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六 (7)
卷六 (7)
1. 厥陰篇
手足厥冷。中焦土氣不和。晬時環轉一周。脈還手足溫者。中土之氣將復。復能從中焦而注於手太陰。故生。脈不還者。中土已敗。生氣已絕。雖手足不逆冷。亦主死。此言生死之機。全憑脈息。而脈之根。又藉於中土也。諸節皆言下利。此節獨言下利後。則與少陰下利。而頭時時自冒者同意。
利後似乎邪去。殊不知正氣與邪氣俱脫之故。晬時脈還。手足溫。陽氣尚存一線。猶可用四逆白通等法。以救將絕之陽也。傷寒下利。日十餘行。病在厥陰。而三陽三陰之氣皆虛。脈反實者。無胃氣柔和之脈。乃真元下脫。故死。谷入於胃。藉中土之氣。變糟粕。猶奉心化赤。
厥陰標陰氣盛。入胃不能變化精微。蒸津液而泌糟粕。清濁不分。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言里不通於外。而陰寒內拒。外不通於里。而孤陽外越。非急用大溫之劑。必不能通陰陽之氣於頃刻。厥陰標陰病。則為下利清穀。厥陰中見得病。則為熱利。
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內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也。下重者。厥陰經邪熱入下於大腸之間。肝性急速。邪熱甚則氣滯壅塞。其惡濁之物。急欲出而不得。故下重也。下利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臟寒生滿病。水穀之氣下行。
陰寒之氣上逆。故先溫其裡寒。後去其表寒也。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此申明白頭翁湯。能清火熱以下降。而引陰液以上升也。下利讝語者。中是火化。與陽明燥氣相合。胃氣不和有燥屎也。厥陰忌下。有燥屎不得不下。宜小承氣湯微和胃氣。下利後更煩。
水液下竭。火熱上盛。按之心下濡者。非上焦君火充盛之煩。乃下焦水陰不得上濟之煩。此為虛煩。宜梔子豉湯。
嘔家有癰膿者。熱傷包絡。血化為膿也。腐穢欲去而嘔。不可以辛散之品治嘔。反逆其機。熱邪內壅。無所泄矣。俟膿盡則熱隨膿去而自愈。此章四節。俱厥陰之嘔。有血氣寒熱虛實之不同也。嘔而脈弱。裡氣大虛。小便複利。氣機下泄。身有微熱。見厥者。陰陽之氣不相順接。
上者自上。下者自下。有出無入。故為難治。四逆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此言厥陰陰寒極盛。津液為寒氣絆迎而上。所嘔皆涎沫。而無飲食痰飲。而且逆行巔頂而作頭痛。非大劑不能治此暴劇之證。方中無治頭痛之藥。以頭因氣逆上衝。止嘔即所以治頭痛也。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厥陰與少陽為表裡。邪在厥陰。惟恐厥逆下利。若見嘔而發熱。是臟邪還腑。自陰出陽。無陰邪變逆之患矣。故當從少陽之樞而治之。傷寒以胃氣為本。不獨厥陰然也。厥陰不治。取之陽明。尤為要法。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則外亦極虛。
白話文:
厥陰篇
