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六 (2)
卷六 (2)
1. 厥陰篇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此亦肝乘肺也。雖不發熱惡寒。亦木實金虛。水氣不利所致。上節腹滿。是水在中焦。故刺期門以泄其實。此水在上焦。故用茯苓甘草湯以發其汗。此方是化水為汗。發散內邪之劑。即厥陰治厥之劑也。
內經云。厥陰之上。風氣治之。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又曰。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見也。又曰。厥陰為闔。又熱病論曰。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厥陰木氣逆。火氣盛。故煩滿。循陰器。故囊縮。
蓋厥陰以風木為本。以陰寒為標。中見少陽。厥陰為陰極。故不從標本。而從中見也。本論以厥陰自得之病為提綱。故先曰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等證。然必合之外證。有厥熱往來之氣化。或嘔或利。方為真厥陰。其餘或厥。或利。或嘔。
內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症。皆似厥陰而非厥陰也。其云消渴者。消為風消。渴為木火上熏也。其雲氣上撞心者。木氣上凌心包也。其云心中疼熱者。是其氣甚即為火。火甚即生熱。陰血受灼。不足榮養筋脈。故筋脈不舒而疼。胃液受灼故飢。其云不欲食者。是木氣橫逆也。
其云食則吐蛔者。蛔感風木之氣而生。聞食臭則出。濕熱腐成。居於胃底。無食則動。胃寒則出。胃熱亦出。下之利不止者。陰寒在下也。二章一節云。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陰經受邪。脈當沉細。今反浮者。以風為陽邪。元氣復而邪將散。故脈見微浮。不浮則邪深入不外散。
故為未愈。二節言欲愈之時。蓋少陽旺於寅卯。解於此時者。中見少陽之化。三節厥陰陰之極。渴欲飲水。水為天一所生之水。以水濟火。陰陽氣和而病自愈。提綱後止此三節提出厥陰病。其餘則曰傷寒。曰厥。曰下利。而不明言厥陰病。以厥陰從中見。而不從標本也。
三章一節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總起下文諸節厥逆之意。亦以承上文下之利不止。夫四逆厥者。咸藉生陽之來復。故不可下。非特陽氣大虛。寒邪直入。即熱深者亦閒有之。熱盛於內。內守之真陰被爍幾亡。不堪再下以竭之。故申其戒曰。氣血兩虛之家。即不厥逆。
亦不可下也。二節言陰陽寒熱互換之理。厥陰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必自止。厥不再作。利亦不再下。若見厥。則複利。三節言寒熱勝復之理。而歸重於胃氣也。凡厥利。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中氣除去。求救於食。當以索餅試之。若胃氣能勝穀氣而相安。則不暴然發熱。
恐暴熱來驟而去速也。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熱與厥無太過不及。故期旦日夜半愈。若再發熱三日。兼之脈數。此中見太過。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總之厥利轉為發熱。乃屬愈期。仲師不是要其有熱。要其發熱而厥利止。厥利止而熱亦隨罷。方為順候。若熱氣有餘。
白話文:
厥陰篇
