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六 (6)
卷六 (6)
1. 厥陰篇
邪陷為危機。厥而下利,則中氣不守,邪愈內陷。此條厥而心下悸,水邪乘心,心陽失御。見此,則治厥為緩而治水為急。何也?厥猶可從發熱之多少,以審進退之機;水必趨於下,而力能牽陽下墜故也。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寸脈,氣口也;氣口獨為五臟主,胃陽衰而寸脈沉遲也。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故手足厥冷。下後陽虛,故下部脈不至。下寒則熱迫於上,故咽喉不利而吐膿血也。即前所謂「厥後熱不除者,必便膿血」。熱氣有餘,必口傷爛赤;泄利不止。
寒邪在下,正虛邪實,陰盛陽衰,寒多熱勝,表裡舛錯,治寒則遺其熱,治熱則遺其寒,補虛必助其實,瀉實必助其虛,誠為難治。六章十八節,皆統論厥陰下利,有寒熱虛實陰陽生死之不同。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厥陰陰寒,內合太陰,由太陰而仍歸厥陰,下而不上,此欲自利也。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其人本從於寒而下利,復吐下之;下因下而愈寒,上因吐而愈熱,寒熱相阻而成格症,非寒熱相結而成痞症。不食則不吐,是心下無水,故不用薑、夏,以乾薑辛溫除寒下,而辛烈又能開格納食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此言得中見之化也。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得厥陰之氣矣,故為未解。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陽陷下,不得橫行於手足,又不能充達於經脈也。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是根氣絕於下,陽氣脫於上,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負,承也;趺陽乃陽明胃脈。言少陰之氣,得上承陽明,則陰氣生而脈還,陽氣復而得溫,故為順也。
下利陽氣下陷,其脈當沉;陰氣內盛,其脈當遲。今不沉遲而寸脈反浮數,是熱傷心包;尺中自澀者,下利陰血虛也。陽盛血虛,迫血下行,必清膿血。上節言陰盛傷陽,此節言陽盛傷陰。下利清穀,藏氣虛寒,不可攻表。汗出則表陽外虛,里陰內結,故必脹滿。經云:「藏寒生滿病。」
下利脈沉弦,則少陽初之氣下陷;下重是火邪下逼。若陽熱甚而脈大,而非初陽之脈象,為未止。脈微弱為陰,數為陽;乃陰中有陽,為欲自止。內經有身熱則死之說,而此得少陽中見之化,為陰出陽,雖發熱不死。
厥陰陰寒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三陽之氣,上循頭面陽格於上,喜得少陽之熱化,身有微熱。然而下利清穀者,厥陰之標陰,全陷於下;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兩不相接,惟取少陰篇大方救之。從陰出陽,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言當愈不愈,必熱傷心包絡而便膿血。申明所以便膿血者,以脈數而渴,內有熱故也。下利後脈絕,下焦生氣不升。
白話文:
厥陰篇
邪氣入侵導致危急情況。如果出現厥冷和下痢,則中氣不能固守,邪氣更加內陷。這種情況下,患者厥冷且心下悸動,是水邪侵犯心臟,心陽失去控制。遇到這種情況,治療厥冷應緩慢進行,而治療水邪則應迅速處理。這是因為,厥冷的程度可以根據發熱的多少來判斷進退的策略,而水邪一定會向下流動,並且它的力量足以牽引陽氣向下墜落。
傷寒病發六七天後出現嚴重下痢,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腹部脈象不顯,咽喉不利,吐出膿血,泄瀉不止,這是很難治療的。可用麻黃升麻湯治療。寸脈是氣口,氣口獨為五臟主,胃陽衰弱所以寸脈沉遲。四肢是諸陽之根本,陽氣虛弱所以手足厥冷。下痢之後陽氣虛弱,所以下腹部脈象不顯。下焦寒冷,則熱氣上衝,所以咽喉不利而吐膿血。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厥冷之後熱邪不除,必然會排出膿血,熱邪過盛,必然會導致口唇潰爛紅腫,泄瀉不止。
寒邪在下,正氣虛弱,邪氣實盛,陰盛陽衰,寒邪多於熱邪,表裡錯亂。治療寒邪則會遺漏熱邪,治療熱邪則會遺漏寒邪。補益虛弱則必然助長邪實,瀉除實邪則必然加重虛弱,所以此症確實難以治療。六章十八節,都總論厥陰下痢,寒熱虛實陰陽生死都有不同。
傷寒病發四五天,腹部疼痛,如果氣機下移到少腹,這是厥陰陰寒內合太陰,從太陰又回到厥陰,下行不上行,這是想要自行瀉痢的表現。傷寒本是從寒邪下痢,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治療,寒邪更加逆流,加重了吐瀉。如果飲食入口就吐,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患者本是寒邪導致下痢,又用吐瀉的方法治療,下焦因下痢而更寒,上焦因嘔吐而更熱,寒熱交阻形成格證,不是寒熱相結形成痞證。不進食就不嘔吐,說明心下無水,所以不用生薑和半夏。用乾薑辛溫散寒,辛烈又能開通阻滯,使人能夠進食。
下痢伴有微熱和口渴,脈象虛弱,自行痊癒,這是指疾病得到中和而自行好轉。下痢脈象數而有力,伴有微熱、汗出,自行痊癒。如果脈象仍然緊,說明得到厥陰之氣,所以尚未痊癒。下痢手足厥冷,沒有脈象,是陽氣下陷,不能橫行於手足,也不能充盈經脈,灸法也不能使之溫熱。如果脈象不恢復,反而出現微喘,這是因為根氣下陷,陽氣上脫,所以會死亡。少陰承載趺陽是順理成章的。承載,就是承接的意思。趺陽就是陽明胃脈,意思是少陰之氣向上承接陽明之氣,則陰氣滋生,脈象恢復,陽氣復甦,得到溫煦,所以是順理成章的。
下痢陽氣下陷,脈象應該沉弱,陰氣內盛,脈象應該遲緩。現在脈象不沉弱,寸脈反而浮數,這是熱邪傷及心包。尺脈自澀,是下痢導致陰血虛弱。陽盛血虛,迫使血液下行,必然會排出清稀的膿血。上一節說陰盛傷陽,這一節說陽盛傷陰。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是藏腑氣虛寒,不可以攻治表證。汗出則表陽外虛,裡陰內結,所以必然脹滿。經書上說,臟腑寒冷會產生脹滿的疾病。
下痢脈象沉而弦,這是少陽初之氣下陷。下墜感是火邪下逼。如果陽熱很盛,脈象很大,而不是初陽之脈象,則病情尚未停止。脈象微弱屬陰,脈象數屬陽,是陰中帶陽,這是將要自行痊癒的表現。《內經》上有身熱則死的說法,而這個情況得到少陽中和而自行好轉,是陰氣衰退陽氣復甦。雖然發熱,但不會死亡。厥陰陰寒下痢,脈象沉而遲,患者面色少有紅潤,三陽之氣上循頭面,陽氣在上受阻,喜歡得到少陽之熱的轉化,身體有微熱,然而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這是厥陰的標誌性陰寒之證,全部下陷,陽熱在上,陰寒在下,兩者不相接應,只能用少陰篇的大方救治。從陰氣轉為陽氣,必然會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然輕微厥冷,所以這樣的原因是面部陽氣旺盛,下焦虛弱。
下痢脈象數而口渴,自行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必然排出清稀的膿血,因為有熱邪。說明應該痊癒而沒有痊癒,必然是熱邪傷及心包絡而排出膿血。說明排出膿血的原因,是脈象數而口渴,內有熱邪。下痢之後脈象消失,下焦之氣不能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