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厥陰篇

虛則氣少,不能交通於內。其人外氣怫鬱,恰似外來之邪,怫鬱於表。誤認為邪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噦既有虛寒之症,亦有實熱之症。厥陰之經,抵少腹,挾胃,上入頏顙。凡噦呃之氣,必從少腹而起,由胃而上升於咽嗌故也。

夫傷寒至噦,非中土敗絕,即胃中寒冷。然亦有裡實不通,氣不得下泄,反上逆而為噦者。《玉機真藏論》云:「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今噦而腹滿,前後不利,五實之二實也。實者瀉之。

視其前後二部,利之則氣得通,下泄而不上逆,噦即愈矣。夫以至虛至寒之噦症,亦有實者存焉。凡實熱之證,亦有虛者在矣。視其寒熱虛實,而施溫涼補瀉,則人無夭扎之患矣。

白話文:

厥陰篇

氣虛則氣血不足,無法在體內正常運行。患者體表氣機鬱結,狀似外邪鬱滯於體表,容易被誤認為是邪熱,而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反而導致呃逆。這是因為胃中寒冷的緣故。傷寒導致呃逆且腹脹,觀察其前後(指腹部前後)就能知道哪一部位不通暢,疏通它就能痊癒。呃逆既有虛寒證,也有實熱證。厥陰經脈經過少腹,挾持胃部,向上到達眉間。所有呃逆之氣,都必然從少腹開始,經由胃部上升到咽喉。傷寒導致呃逆,不是脾胃功能完全衰竭,就是胃中寒冷;但也可能是裡實不通,氣機無法下泄,反而逆上而導致呃逆。《玉機真藏論》說:脈象洪大有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神志昏迷,這稱為「五實」。若汗出後通利,則實證可得痊癒。現在呃逆且腹脹,大小便不通,屬於「五實」中的兩種。實證應當瀉之。

觀察其腹部前後兩部,疏通則氣機通暢,下泄而不逆上,呃逆自然痊癒。即使是極度虛寒導致的呃逆,也可能存在實證;反之,即使是實熱證,也可能夾雜虛證。因此,要根據寒熱虛實的不同,施以溫涼補瀉的治療方法,才能避免病情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