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傷寒醫訣串解》~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厥陰篇

則傷血分。而化為如癰之膿。非發癰也。數脈為熱氣有餘。遲脈為寒氣不足。傷寒六七日。陰盡出陽。可望其陽復。與黃芩湯復除其熱。熱除內外皆寒。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中氣已除。必死。此節因脈數而推及脈遲。反復以明其義。五節言熱化太過。火熱下行。

則便膿血。火熱上升。則咽痛而為喉痹。隨其經氣之上下而為病也。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陰液泄於外。而火熱炎於上。必咽中痛。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發熱無汗而利不止。則陽熱陷下。必便膿血。火熱下行。故其喉不痹。第六節遙承諸四逆厥者不可下。

恐泥其說也。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也。是先厥後發熱也。前熱者後必厥。是先熱後厥。厥之日期深者。則發熱亦深。厥之日期微者。則發熱亦微。厥應下之。前不可下。指承氣等方。此應下。熱證輕有四逆散。重有白虎湯。寒症有烏梅丸是也。沈堯封云。厥陰乃正邪分爭。

一大往來寒熱。厥深熱深。厥微熱微。言寒熱輕重。論其常理。其有不然。亦以決病之進退矣。厥陰為三陰之盡。病及此。必陰陽錯雜。厥陰肝木。於卦為震。一陽居二陰之下。是其本象。病則陽泛於上。陰伏於下。而下寒上熱之證作矣。其病藏寒。蛔上入膈。是下寒之證據也。

消渴心中疼熱。是上熱之症據也。況厥者逆也。下氣逆。即是孤陽上泛。其病多升少降。凡吐蛔氣上撞心。皆是過升之病。治宜下降其逆上之陽。取內經高者抑之之義。其下之法。非必硝黃攻克實熱方為下劑。即烏梅丸一方已具。方中無論黃連烏梅黃柏。苦酸鹹為下降藥。即附子直達命門。

亦莫非下降藥也。下之而陽伏於下。則陰陽之氣順。而厥可愈。倘誤認為外寒所束。而反發其汗。以心中疼熱之陽。盡升於上。而口傷爛赤矣。以厥陰之脈。循頰裡環唇內故也。七節言厥熱相應。陰陽平。當自愈。八節云。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觀以凡字冠首。不獨言三陰之厥。並該寒熱二厥在內矣。蓋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陰陽之氣相貫。如環無端。若寒厥則陽不與陰相順接。熱厥則陰不與陽相順接也。或曰。陰不與陽相順接。當四肢煩熱。何反逆冷也。不知陽邪熱邪深入。陽氣壅遏於裡。不能外達於四肢。

亦為厥。豈非陰與陽不相順接之謂乎。九節以惟陰無陽之臟厥。托出陰陽不和之臟寒為蛔厥。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夫少陰水火不交。則為煩躁。若真陽欲脫。則但躁不煩。與厥陰之但煩不躁者不同。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

白話文:

厥陰篇

傷及血分,就會化成像癰疽一樣的膿,但並不是真正長癰疽。脈搏數次跳動,表示熱氣有餘;脈搏遲緩,則表示寒氣不足。傷寒病發六七天,陰氣已盡,陽氣將要復甦,可以用黃芩湯去除餘熱。熱邪去除後,內外都會寒冷,腹部應該感到冰冷,無法進食。但如果病人還能進食,就表示中氣已虛,必定死亡。這一段文字從脈數推論到脈遲,反覆說明其道理。五節講述熱邪過度,火熱向下,則大便排出膿血;火熱向上,則咽喉疼痛,導致喉痹。疾病的發生,隨著經氣的升降而變化。傷寒初期先厥後發熱,腹瀉會自然停止,反而出汗,陰液洩露於外,而火熱炎症上攻,必然咽喉疼痛,喉嚨阻塞。發熱不出汗,而腹瀉自然停止;發熱不出汗,而腹瀉不止,則陽熱陷下,必定大便排出膿血,火熱向下,所以喉嚨不會阻塞。第六節說明承接前面四逆厥證的,不可用下瀉的方法治療,以免弄錯。

傷寒發病一兩天,到四五天出現厥證,必定會發熱,這是先厥後發熱。前面發熱的,後面必定厥逆;這是先熱後厥。厥證持續時間長,則發熱也嚴重;厥證持續時間短,則發熱也輕微。厥證應該用下瀉法治療,前面不可以下瀉(指承氣湯等方劑),這裡應該下瀉。熱證輕者用四逆散,重者用白虎湯;寒證用烏梅丸。沈堯封說,厥陰是正邪交爭,寒熱往來,厥證嚴重,發熱也嚴重;厥證輕微,發熱也輕微,說明寒熱輕重的關係。但也有例外,也要根據病情進退來判斷。厥陰是三陰的終結,疾病發展到這個階段,必然陰陽錯雜。厥陰屬肝木,在八卦中為震卦,一陽居於二陰之下,這是它的本象。生病時,陽氣浮於上,陰氣伏於下,就會出現下寒上熱的症狀。其病症隱藏寒邪,蛔蟲上衝膈膜,這是下寒的證據;消渴,心中疼痛發熱,這是上熱的證據。況且厥證是逆的,下氣逆,就是孤陽上浮,其病多是上升少下降。凡是嘔吐蛔蟲,氣衝心臟,都是氣上升過度的病症。治療應該使逆向上升的陽氣下降,取《內經》「高者抑之」的意義。下降的方法,不一定要用硝石、雄黃攻克實熱的方劑,烏梅丸就已經具備了這種功效。方中無論黃連、烏梅、黃柏,苦、酸、鹹都是下降的藥物;即使附子直達命門,也是下降的藥物。通過下瀉使陽氣伏於下,則陰陽之氣順暢,厥證就能痊癒。如果誤認為是外寒所束縛,而反而發汗,則心中疼痛發熱的陽氣,都上升到上面,就會口唇糜爛潰瘍。這是因為厥陰的脈絡循行於面頰內側,環繞嘴唇內部的原因。七節說厥熱相應,陰陽平衡,就會自然痊癒。八節說,凡是厥證,都是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引起的。厥證,就是手足冰冷。

以「凡」字開頭,並不單指三陰的厥證,也包括寒熱兩種厥證。因為陽氣受氣於四肢,陰氣受氣於五臟,陰陽之氣相互貫通,像環一樣沒有終點。如果寒厥,則陽氣不與陰氣相順接;熱厥,則陰氣不與陽氣相順接。有人會說,陰氣不與陽氣相順接,應該四肢煩熱,為什麼反而冰冷呢?這是因為陽邪、熱邪深入,陽氣壅塞於內,不能外達於四肢,也是厥證,豈不是陰陽不相順接的緣故嗎?九節以陰盛無陽的臟腑厥證,說明陰陽不和的臟腑寒證是蛔蟲厥證。傷寒脈微而厥,到七八天皮膚冰冷,病人躁動不安,這是臟腑厥證。少陰是水火不交,則會煩躁;如果真陽將要脫失,則只是躁動不煩,與厥陰的只是煩躁而不不安靜不同。蛔蟲厥證,病人應該嘔吐蛔蟲,但現在病人安靜,而時時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