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傷寒醫訣串解》~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厥陰篇

故手足復厥。厥不為熱深而為亡血。下之愈亡其陰。故死。發熱而厥。至七日六氣已周。來復於太陽則應止。今不惟不止。而反下利。陰盛雖未至於死。亦為難治。五章凡八節。皆論厥證有寒有熱有虛有實也。陽盛則促。雖手足厥逆。亦是熱厥。忌用火攻。然有陰盛之極。反假現數中一止之促。

但陽盛者。重按之指下有力。陰盛者。重按之指下無力。傷寒脈促。知其陽盛之假。手足厥冷。知其陰盛之真。可於厥陰並榮經俞等穴灸之。以啟其陷下之陽。此厥陰證之寒也。傷寒脈滑而厥者。陽氣內郁。不能外達。外雖厥而里有熱。白虎湯主之。脈微而厥為寒厥。脈滑而厥為熱厥。

陽極似陰。全憑脈以辨之。然必煩渴引飲。不大便。乃為里有熱也。經脈流行。營周不息。經血虛少。不能流通暢達。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加吳萸生薑。厥陰肝臟。藏榮血以應肝木。膽腑內寄。風火同原。苟非寒邪內犯。一陽生氣欲寂者。

不得用大辛大熱之品。以擾動風火。不比少陰為寒水之臟。其在經之邪。可與麻辛附子合用。是以雖有久寒。不現陰寒內犯之候者。加生薑以宣泄。不取乾薑之溫中。加吳萸以苦降。不取附子之助火。分經投治。法律精嚴。學者所當則效也。經脈內虛而厥。有當歸四逆湯之治。

而陽虛之厥。反作假熱。又當何如。大汗出謂如水淋漓。熱不去謂熱不為汗衰。蓋言寒氣外泄。寒邪獨盛。表虛邪盛。勢必失和。有內拘急四肢疼之證。再見下利厥逆。陰寒內盛。惡寒。陽氣大虛。故用四逆湯溫經復陽。以消陰翳。大汗身熱。四肢疼。皆是熱邪為患。而仲師便用四逆湯者。

以外有厥熱惡寒之證。內有拘急下利之候。陰寒畢露。則知汗出為陽氣外亡。身熱由虛陽外泄。肢冷為陽氣內脫。其辨證又只在惡寒下利。總之仲師辨陽症。以惡熱不便為裡實。上節陽虛有假熱。此節陽虛無假熱。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汗而云大。陽氣亡於表。

下利云大。陽氣亡於裡。加以厥冷。何不列於死證。玩本文不言五六日六七日。可知乃陰寒驟中。邪氣雖盛。正氣初傷。急溫正氣。猶能自復。故用四逆湯勝寒毒於瀕危。回陽氣於將絕。汗利止。厥回。可望生全。不因汗下而厥冷。用當歸四逆湯。因汗下而厥冷。用四逆湯。

此緩急之機權也。此證無外熱相錯。為陰寒之證易明。然云大汗大下。則陰津亦亡。此際救陽為急。陽回亦當徐救其陰也。亦有因痰水而致厥者。病人無他證。手足厥冷。四肢受氣於胸中。因痰飲結聚。斯氣不能通貫於四肢。脈乍緊者。痰脈怪變無常。不緊而忽緊。忽緊而又不緊。

邪結在胸中。胸者心主之宮城。心為邪礙。心下滿而煩。飢不欲食。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即內經所謂高者引而越之之意。再言水厥。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此厥陰病預防下利之法。病至厥陰。以陽升為欲愈。

白話文:

厥陰篇

手腳冰冷發厥,厥證並非因熱邪深入,而是因失血所致。若再服用瀉下之藥,則更加損傷陰氣,因而致死。發熱伴隨厥證,若持續七日,六氣已周而復歸於太陽經,則應停止惡化。但如今非但沒有停止,反而下痢不止,雖然陰盛未達致死的地步,但也屬難治之症。五章八節皆論述厥證,有寒有熱,有虛有實之分。陽氣盛則脈象急促,即使手腳厥逆,也是熱厥,忌用溫熱攻邪。然而陰盛到了極點,反而會出現短暫的脈象急促。

