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六 (4)
卷六 (4)
1. 厥陰篇
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吐蛔,言其常;不吐蛔而嘔煩者,風木之動,亦可以吐蛔例也。
金匱云:腹中痛,其脈當沉而弦,今反洪大,故有蛔蟲。蛔蟲之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者,甘草粉蜜湯主之。蓋腹痛脈多伏,陽氣內閉,或弦,則邪氣入中也;今反洪大,是蛔動而氣厥也。吐涎,吐出清水;心痛,痛如咬齧,時時上下也。蛔飽而靜,其痛立止;蛔飢求食,其痛復發也。
十節、十一節,言厥陰必藉少陽少陰之樞轉;樞轉不出,逆於陰絡而為便血;樞轉不出,逆於膀胱、關元而為冷結。
厥陰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下利色白,此熱除,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少陰樞轉不出,故厥而嘔;少陽樞轉不出,胸脅煩滿者,陰陽並逆,不得外出,內傷陰絡,其後必便血。熱邪內陷為便血;寒邪內陷則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胸在上而主陽,腹在下而主陰,各從其類,故少腹滿;以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少腹,按之則痛;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十二節、十三節,言陰陽勝負,可以日數之多寡驗之。厥少熱多,陽氣太過,陰血受傷,其後必便血,以厥陰主包絡而主血。寒多熱少,陰氣盛而陽氣退,其病為進。人之傷於寒,則為熱病;熱雖甚不死,是傷寒以熱為貴;然熱不及者病,太過者亦病;故此二節論寒熱之多少,以明不可太過與不及也。仲師以熱多為病愈,厥多為病進者,是論病機之進退;以厥為熱邪向內,熱為熱邪向外,非內來客熱;向外為退,向內為進也。故熱多為病邪向愈之機,不是病邪便愈之候;所以縱有便膿血之患,而熱迫榮陰、與熱深厥逆者,仍有輕重也。
厥陰有不治之死證,不可不知。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虛陽在上,不得下交於陰,故煩;真陰在下,不能上交於陽,故躁;此陰陽水火不交,宜灸厥陰以啟陰中之生陽,而交會其水火。若厥不還,則陽氣不復,陰氣乖離,故死;厥不還者,死。則知發熱為厥陰之生機;然發熱亦有三種死證。
傷寒發熱當利止,而反下利;身雖熱而手足反見厥逆;孤陽外出,獨陰不能為之守;更加躁不得臥,陰盛格陽,主死。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即無躁不得臥,亦主死。金匱云: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臟腑氣絕,故主死。
傷寒六七日不利,若發熱而渴,汗濈濈而微利,是陽復之證。倘熱、汗、下三者,一時並見;乃真陽之氣虛脫,於內為利,浮散於外為熱,發越於上而為汗,主死。亡陽有死證;亡陰亦有死證。傷寒五六日,不傷於氣,而傷於血,故不結胸;不結胸則腹亦不硬而濡軟;傷於血則脈虛;血虛於內,不能與陽相接於外。
白話文:
厥陰篇
這是臟腑寒冷的病症。蛔蟲向上進入膈膜,所以病人煩躁不安,不久又停止。吃了東西又嘔吐煩躁,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跑出來。病人應該自己把蛔蟲吐出來。蛔蟲導致厥逆的,可用烏梅丸治療。烏梅丸也主治久利。吐出蛔蟲是常見的。沒有吐出蛔蟲而嘔吐煩躁的,是風木之氣的活動,也可以用治療蛔蟲的方法。金匱要略說:腹部疼痛,脈象應該沉而弦,現在卻反而洪大,所以是有蛔蟲。蛔蟲病會讓人吐口水、心痛,發作有規律。
毒藥引起的腹痛不止的,用甘草粉蜜湯治療。因為腹痛時脈象大多沉伏,陽氣內閉,或者脈象弦,都是邪氣入侵的表現。現在脈象卻反而洪大,這是蛔蟲活動而氣機厥逆。吐口水,吐出清水,心痛,痛得像被咬一樣,時而向上時而向下。蛔蟲吃飽了就靜止,疼痛就立刻停止;蛔蟲飢餓覓食,疼痛就再次發作。十節十一節講的是厥陰必定依靠少陽少陰的樞紐轉運,樞紐轉運不暢,逆犯陰絡而導致便血。
樞紐轉運不暢,逆犯膀胱關元而導致腹部冷結。厥陰傷寒,發熱少而厥逆明顯,指頭冰冷,默默無語不想吃東西,煩躁不安,數日小便次數少,大便稀溏色白。這是熱邪已經清除,想要吃東西了,病情就要痊癒了。如果少陰樞紐轉運不暢,就會厥逆而嘔吐;如果少陽樞紐轉運不暢,就會胸脅煩滿。陰陽都逆亂,不能向外宣洩,內傷陰絡,以後必定便血。熱邪內陷導致便血,寒邪內陷則手足厥冷。
書中說我不結胸,因為胸在上主陽,腹在下主陰,各守其位。所以少腹滿,是因為厥陰之脈經過陰器到達少腹,按壓則疼痛,這是冷結在膀胱關元。十二十三節講的是陰陽盛衰,可以根據發病天數的多少來驗證。厥逆少而發熱多,陽氣過盛,陰血受損,以後必定便血,因為厥陰主司包絡而主血。寒邪多而熱邪少,陰氣盛而陽氣衰退,病情就會加重。人體受寒就會導致熱病,熱邪即使很重也不會死,這是因為傷寒以熱為貴。但是熱邪不足和過度都會生病。所以這兩節論述寒熱的多少,說明不可過度和不足。仲景老師認為熱多是病情好轉,厥逆多是病情加重,這是論述病機的進退,以厥逆為熱邪向內,以發熱為熱邪向外。不是外來的客熱,向外為退,向內為進。
所以熱多是病邪向痊癒的趨勢,不是病邪立刻痊癒的徵兆。因此即使有膿血便的情況,由於熱邪迫脅榮陰,和熱邪深入厥逆,還是有輕重的區別。
厥陰有一些不治之症的死亡徵候,不可不知。傷寒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足厥冷,虛陽浮在上,不能下降交合於陰,所以煩躁;真陰藏在下,不能上升交合於陽,所以躁動。這是陰陽水火不交,應該灸厥陰穴,以激發陰中之陽,使水火交會。如果厥逆不能恢復,則陽氣不復,陰氣乖離,就會死亡。厥逆不能恢復就會死亡,這說明發熱是厥陰的生機。然而發熱也有三種死亡徵候。
傷寒發熱應該大便通暢後停止,卻反而下利不止;身體雖然發熱,手足卻反而出現厥逆;孤陽外出,陰氣獨不能守衛,更加躁動不安不能臥床,這是陰盛格陽,主死。傷寒發熱下利很嚴重,厥逆不止,即使沒有躁動不安不能臥床,也主死。金匱要略說:六腑之氣絕於外者,手足冰冷;五臟之氣絕於內者,下利不止。臟腑之氣絕,所以主死。傷寒六七天不大便。
如果發熱口渴,汗出很多而小便略少,這是陽氣恢復的徵兆。如果發熱、汗出、下利這三種症狀同時出現,這是真陽之氣內虛外泄,內虛則下利,外泄則發熱,上浮則汗出,主死。陽氣亡失有死亡徵候,陰氣亡失也有死亡徵候。傷寒五六天,不傷於氣,而傷於血,所以不結胸。不結胸則腹部也不硬而柔軟。傷於血則脈象虛弱,血液虛弱於內,不能與陽氣相接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