傷寒,手腳冰冷且心下悸動的,應該先治療水腫,服用茯苓甘草湯,來緩解冰冷的症狀。如果不這樣做,水液停留在胃中,必然會導致腹瀉。這是肝氣乘克肺氣所致,雖然沒有發熱惡寒,但也屬於木氣實證、金氣虛證,水氣運行不暢造成的。上腹部脹滿,是水停留在中焦,所以刺期門穴來瀉掉積聚的水液。而水停留在上焦,所以用茯苓甘草湯來發汗,此方是將水液化為汗液排出,散發內在邪氣的藥方,也是治療厥陰症的藥方。
《內經》說,厥陰的本源在於風氣,這是根本;根本以下,是厥陰的表現;表現以下,是厥陰的徵候。又說,厥陰的病症不從根本和徵候入手治療,而要從表現入手。又說,厥陰是閉塞的。還有《熱病論》說,傷寒六日,厥陰受邪。厥陰經脈循行陰部,絡於肝臟,所以會煩躁、腹部脹滿,而且陰囊收縮。厥陰屬木,木氣逆亂,火氣旺盛,所以煩躁、腹部脹滿;經脈循行陰部,所以陰囊收縮。
總之,厥陰以風木為本,以陰寒為標,其表現則類似少陽症。厥陰屬陰之極,所以不從根本和徵候入手,而從其表現入手治療。本論以厥陰自發的疾病為綱領,所以首先提到消渴、氣上衝擊心臟、心口疼痛灼熱、飢餓但不願進食、進食則嘔吐蛔蟲、腹瀉不止等症狀。然而,必須配合外在的症狀,有厥熱往來之氣化,或嘔吐或腹瀉,才算是真正的厥陰病。其他的症狀,或者只是手腳冰冷,或者只是腹瀉,或者只是嘔吐,
內無氣上衝擊心臟、心口疼痛灼熱等症狀,都只是類似厥陰病,而非真正的厥陰病。文中所說的「消渴」,「消」指風邪耗傷津液,「渴」指木火之邪上炎熏蒸;所說的「氣上衝擊心臟」,是指木氣上犯凌犯心包;所說的「心口疼痛灼熱」,是指厥陰之氣盛則化為火,火盛則生熱,陰血被灼傷,不足以滋養筋脈,所以筋脈不舒而疼痛;胃液被灼傷,所以飢餓;所說的「不願進食」,是木氣橫逆所致;
所說的「進食則嘔吐蛔蟲」,是因為蛔蟲感受風木之邪而生長,聞到食物的臭味就出來,濕熱腐敗而成,居住在胃底,沒有食物就活動,胃寒或胃熱都會嘔吐出來;所說的「腹瀉不止」,是因為陰寒在下焦。第二章第一節說,厥陰中風,脈象微弱而浮,表示將要痊癒;脈象不浮,表示尚未痊癒。陰經受邪,脈象應該沉細,現在卻浮,是因為風邪屬陽邪,元氣恢復,邪氣將要散去,所以脈象呈現微弱而浮;脈象不浮,則邪氣深入,不能外散,所以尚未痊癒。第二節說明將要痊癒的時候,少陽經氣旺盛於寅卯時,此時疾病好轉,是少陽化氣的表現。第三節說,厥陰是陰之極,渴而想喝水,水是天一生水,以水來瀉火,陰陽調和,疾病自然痊癒。提綱之後只有這三節提出厥陰病,其餘則稱為傷寒、厥逆、下痢,而沒有明確說是厥陰病,因為厥陰病要從表現入手治療,而不從根本和徵候入手。
第三章第一節說,凡是四肢厥逆的,不可服用瀉下藥,虛弱的人也是如此。總括下文各節厥逆的含義,也承接上文腹瀉不止。凡是四肢厥逆的,都依靠陽氣的恢復,所以不可服用瀉下藥。不僅僅是陽氣大虛,寒邪直入,即使是熱邪深入的,也偶爾會有這種情況。熱邪盛於內,內在的真陰被灼傷幾乎消失,不能再服用瀉下藥來耗竭它,所以提出警告說,氣血兩虛的人,即使沒有四肢厥逆,也不可服用瀉下藥。第二節說明陰陽寒熱互相轉化的道理:厥陰傷寒,先手腳冰冷,然後發熱腹瀉,必然會自行停止,手腳冰冷不再發作,腹瀉也不再發生。如果再次出現手腳冰冷,則再次腹瀉。第三節說明寒熱盛衰復發的道理,而重點在於胃氣。凡是手腳冰冷腹瀉的,應該不能進食,現在卻能進食,恐怕是中氣虛衰,想依靠飲食來求生,應該用索餅試驗一下。如果胃氣能夠勝過穀氣而相安無事,則不會突然發熱,
恐怕突然發熱來勢猛烈而迅速消失。本應該發熱六天,手腳冰冷卻持續了九天,然後再次發熱三天,發熱和手腳冰冷沒有過度和不及,所以預計到第二天半夜就能痊癒。如果再次發熱三天,並且脈象數,這是過度的表現,熱氣有餘,必然會生瘡瘍膿腫。總之,手腳冰冷腹瀉轉為發熱,是屬於痊癒的階段。仲景先生並不是要其發熱,而是要其發熱而手腳冰冷和腹瀉停止,手腳冰冷和腹瀉停止,發熱也隨之消失,才是正常的痊癒過程。如果熱氣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