但陽盛者,重按脈搏指下有力;陰盛者,重按脈搏指下無力。傷寒脈象急促,可知是陽盛之假象;手腳厥冷,才是陰盛之真實表現。可以於厥陰經、榮經及俞穴等處灸治,以啟發陷下的陽氣,這是厥陰寒證。傷寒脈象滑數而厥者,是陽氣鬱滯於內,不能外達,外雖厥冷而內有熱邪,可用白虎湯治療。脈象微弱而厥者為寒厥,脈象滑數而厥者為熱厥。

陽氣極盛則似陰虛,全憑脈象來辨別。但若伴隨煩渴引飲、大便不通,則為裡有熱邪。經脈運行,氣血周流不息,若經血虛少,則不能暢通,導致手腳厥寒,脈象細弱欲絕,可用當歸四逆湯治療。若患者內有久寒,則加吳茱萸、生薑。厥陰屬肝臟,主藏榮血以應肝木,膽腑內寄,風火同源,若非寒邪內犯,一陽初生而欲衰弱者,

不宜使用辛熱之品,以免擾動風火。不像少陰屬寒水之臟,其經脈受邪,可用麻黃、細辛、附子等藥合用。因此,即使有久寒,但未見陰寒內犯的徵候,則加生薑以宣泄,不用乾薑溫中;加吳茱萸以苦降,不用附子助火。分經論治,法則嚴謹,學習者應當效法。經脈內虛而厥者,可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但陽虛之厥,反而表現出假熱的症狀,又當如何處置呢?大汗淋漓如水,熱邪不去,並非因汗少而熱邪不退,而是寒邪外泄,寒邪獨盛,表虛邪盛,必然失調,出現四肢拘急疼痛的症狀,再見下痢厥逆,陰寒內盛,惡寒,陽氣大虛,故用四逆湯溫經回陽,以消除陰寒。大汗、身熱、四肢疼痛,皆是熱邪作祟,但仲景先生卻用四逆湯,

是因為外有厥熱惡寒的症狀,內有拘急下痢的表現,陰寒盡顯,則知汗出是陽氣外泄,身熱是虛陽外泄,肢冷是陽氣內脫。其辨證主要在於惡寒下痢。總之,仲景先生辨別陽證,以惡熱便秘為裡實。上節陽虛有假熱,此節陽虛無假熱。大汗或大下痢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汗出量大,陽氣亡於表;

下痢量大,陽氣亡於裡。再加上厥冷,為何不列入死證呢?文中不言五六日或六七日,可知是陰寒驟然而至,邪氣雖盛,正氣初傷,急需溫煦正氣,仍能自行恢復,故用四逆湯救治危急之症,回陽救逆,汗痢止,厥證回轉,可望痊癒。非因汗下而厥冷,用當歸四逆湯;因汗下而厥冷,用四逆湯。

這是緩急之權衡。此證無外熱夾雜,為陰寒之證,容易辨明。然若大汗大下,則陰津亦亡,此時救陽為急,陽氣回複後,亦當徐徐滋補其陰。也有因痰飲而致厥者,病人無其他症狀,唯手足厥冷,四肢氣機受阻於胸中,因痰飲凝聚,氣機不能通達四肢,脈象時緊時鬆者,為痰飲脈象,變化無常,時緊時鬆。

邪氣結聚於胸中,胸部為心臟之宮室,心臟受邪阻礙,心下滿悶煩躁,飢而不欲食,病在胸中,當需吐之,宜用瓜蒂散,即內經所云「高者引而越之」之意。再言水厥,傷寒厥證而心下悸動者,宜先治水,當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厥證,否則水飲停滯胃中,必致下痢。這是厥陰病預防下痢的方法。病至厥陰,以陽氣上升為將愈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