謂寒冷燥熱之分。本篇第四十四節云。脈浮而遲。虛寒之脈也。其雲表熱者。陽明戊土。不能下合少陰癸水。而獨主乎外也。其云裡寒者。少陰癸水。不能上合陽明戊土。而獨主乎內也。其云下利清穀者。戊癸不合。而下焦生陽不升也。以四逆湯為主治。

第四十五節云。胃中虛冷者。言中焦土氣虛冷也。其云不能食者。中焦虛冷。夫其消穀之用也。其云飲水則噦者。兩寒相得而為噦也。論中未出方。而理中湯堪為主治。推之第六十節云。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與此節亦互相發明也。第四十六節云。脈浮發熱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了陽明經的風寒差異,以及如何分辨寒熱的不同。在第四十四節中提到,脈象浮而遲緩,是虛寒的表現。當提及「表熱」時,指的是陽明經的戊土不能與少陰經的癸水相合,而主要表現於外部;「裡寒」則是少陰經的癸水不能與陽明經的戊土相合,主要表現於內部。如果出現下利清穀的情況,代表戊癸兩經不相合,導致下焦產生的陽氣無法上升,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第四十五節討論了胃中虛冷的情況,指的是中焦的土氣虛弱且寒冷。當提到「不能食」時,這是因為中焦虛冷,影響了消化功能。當提及「飲水則噦」時,這是因為兩種寒氣相遇造成的噦嘔現象。雖然在論述中並未提出具體藥方,但根據理論,理中湯可以作為治療的選擇。這與第六十節的內容相呼應,該節指出吃食物後想嘔吐的症狀屬於陽明經的問題,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這與第四十五節的討論有相互印證的作用。

第四十六節則提到了脈象浮發熱的狀況。

陽明燥熱在於經脈也。其云口乾鼻燥者。熱循經脈而乘於上焦也。其云能食則衄者。熱在經脈。不傷中焦之胃氣。此證正於能食。而得熱在經脈之確證。經脈熱甚。得衄則熱有出路而解矣。推之第六十節。食谷欲嘔。後半節云。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上焦主火熱而言。與此節亦互相發明也。

何謂從樞從開。內經云。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使陽明而終於闔則死矣。然則何法以致其開。一則從少陽之樞以轉之。四十七節云。下之後。外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是陽明闔。其氣不交於上下也。以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經脈中有乾燥熱邪。如果出現口中乾渴、鼻子乾燥的情況,是因爲熱氣沿著經脈侵入到上胸部。如果能夠吃東西就會流鼻血,則說明熱氣存在於經脈之中,並沒有傷害到脾胃中的氣體。這種症狀正是由於能夠吃得下去食物,從而得到確證了熱氣存在與經脈的事實。如果經脈內的熱量非常嚴重,那麼通過流鼻血可以找到一個出口來解決這個問題。再比如第60節提到“吃了糧食想嘔吐”,後半部分說,“喝了湯反而加重”的情況屬於上胸部的問題。因爲上胸部主要負責火熱問題,所以和這一段內容也是相互印證的關係。

什麼是從樞機開始?《內經》裏說過:“太陽爲開,陽明爲闔,少陽爲樞。”這三種病症之間不會失去聯繫。如果只是讓陽明病停留在閉合狀態的話,病人就死了。既然如此,應該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開放的狀態呢?一種是從少陽病的樞紐位置進行轉換。例如,在第四十七節中提到了這種情況:腹瀉之後,身體外面發熱,手腳溫暖,但是並沒有結腸的症狀;心裏感到煩躁不安,飢餓卻無法進食,只有頭部出汗的現象,這就是陽明病處於關閉狀態的表現,它的氣息並不能連接起全身各部位的氣息。因此要用梔子豆鼓湯來進行治療。

四十八節云。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是陽明闔。其氣不涉於大小二便。止逆於胸脅之間。以小柴胡湯主之。且小柴胡湯時醫止知為少陽之方。而不知為陽明之要方也。四十九節云。陽明病。脅下硬滿。言不得少陽之樞。則下焦不通而為不大便。中焦不治。

胃氣不和而為嘔。上焦不和。火鬱於上。其舌上現有白苔。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所以從樞以轉之者此也。一則從太陽之開以出之。五十節。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共九十三字。解詳淺注。病過十日。又當三陰受邪。若脈續浮者。

白話文:

第四十八節說:出現發熱、大便稀軟、小便正常的情況,並伴有胸部脹滿的症狀,這是陽明經氣閉塞的表現,它的症狀只表現在胸部和脅部之間,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而且現代醫生只知道小柴胡湯是用來治療少陽病症的方法,卻不知道它也是用來治療陽明病症的重要方法之一。第四十九節說:如果患有陽明病症的人出現了脅下的堅硬不適感,則說明他沒有得到少陽經絡的幫助,導致了下腹部的阻滯而不排便;同時由於脾胃功能失調而導致嘔吐的現象發生;此外還可能出現舌頭上有白色斑點等症狀,這時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進行調理。這樣可以使人體內部各個部位的功能得以暢通無阻地運行起來;體內的水分也會隨著這種通暢的狀態向下流動並排出到外面去;最後還會因爲全身都得到了調節平衡之後所產生的一種舒適感覺而出汗後自然痊癒。這就是通過調整身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進行疾病治癒的原因所在吧!第五十條講道:“患上了風寒感冒以後會出現脈象變得緊張並且浮起以及呼吸困難等現象。”一共九十三個漢字組成的句子詳細解釋見淺顯易懂的文字註釋之中。患病超過十天以上時還要考慮到其他三個陰臟器官是否受到了感染呢?如果是的話那麼就要繼續觀察病情變化情況啦!

知其不涉於陰。仍欲從少陽之樞而出。若脈但浮而別無餘症者。是病機欲從太陽之開。可與麻黃湯以助之。若不尿。腹滿加噦者。是不從少陽之樞。太陽之開。逆於三陰。為不治之證。所謂從開以出者此也。

何謂名同而實異。內經云。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二日陽明受之。其脈挾鼻。絡於目。所云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是止就陽明經病之一端而言。仲景以胃家實提綱。是該內外證治之全法而立論也。後人妄用升麻葛根湯。反發陽明之汗。上而鼻衄。下而便難。是引賊破家矣。

此所謂名同而實則異也。何謂源一而流分。陽明原主氣。而蓄血證則主血。陽明原主燥。而發黃證則合溫。五十五節云。陽明證。其人喜忘。必有蓄血。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當湯主之。七十五節云。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言病在陽明之絡。

白話文:

瞭解疾病不涉及陰部,仍然想從少陽樞機出來。如果脈搏只是浮起來沒有其他症狀的話,這是疾病的機制想要通過太陽開竅來幫助它,可以與麻黃湯一起使用。如果沒有小便、腹部脹滿並伴有嘔吐的情況,則表示病情並沒有按照預期發展,可能已經轉移到了三個內臟(心肝腎),成爲無法治癒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從開放出口”的情況。

爲什麼名字相同但實際上卻不同?《內經》說:“人們受到寒冷的影響就會得熱性疾病。”第二天會傳到陽明經絡。這個經絡連接著鼻子和眼睛。所說的發熱眼疼、口乾不能入睡等都是隻針對陽明經絡的一種病症來說的。張仲景提出了脾胃實證作爲總綱,並且包括內外治療的方法進行討論。後來的人們錯誤地使用升麻葛根湯,反而發出了陽明經絡的汗水,導致上面出現鼻出血,下面則排便困難,這就像引入賊子破壞家庭一樣。

這就叫做名稱相同但是實際上卻是不同的。什麼是源頭一致但是流向不同呢?陽明原本主管氣,但是如果出現了積聚血液的證據時,那麼主要就是管理血液;陽明本來主管幹燥,但如果出現了黃色皮膚的現象就需要溫補。第 55 節提到:陽明證候患者容易忘記事情,一定會有積累血液的問題。即使糞便堅硬,大便也會變得更容易排出,顏色一定是黑色的。應該服用抵當湯來進行治療。第 75 節提到:病人沒有任何外部或內部的徵兆,發燒大約八天左右,雖然脈搏跳動快,也可以採取瀉藥治療方法。這意味著病情已經在陽明經絡上了。

絡則無涉於表裡也。發熱而不惡寒。下之所以泄其熱也。假令已下。脈浮已解。而數不解。知其熱不在氣而在血。不在陽明之經而在陽明之絡。論名合熱。其合有二.一合於中。則為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其血必瘀於中。宜抵當湯以攻之。一合於下。則為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

雖未出方。大抵溫劑不外桃花湯。寒劑不外白頭翁湯之類。同一陽明證。而又有發黃者。第二十一節云。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二十二節云。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此言濕熱鬱於中土也。七十六節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

白話文:

經絡理論認為,熱病若不涉及表裡之分,會表現為發熱而不畏寒。下焦之所以能排出熱毒,是因為通過排泄來降解熱氣。如果熱病已經通過下焦排除,脈象由浮轉解,但熱仍然持續不退,這表明熱病可能不在氣分而在血分,不在陽明經而在陽明絡。熱病的合併症通常有兩種:一種在中焦,會導致消化系統亢進、食慾增加,且在六七天內不排便,血液可能在中焦瘀滯,應使用抵當湯來攻破;另一種在下焦,會導致下痢不止,並伴隨熱性腹瀉和便血。

