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厥陰篇

(厥陰為風木之臟,從熱化者多,從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

何謂厥陰症?傷寒論云:「厥陰之為病,消渴,火盛,氣上撞心。」氣逆,即火逆也。心中疼熱,火邪入心。飢火能消物也,而不欲食,木剋土也。食則吐蛔,蟲為風化。一聞食臭,則上入於膈而吐出。下之利不止,誤下傷胃氣是也。厥陰為兩陰交盡,宜無熱症。然厥陰主肝,而膽藏於內,則厥陰熱症,皆少陽之火內發也。

要知少陽、厥陰,同一相火。相火鬱於內,是厥陰病;相火出於表,為少陽病。少陽咽乾,即厥陰消渴之機;胸脅苦滿,即氣上衝心之兆;心煩,即疼痛之初;不飲食,是飢不欲食之根;喜嘔,即吐蛔之漸。故少陽不解,轉屬厥陰為病危;厥陰病衰,轉屬少陽為欲愈。

烏梅丸為厥陰證之總方,吐蛔久利者,尤宜。

病初起,手足厥冷,脈微欲絕,宜當歸四逆湯。有久寒,加生薑、吳萸,酒水各半煎。以相火寄於肝,經雖寒而臟不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手足愈冷,肝膽愈熱,故云厥深熱亦深也。姜附不可妄投。

脈結者,脈緩時一止曰結。《活人》云:「陰盛則結。」代者,一臟氣敗,其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而他臟代之。心動悸,心氣不寧,炙甘草湯主之。按他經亦有此症,是陽氣大虛,虛極生寒,非姜附肉桂不為功。若用此藥,是速其死也。惟厥陰症,肝中之相火,本少陽之生氣,而少陽實出坎中之真陰,即經所謂陽為之正,陰為之主是也。

按前言表證而手足厥逆,此言里證而脈結代,雖為厥陰寒化,終不用姜附大熱之品,以厥陰之臟,相火遊行於其間故也。

脈微欲絕,不可下。若脈滑而厥,是內熱鬱閉,所謂厥應下是也。下之,是下其熱,非下其實。泄利下重者,四逆散。欲飲水數升者,白虎湯,皆所以下無形之邪也。若以承氣下之,則不止矣。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熱也,白頭翁湯主之。

以上治熱化之法也。

厥者必發熱,熱與厥相應,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此四症是厥陰傷寒之定局。先熱後厥,厥熱往來,厥多熱少,熱多厥少。此四症是厥陰傷寒之變局,皆因其人陽氣多少而然。

乘脾乘肺,二症宜辨。

曰:傷寒腹滿,經云:「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此由肝火也。譫語,經云:「肝氣盛則多言。」寸口脈浮而緊,緊即弦脈,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曰:傷寒發熱,嗇嗇惡寒,肺主皮毛,因無頭痛項強,非屬太陽病,為肺虛。渴欲飲水,無白虎證之欲飲,亦為肺虛。腹滿,無承氣證,因肺虛不能通調水道。此肝乘肺也。肺金虛不能制木,肝寡於畏,侮所不勝也,名曰橫,刺期門。肝有亢火,隨其實而瀉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此亦肝乘脾也。先與小建中湯平肝以補脾,不瘥者,中氣虛而不振,邪尚流連,與小柴胡湯主之,令木邪直走少陽,使有出路,所謂陰出之陽則愈也。

白話文:

厥陰篇

厥陰屬肝,為風木之臟,多因熱化而病,少因寒化而病,這是因為木中藏火。

什麼是厥陰病症呢?《傷寒論》說:厥陰病的症狀包括消渴(糖尿病)、火盛、氣上衝擊心臟(氣逆即火逆)。患者感到心口疼痛灼熱,這是火邪入侵心臟;雖然飢餓卻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木克土;吃了東西就嘔吐蛔蟲,蟲是風邪所化;一聞到食物的味道就上逆到膈肌而嘔吐;下利不止,這是因為誤用下瀉藥傷了胃氣。厥陰是陰氣交盡之處,本不應有熱症,但是因為厥陰主肝,膽藏於肝中,所以厥陰的熱症,都是少陽的相火內發所致。需知道少陽與厥陰,都與相火相關。相火鬱結於內,就是厥陰病;相火發於外,就是少陽病。少陽的咽喉乾燥,是厥陰消渴的先兆;胸脅脹滿,是氣上衝心的徵兆;心煩,是疼痛的初期;不想吃東西,是飢餓而不欲飲食的根本原因;想嘔吐,是嘔吐蛔蟲的開端。因此,如果少陽病症不解,就會轉化為危重的厥陰病;而厥陰病症減輕,則預示病情將好轉,趨向少陽。

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症的總方,尤其適合嘔吐蛔蟲、久瀉不止的患者。

疾病初期,手足厥冷,脈象微弱,幾乎危及生命,應服用當歸四逆湯。如果久病寒邪已深,可以加入生薑、吳茱萸,用等量酒水煎煮。這樣做是將相火寄託於肝臟,雖然經絡寒冷,但臟腑並不寒冷,所以先厥冷,之後必然發熱。手足愈冷,肝膽愈熱,所以說「厥深熱亦深」。 姜、附子不可隨意使用。

脈象結代:脈象緩慢,時而停止,稱為結代。活人書中說,陰盛則脈結。代是指一臟腑的氣衰敗,脈搏跳動後突然停止,不能自行恢復,而由其他臟腑代之。如果出現心悸、心神不安,可用炙甘草湯治療。其他經絡也可能出現這種症狀,這是因為陽氣大虛,虛極生寒,單靠姜、附子、肉桂才能起效。如果在其他經絡疾病中使用此藥,反而會加速死亡。只有厥陰病,肝臟中的相火,本是少陽的生機,而少陽之氣則源於坎中真陰,正如經書所說:「陽為之正,陰為之主」。

前面提到表證手足厥逆,這裡說的是裡證脈結代。雖然都是厥陰寒化,卻不用姜、附子等溫熱藥物,因為厥陰臟腑中,相火本來就在其中運行。

脈象微弱,幾乎危及生命,不可使用下瀉藥。如果脈象滑利而厥冷,是內熱鬱結,所謂「厥應下」是說應該瀉熱,而不是瀉實。泄瀉、下肢沉重,可用四逆散;想喝大量水,可用白虎湯。這些都是為了瀉去無形的邪氣。如果用承氣湯下瀉,則瀉不止。

熱性瀉痢、下肢沉重,可用白頭翁湯;瀉痢並想喝水,也是熱症,可用白頭翁湯。

以上是治療熱化厥陰的辦法。

厥冷必然發熱,熱與厥冷相互應,熱重則厥冷重,熱輕則厥冷輕。這四種症狀是厥陰傷寒的固定規律:先熱後厥、厥冷熱往來、厥冷多熱少、熱多厥冷少。這四種症狀是厥陰傷寒的變證,都是由於患者陽氣多少而造成的。

肝乘脾、肝乘肺兩種病症需區別診斷。

傷寒腹脹,經書說:「諸腹脹大,皆屬於熱」,這是肝火所致。譫語,經書說:「肝氣盛則多言」。寸口脈浮緊(緊即弦脈),這是肝乘脾,稱為「縱」,應刺期門穴。

傷寒發熱,畏寒,惡寒,肺主皮毛,但沒有頭痛、項強,不屬於太陽病,這是肺虛;口渴想喝水,但沒有白虎湯證的想喝水,也是肺虛;腹脹,但沒有承氣湯證,這是因為肺虛不能通調水道,這是肝乘肺,肺金虛弱不能制約木,肝木失於畏懼,侮辱所不勝,稱為「橫」,應刺期門穴。肝臟有亢盛的火邪,應根據實際情況瀉火。傷寒,陽脈澀,陰脈弦,常伴有腹部急痛,這也是肝乘脾。先用小建中湯平肝以補脾,如果未愈,中氣虛弱,邪氣仍未清除,可用小柴胡湯,使木邪直達少陽,讓邪氣有出路,所謂「陰出之陽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