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一 (3)
卷一 (3)
1. 太陽篇
或發汗已,身灼熱不似。論雖另別為溫病、風溫之證,然節首冠以「太陽病」三字,蓋指太陽之標熱而言。明明為一隅之舉,不讀《內經》,不能解也。其云「桂枝二越婢一湯」,為標內陷於裡陰而化熱,故熱多寒少,而脈微弱。論曰:「無陽」,言無在表之陽也。論曰:「不可發汗」,言不可發太陽之表汗也。
故用此湯,直從裡陰而外越之也。此又可借用為上兩法之佐也。
然太陽為表,而亦有里。膀胱即太陽之裡也。如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不宜取汗,宜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令小便利則愈。又有發汗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之症。又有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為表症,渴欲飲水為裡症,論名曰「表裡症」。
水入則吐,論名曰「水逆證」。兩證俱宜五苓散,多飲暖水以出汗。此表中裡症之治法也。至若大青龍湯,因脈浮緊,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為麻黃證之重者而設。小青龍湯,因表不解,水停心下而咳噎,變大青龍湯之大寒大散,而為發汗利水之劑,即是麻黃湯之加減,總不出麻黃湯之範圍。
即若桂枝去芍藥湯,因桂枝症誤下,脈促胸滿而設。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又因前症脈不見促而見微,身復惡寒而設。桂枝加附子湯,因發汗太過,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而設。此因大汗以亡陽,因亡陽以脫液。取附子以固少陰之陽,固陽即所以止汗救液也。
推之,汗後病已解復煩;及桂枝症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刺風池、風府,卻再與桂枝湯則愈。其用甚廣,總不出於「桂枝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八個字之外。須知太陽治法,不外桂枝、麻黃二湯。服麻黃湯之後,復有再服桂枝湯之法;服桂枝湯之後,並無再服麻黃湯之法。更須知太陽為寒水之經。
病本寒者較多,病標熱者較少。若標本兼病,亦以熱多寒少為欲愈。治傷寒者當知所重矣。此論太陽病,以桂枝、麻黃二湯為主,一線到底。千古注家,無此明晰。外此,亦即二湯之更進一步,非離乎二湯之外而立法也。
太陽主一身最外一層,邪從外來,須要驅之使出。服上二湯,尚不能出,或留本經,或侵他經,必藉少陽之樞轉以達太陽之氣而外出也。故小柴胡湯,為太陽篇之要劑。今人不知,擅改為少陽主方,失之遠矣。故無論桂枝證、麻黃證,若值三日、九日、十五日,少陽主氣之期,
必藉其樞轉而出。或又見往來寒熱,樞不轉,現出開闔不利之象:胸脅苦滿;胸乃太陽出入之部,脅為少陽所主之樞。默默不欲食,心煩。默默必神機內郁,而心煩喜嘔不欲食,必胃氣不和而喜嘔。嘔則逆氣少疏,故喜也。或涉於心而不涉於胃,則胸中煩而不嘔;或涉於陽明之燥氣,
則渴;或涉於太陰之脾氣,則腹中痛;或涉於厥陰之肝氣,則脅下痞硬;或涉於少陰之腎氣,則心下悸而小便不利;或太陽藉少陽之樞轉已有向外之勢,則不渴,身有微熱;或涉於太陰之肺氣,則咳者,皆以小柴胡為主,而隨其或然之證,加減而治之。若太陽病過經不解,先與小柴胡湯。
白話文:
太陽篇
即使發汗後身體灼熱不退,雖然論述中另有溫病、風溫的病證,但篇首仍冠以「太陽病」三字,指的是太陽經的表熱而言,這只是一個局部說明,不讀《內經》就無法理解。文中提到桂枝二越婢一湯,是針對表邪內陷於裡陰化熱的病症,所以發熱多而寒少,脈象微弱,論述中說「無陽」,指的是沒有表陽;說「不可發汗」,指的是不能發散太陽經的表汗。