對於治療,大體上溫補藥物以桃花湯為主,寒涼藥物則以白頭翁湯為代表。同樣是陽明證狀,還有一種會出現黃疸的情況。根據第21節的描述,陽明病如果沒有出汗且小便不利,心中煩躁不安,身體必定會出現黃疸。第22節則指出,陽明病若因火熱而汗出,額頭微汗,小便不利時,也會引起黃疸,這是因為濕熱積聚在中焦所致。第76節提到,傷寒後若已出汗,身體和眼睛出現黃疸。

以上內容主要討論了中醫理論中的熱病、陽明證以及黃疸等問題,包含了對症治療的原則和方法。

為寒濕在裡。意者濕熱之黃可下。而寒濕之黃不可下。雖未出方。大抵五苓散加茵陳蒿為近是。七十七節云。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此言濕熱鬱於裡而為黃。以大黃合茵陳蒿導之從小便出也。七十八節云。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言濕熱已發於外。全無里證。取柏皮以走皮。以三味色黃以治黃也。七十九節云。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此言傷寒表證未解。而濕熱瘀於裡而形於外。藉麻黃以取微汗也。此所謂源一而流則分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醫對黃疸症狀的看法和治療方法:

「為寒溼在裡」:因為身體內有寒冷溼氣。

「意者溼熱之黃可下,而寒溼之黃不可下」:認為因溼熱引起的黃疸可以使用通洩的方法來治療,但因寒冷溼氣引起的黃疸不適合用這種方法。

「雖未出方,大抵五苓散加茵陳蒿為近是」: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藥方,大概可以用五苓散加上茵陳蒿作為接近正確的治療方式。

「七十七節雲,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第七十七節說,如果感冒已經持續了七八天,身上出現像橘子一樣的黃色,尿液排不出來,腹部微微脅痛,可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

「此言溼熱鬱於裡而為黃,以大黃合茵陳蒿導之從小便出也」:這是說明溼熱阻塞在體內導致黃疸,需要用大黃和茵陳蒿引導這些溼熱排出體外。

「七十八節雲,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第七十八節說,如果是感冒引起全身泛黃並伴有發燒的情況,可用桅子柏皮湯進行治療。

「言溼熱已發於外,全無裏證,取柏皮以走皮,以三昧色黃以治黃也」:這是表示溼熱已經從體內向外發展,完全沒有內部病徵,所以選擇柏皮幫助去除皮膚上的溼熱,並且利用三個具有黃色特性的草藥(可能是桅子、柏皮和其他一種)來治療黃疸。

「七十九節雲,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第七十九節說,如果感冒時體內積聚了大量的熱量無法排除,就會造成全身泛黃,應該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進行治療。

「此言傷寒表證未解,而溼熱瘀於裏而形於外,藉麻黃以取微汗也」:這是表明感冒的外部症狀還沒有消除,但是體內卻堆積了很多溼熱,因此要藉助麻黃讓患者稍微出汗,以便把溼熱排出體外。

「此所謂源一而流則分也」:這裡所指的就是同一個根源產生的不同結果或表現形式的意思。

至於治法。闔者恐其終闔。實者慮其大實。故以三承氣湯之重劑為主。麻仁尤為潤下之輕劑也。蜜煎導為外取之尤輕者也。其調胃承氣湯。方中芒硝。上承火氣。大黃下通地道。不用樸實之破泄。而用甘草之和中。所以名為調胃也。其小承氣湯。專取通其燥屎。故不用芒硝之上承火氣。

配不炙之枳樸。而疏達壅滯。多與為攻。少與為和。故名之曰小也。若夫大承氣湯。乃大無不該。主承通體之火熱而下行。凡血氣瘀滯。聚邪宿食。無不一掃而淨。為下劑之最重者。用之得法。可以起死回生。倘若一誤。則邪去而正亦亡矣。所以二十一節言欲與大承氣湯。先少與小承氣湯。

白話文:

對於治療的方法,如果病人的症狀是閉塞的,我們擔心它會一直這樣;如果是實證,我們就怕病情加重。因此主要使用較強力的承氣湯來治療,其中特別適合緩解便祕的是麻子仁。另外,蜂蜜煮開後做成藥丸也是比較輕便的方式之一。在調胃承氣湯這個方子裏,芒硝能向上清熱,大黃能夠向下疏通腸道,但沒有使用像厚朴、積實等破洩的藥物,而是用了甘草來調理脾胃,這就是為什麼叫做「調胃」的原因了。小承氣湯主要是為了清除乾硬的大便,所以就不需要用到芒硝這種清熱的藥物。配合未炮製過的枳實和厚朴,就能夠疏散阻塞不通的情況,大量服用有攻擊性的作用,少量服用就有平和的效果,所以才被稱作「小」承氣湯。再來說到大承氣湯,它的功效非常全面,不僅能清理全身上下因火氣引起的病症,還能解決血液循環不良以及堆積的食物渣滓等等問題,是最強大的排瀉藥品。只要正確地使用,就可以讓垂危的人重新活過來。但如果用錯方法,就會使邪氣去除,同時也會傷害身體正氣,所以在第 21 節提到要使用大承氣湯時,應該先試著使用小承氣湯看看。

若轉失氣為有燥屎。方以大承氣湯攻之。與三十六節言欲與大承氣湯。即以小承氣湯為試。其義相通。詳於淺注。若大便硬。忽見外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不久自下。不必攻之。詳於二十五節。當細味之。三十九節言汗出譫語。以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過經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語言必亂。無非諄諄然不可輕下不可早下之意。陶節庵云。痞滿燥實堅五者全具。方可用之。此語雖曰未粹。亦堪為鹵莽者腦後下一金針也。然論中急下三條。卻不在痞滿燥實堅五證。第七十節云。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無里證。

故大便不硬。但覺其難。身微熱者。無表證。故身無大熱。而止微熱。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言悍熱之氣上走空竅也。七十一節云。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止發熱汗出無燥渴硬實之證。而亦急下之者。病在悍氣無疑矣。宜大承氣湯。此言悍熱之氣內出。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乾結的大便,並且有燥屎的情況,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但如果只是大便較硬,突然出現少量的排便,這可能是因為津液應該回到胃中的緣故,不用特別進行通便處理。如果有出汗、胡言亂語等症狀,可能表示有燥屎存在於胃中,這種情況要等到超過一定時間才能使用通便藥物。

如果太早就用通便藥物,可能會導致語言混亂,因此不能隨意或提早使用。只有同時具有痞、滿、燥、實、堅五種症狀時,才適合使用大承氣湯。然而,在某些緊急需要立即通便的情況下,並不一定符合這些標準。例如,如果病人的眼睛看不清楚,沒有任何表裡病症,但是大便困難且身體微微發燒,就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又如,如果陽明病患者發高燒、大量流汗,即使沒有其他典型的燥渴、硬實等症狀,也可能需要用大承氣湯來清熱解毒。

而迫其津液外亡也。七十二節云。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言悍熱不上走於空竅。而下循於臍腹也。三者之外。雖無急下之明文。亦有不可姑緩者。七十三節云。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言在陽明無形之悍氣。從肓膜而聚有形之胸腹。

又與陽明之本氣不同也。蓋此證初患。皆為病不甚重。病家醫家。往往不甚留意。若讀過薛立齋張景岳。及老村學先生多閱八家書者。為之主方。其死定矣。陽明篇此證甚為難治。其餘各症。皆可於本篇按法而施方治。自無難事。善讀者當自領之。不能以筆楮罄也。

門人問曰。時賢柯韻伯謂陽明表證。身熱自汗。不惡寒反惡熱。此因內熱外發。以梔子豉湯因勢吐之。後人認不出陽明表證。既不敢用麻桂。又不知用梔豉。必待熱深熱極。始以白虎承氣投之。是不知仲景治陽明之初法。遂廢仲景之吐法。立說甚超。夫子以為何如。曰。梔子豉湯。

白話文:

「當身體強烈出汗,導致津液流失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在中醫典籍《傷寒論》中有提到,如果發汗後病症沒有改善,反而出現腹滿和疼痛的情況,這時應該立即進行治療,使用「大承氣湯」。這表明,熱邪並非上行至皮膚孔隙,而是向下影響到腹部和肚臍周圍的組織。除了這三種情況之外,還有一些情況即使沒有明確的「急下之」指示,但也是不容拖延的。在《傷寒論》中也有提到,如果腹滿的情況沒有減少,或者減少的程度不足以改變病情,這時也需要進行治療,同樣使用「大承氣湯」。這表明,在陽明經(胃腸系統)的初期,會有一股熱邪聚集在體內,形成有形的症狀,這與體內原本的陽明氣不同。