手腳冰冷,是中焦脾胃之氣失調所致。病情週期性變化,脈象恢復,手腳變暖,則中焦脾胃之氣將要恢復,並能將氣血輸送到手太陰肺經,因此能活。脈象未恢復,則中焦脾胃已衰竭,生機已斷,即使手腳沒有持續冰冷,也將死亡。這說明生死關頭,完全依靠脈象判斷,而脈象的根本,又取決於中焦脾胃。前面各節都提到下痢,但本節特別指出下痢之後,這與少陰經下痢,且頭部時常自發冒汗的症狀相似。
下痢後似乎邪氣已去,卻不知正氣與邪氣同時耗損殆盡。病情週期性變化時脈象恢復,手腳溫暖,陽氣尚存一线生機,仍可用四逆湯、白通湯等溫陽救逆之法,挽救將要衰竭的陽氣。傷寒引起的下痢,一天十多次,病在厥陰,而三陽三陰之氣都虛弱,脈象反而有力者,這是沒有胃氣平和的脈象,乃真元下陷脫落,故而死亡。食物進入胃中,依靠中焦脾胃之氣,將其轉化為糟粕,就像奉養心臟,使血液變得鮮紅一樣。
厥陰證候的特點是陰氣盛,食物進入胃中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不能蒸騰津液,泌別糟粕,清濁不分,下痢排出的是未消化的食物,內寒外熱,出汗卻仍然冰冷,用通脈四逆湯治療。這說明里證不通於外,陰寒內阻,外證不通於里,孤陽外越,必須迅速使用溫熱藥物,才能在短時間內通調陰陽之氣。厥陰陰證,表現為下痢排出未消化的食物;厥陰陽證,則表現為熱性下痢。
下墜感明顯者,用白頭翁湯治療。《內經》中所說的暴瀉下墜,都屬於熱證。下墜感明顯,是厥陰經邪熱入侵下焦大腸之間,肝臟特性急速,邪熱嚴重時則氣機阻滯壅塞,腸道內污濁之物急於排出卻不得出,所以出現下墜感。下痢腹脹,身體疼痛,應先溫暖裡證,再治療表證。溫裡宜用四逆湯,攻表宜用桂枝湯。臟腑寒冷導致腹脹,水穀之氣下行,陰寒之氣上逆,所以應先溫暖裡寒,後去除表寒。
下痢想喝水,是因為有熱證,用白頭翁湯治療。這說明白頭翁湯能清瀉火熱,使之向下,同時引導陰液向上。下痢並伴有讝語(神志不清),是因火熱化燥,與陽明經燥熱之氣相合,胃氣失調,導致大便乾燥。厥陰忌諱下瀉,但如果大便乾燥不得不瀉,宜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下痢後更加煩躁,水液下耗,火熱上盛,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潮濕,這不是上焦心火旺盛的煩躁,而是下焦水陰不能上達的虛煩,用梔子豉湯治療。
嘔吐伴有癰腫膿瘍,是熱邪損傷包絡,血液化膿所致。腐敗之物欲排出而嘔吐,不能用辛散之藥治療嘔吐,反而會逆亂機體功能,熱邪內阻,無處宣洩。待膿液排盡,熱邪隨之而去而自愈。本章四節,都是厥陰經的嘔吐,各有血氣寒熱虛實的不同。嘔吐而脈象虛弱,裡氣大虛,小便頻數,氣機下泄,身體略有發熱,出現手腳冰冷,是陰陽之氣不能順利接續。
上焦的病證從上焦治,下焦的病證從下焦治,只有排出而沒有吸收,所以難以治療,用四逆湯治療。乾嘔吐出唾沫,頭痛者,用吳茱萸湯治療。這說明厥陰經陰寒極盛,津液被寒氣阻礙,被迫向上,所嘔吐的都是唾沫,沒有食物、痰飲,而且逆行至頭頂而引起頭痛,非大劑量藥物不能治療這種危急的症狀。方劑中沒有治療頭痛的藥物,因為頭痛是因氣逆上衝所致,止嘔就能治療頭痛。
嘔吐伴發熱,用小柴胡湯治療。厥陰與少陽經互為表裡,邪氣在厥陰,最擔心的是厥逆下痢,如果出現嘔吐伴發熱,是臟腑之邪氣轉移到腑,從陰轉陽,沒有陰邪變逆之患了,所以應從少陽經的樞紐來治療。傷寒病以胃氣為本,不僅厥陰如此。厥陰經病證治療無效,則從陽明經入手治療,尤其重要。傷寒病大吐大瀉,極度虛弱又大量出汗,則外邪也極度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