因此使用此方,是直接從裡陰向外驅邪。此方也可作為前面兩種方法的輔助療法。
然而,太陽經既主表,也主裡,膀胱就是太陽經的裡;例如太陽病,發熱無汗,心下滿悶微痛,小便不利,不宜發汗,宜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使小便通利就能痊癒。還有發汗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的症狀;或者中風發熱,六七天不愈,煩躁屬表症,口渴想喝水屬裡症,論述中稱為表裡症。
喝水就嘔吐,稱為水逆證;這兩種病症都宜用五苓散,多喝溫水以促進出汗,這是治療表裡症的方法。至於大青龍湯,是因為脈浮緊,身體疼痛,不出汗而煩躁,是麻黃證的重症而設;小青龍湯,是因為表邪不解,水停留在心下而咳嗽氣喘,是將大青龍湯的大寒大散之性,改為發汗利水的藥劑,其實也是麻黃湯加減而成,總不出麻黃湯的範圍。
同樣,桂枝去芍藥湯,是因為誤用桂枝湯導致瀉下,脈象促數胸悶而設;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是因前症脈象不促而微弱,又惡寒而設;桂枝加附子湯,是因為發汗過度,汗液不止,惡風,小便困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而設,這是因為大汗亡陽,亡陽則導致津液耗損,用附子來溫補少陰的陽氣,溫補陽氣就能止汗、救治津液耗損。
推究其原因,汗後病症減輕又復發煩躁;或者桂枝證初服桂枝湯,反而煩躁不減,針刺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則痊癒。其應用範圍很廣,但總不出於桂枝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八個字之外。必須知道太陽病的治療方法,不外乎桂枝湯、麻黃湯兩種;服用麻黃湯後,還可以再服用桂枝湯;服用桂枝湯後,則沒有再服用麻黃湯的用法。更要知道太陽經是寒水的經脈,
病本屬寒的比較多,病症表現為熱的比較少;如果標本兼病,也以熱多寒少為將要痊癒的徵兆。治療傷寒的人應該知道這個重點。這篇論述太陽病,以桂枝湯、麻黃湯為主,一以貫之,歷代注家都沒有如此清晰明瞭的闡述;此外,這也是對這兩種湯劑的更進一步的運用,並不是脫離這兩種湯劑而另立法則。
太陽經主一身最外的一層,邪氣從外侵入,需要驅邪外出;服用上述兩種湯劑,尚不能驅邪外出,或者邪氣留滯本經,或者侵犯其他經脈,必須藉助少陽經的樞紐轉化作用,以疏通太陽經的氣機而使邪氣外出。所以小柴胡湯是太陽篇的重要方劑,現代人卻不知道,擅自將其改為少陽主方,失之甚遠。所以無論是桂枝證、麻黃證,如果遇到三日、九日、十五日,少陽經主氣的時機,
必須藉助少陽經的樞紐轉化作用而使邪氣外出;或者又出現往來寒熱,樞紐不能轉化,出現開闔不利之象,胸脅苦滿,胸是太陽經氣機出入的部位,脅是少陽經主導的樞紐;默默不語不想吃東西,心煩,默默不語一定是神機內郁,而心煩、嘔吐、不想吃東西,一定是胃氣不和而導致嘔吐,嘔吐就是逆氣不通暢,所以會感到煩躁;或者涉及其於心而不涉及其於胃,則胸中煩悶而不嘔吐;或者涉及其於陽明經的燥熱之氣,
則口渴;或者涉及其於太陰經的脾氣,則腹部疼痛;或者涉及其於厥陰經的肝氣,則脅下痞硬;或者涉及其於少陰經的腎氣,則心下悸動而小便不利;或者太陽經藉助少陽經的樞紐轉化作用已經有向外發散的趨勢,則不口渴,身體略微發熱;或者涉及其於太陰經的肺氣,則咳嗽;所有這些情況,都以小柴胡湯為主方,根據具體的病症,加減藥物治療。如果太陽病邪氣侵犯其他經脈而不解,先服用小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