這種疾病的初期,通常並不是很嚴重,因此病患和醫生可能不會太在意。然而,如果讀過薛立齋、張景嶽等老一輩中醫專家的著作,並且能夠根據他們的指導來開方治病,那麼病人的死亡率就會大大降低。陽明經的病症尤其難以治療,其他的症狀則可以在本書中找到對應的方法和方子,治療起來通常不會遇到困難。真正懂得讀書的人應該自己去理解這些知識,不能單純依靠筆記或抄寫。

學生問道:「當代的中醫柯韻伯認為,陽明經的表徵包括身熱、自汗,且不畏寒反而畏熱。這是因為體內的熱邪向外發散,需要用「梔子豉湯」來幫助排出體內的熱邪。然而,現代醫生們經常無法辨識出陽明經的表徵,不敢使用麻桂等解表藥物,也不知該如何使用「梔子豉湯」。他們通常要等到熱邪深重到極點,才會使用「白虎承氣湯」。這樣的治療方法是否正確?」

回答是:「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作為治療手段。」」

治心煩胸中懊憹不眠等證。堪為陽明證初患未實者之要藥。善用之。自有左宜右有之妙。但云因勢吐之。是因前人之誤。反失梔子豉湯立方之本旨。且以瓜蒂散之湧吐。亦移入陽明篇中。更失之遠矣。其自撰出上越中清下奪為治陽明三大法。試問陽明篇何嘗有湧吐之條乎。門人又問曰。

發汗利小便為陽明之大禁。然乎否乎。曰。此為正論。但不可泥矣。五十二節五十三節。麻黃桂枝二湯。已有明文。且五十八節。桂枝湯與大承氣湯。為一表一里之對峙。以脈實宜下。脈浮虛宜汗。六十二節。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

白話文:

治療心中煩躁、胸口悶痛和失眠等症狀。可以作為陽明經剛開始患病尚未結實的重要藥物。如果巧妙使用它,自然會有左右逢源的效果。只是說根據病情讓患者嘔吐,這是因為前人的錯誤,反而失去了梔子豉湯方劑的原意。而且把《瓜蒂散》中的湧吐方法移到陽明篇中,更是離題萬丈了。他還自己提出了上通中清下攻的方法來治療陽明病,請問在陽明篇中有哪一條提到過湧吐嗎?學生又問道:“出汗和排尿是陽明病的大忌,是真的嗎?”回答說:“這是一種正確的看法,但是不能拘泥於這種看法。”第52段和第53段,《麻黃湯》和《桂枝湯》,已經有了清楚的文字說明。而且,在第58段,《桂枝湯》和《大承氣湯》是一個表裡相對立的例子,脈搏強壯適合服用洩瀉藥,脈搏浮弱則適合服用水解熱藥。在第62段,“病人不畏冷卻口渴的人,就是轉歸到陽明病了。小便次數多的人,大便一定很硬,即使不吃東西10天也是這樣”。

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意者十日無所苦。承氣湯既不可用。飲水亦不至數升。白虎加人參湯又非所宜。惟以五苓散助脾氣以轉輸。多飲暖水以出汗。則內外俱松矣。讀此可知禁汗為正治之法。而發汗原為除熱以存津液起見。亦為權宜之法也。

四十三節云。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意者利水之中寓以育陰。不失陽明之治法。而後半節又云。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讀此。可知利水原為清火以存津液起見。是為權宜之妙用。若汗出不多者可與。

汗出多者不可與。以汗之與溺。同出而異歸。權宜中仍以正治之法為重也。

白話文:

沒有什麼不舒服,只是口渴想要喝水,可以少量地給他喝一些,並依照正確的方法來處理。如果感到口渴,適合使用五苓散。如果在十天內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情況,承氣湯已經不能使用,喝水的量也不會達到幾升。白虎加人參湯也不是適合的藥物。只需要使用五苓散來幫助脾氣運化,多喝水,以幫助出汗,這樣就能使體內和體外都變得鬆弛。從這段內容可以知道禁止出汗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而出汗原本是為了清除熱邪以保存津液,這是臨時應急的方法。

第43節提到,如果脈象浮現,有發熱的症狀,口渴想喝水,尿液不利於排出的情況,可以使用豬苓湯來治療。這段內容表示在利尿的同時,也包含了養陰的作用,符合陽明經的治療原則。後半部分又提到,陽明病時,如果出汗多且口渴,不可以使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太多會使胃中乾燥,豬苓湯會再增加利尿作用。從這段內容可以得知,利尿原本是為了清熱以保存津液,這是臨時應急的巧妙運用。如果出汗不多,則可以使用。

出汗多的情況不可以使用,因為汗和尿都是從同一個地方出來,但在不同的途徑結束。即使是在臨時應急的情況下,也要以正確的治療方法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