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四 (1)
卷四 (1)
1. 太陰篇
(太陰為濕土純陰之臟也。病入太陰。從陰化者多。從陽化者少。)
何謂太陰之邪從陰化。傷寒論云。腹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時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湯主之。不愈。宜四逆輩。
何謂太陰之邪從陽化。傷寒論云。發汗後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是也。又曰。腹滿時痛。屬太陰也。時痛者。謂腹時痛時止。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大便堅實而痛。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內經云。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又曰。太陰從本。又曰。太陰為開。又熱病論曰。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白話文:
太陰是一種溼土和純陰的器官。如果疾病侵入太陰,大多數情況會跟隨陰性變化,很少會跟隨著陽性變化。什麼叫做太陰中的邪氣跟隨著陰性的變化?《傷寒論》說:「腹部脅滿、嘔吐食物、自行排泄、口不渴、四肢暖和、偶爾感到腹部疼痛」,這就是了。應該使用理中丸或理中湯來治療它。如果不痊癒,則應使用四逆散等方劑。
什麼叫做太陰中的邪氣跟隨著陽性的變化呢?《傷寒論》說:「發汗後症狀仍未解除,出現腹痛的情況,必須立即進行通便處理,可以服用大承氣湯。」另外,《傷寒論》還提到:「腹部脹滿且有時候會感到疼痛,屬於太陰病症之一。如果是間歇性地感到疼痛,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如果病情嚴重並且伴有劇烈的腹痛,而且大便硬結難解,則可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
《內經》裡說:「在太陰這個部位上,溼氣起主要作用。這是它的根本所在。而在其下方,可以看到的是中焦部分。再往下看,則是氣象的部分。此外,《內經》還指出:「太陰遵循自己的本質特徵,同時也是開啟身體的一個重要通道。」最後,在《熱病論》中提到了:「第四天的時候,太陰開始受到疾病的影響。因為太陰的血管分佈在胃部並連接到咽喉處,所以就會出現腹部脳脣以及咽喉乾燥的現象。」
傷寒論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按傷寒論太陰病脈證。只有八條。後人謂為散失不全。及王叔和之變亂。而不知八條中有體有用有法有方。真能讀者。則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矣。所可疑者。自第一節提綱外。其第二節云。太陰中風證。四肢煩疼等句。言其欲愈之脈。而不言未愈時何如施治。第三節云。太陰病欲解時。
從亥至醜上。以太陰主開。地闢於醜。故愈於其時也。第四節云。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而不言脈若不浮。如何施治。惟於第五節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曰輩者。凡理中湯通脈四逆湯吳茱萸湯之類。皆在其中。第六節云。
白話文:
《傷寒論》說:太陰病症的表現是腹部脹滿、嘔吐、食慾不佳、腹瀉嚴重,並且時常感到自發性疼痛。如果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則必定會導致胸部下方結塊硬化。
按照《傷寒論》對太陰病症脈證的規定,共有8條內容。後世有人認爲這些規定並不完整,甚至被王叔和等人篡改過。然而,在這8條規定之中,既有體例又有方法還有處方,真正能夠理解的人可以隨意獲取並無限利用它們。令人疑惑的是,除了第一條綱領性的規定之外,其他幾項規定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2節提到“太陰風邪症”,表現爲四肢煩熱等症狀,只說明瞭這種症狀痊癒時的脈象特徵,但沒有提及尚未治癒的時候應該如何治療;
第3節指出,“太陰病症想要緩解的時間是從亥到醜”。這是因爲太陰主管開放,大地開闢於醜時,所以在這個時候病情會有所好轉;
第4節表示:“太陰病症出現浮脈的情況是可以發汗的。”但是並沒有明確說明如果沒有浮脈的話應該怎樣進行治療。只是在第5節中提到:“腹瀉並且口乾舌燥的症狀屬於太陰病症。”這是由於患者臟腑內存在寒冷的原因導致的。應當採取溫補的方法來處理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四逆湯一類藥物。“輩”這個字在這裏的意思是指所有類似的藥劑,包括理中湯、通脈四逆湯以及吳茱萸湯等等;
第6節的內容爲...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策七節云。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第八節云。太陰為病脈弱。
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為訓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此外並無方治。以為少則誠少矣。而不知兩節兩出其方。大具經權之道。宜分兩截看。
白話文:
傷寒症狀中,脈搏浮現且緩慢,手腳自行感到溫暖,這表明病態在太陰經。根據理論,太陰經通常會導致黃疸現象。然而,如果患者的尿液能自由流通,則不會出現黃疸。在病程第七到八天,即使突然出現嚴重腹瀉,每天十幾次排便,這種情況也會自然停止。這是因為脾臟積聚的腐敗物質正在被排除。
「策七節雲」提到,如果太陽經的病症,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下藥的方式進行治療,導致腹脹和時常疼痛的情況,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進行治療。對於嚴重的疼痛情況,則應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
「第八節雲」指出,太陰經的病症脈搏通常較弱。如果患者持續自行解便,對於那些需要使用大黃和芍藥進行治療的情況,應該適當減少藥量,因為患者的胃氣較弱,容易受到影響。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特定的治療方法。有些人可能認為藥量不足,但實際上,兩節段的藥方都已經包含了調整藥性的智慧,應該分別進行理解。
仲景所謂太陰證。與內經人傷於寒為熱病。腹滿嗌乾證不同。提綱皆言寒濕為病。以四逆湯為治內正法。桂枝湯為治外正法。自第一節至第五節。一意淺深相承。不離此旨。所謂經也。此為上半截。
第六節言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十二句。意者太陰以中見為主。以上五節。言不得中見之寒證。若中見太過。太陰濕土。不與寒合而與熱合。若小便利。則不發黃。若暴煩下利。則腐穢當去。是常證之外。略有變局。另作一小段。承上即以起下。第七節言太陽病誤下。轉屬太陰。
腹滿時痛。大實痛者。以桂枝加芍藥加大黃為主治。一以和太陰之經絡。變四逆輩之溫而為和法。變桂枝湯之解外而為通調內外法。是於有力處通其權也。一以脾胃相連。不為太陰之開。便為陽明之闔。既闔而為大實痛。不得不借陽明之捷徑。以去脾家之腐穢。要知提綱戒下。
白話文:
張仲景所說的太陰症狀,與《內經》中提到的人受寒冷侵襲產生熱病、腹部脅肋疼痛、咽喉乾燥等病症有所不同。提綱都說明瞭寒溼引起的疾病,用四逆湯治療內部,用桂枝湯治療外部。從第一節到第五節,都是在深入淺出地闡述這個主旨。這就是所謂的經絡理論,這是文章的一半內容。
第六節講的是傷寒脈象浮緩且手腳溫暖的情況,意思是說太陰是以中間見爲主,前五個章節說的是不能見到中間見的寒證。如果中間見太過分的話,太陰溼土不會與寒冷結合而是會與其他熱性物質相結合。如果有尿頻現象,則不會有黃疸症狀;如果是突然煩躁並伴有腹瀉的症狀,則說明體內有腐敗物應該去除。這是一般情況下的變數,在正常情況下有一些變化,並作爲一個獨立的小部分來討論。承接上面的內容,就引出了下面的文章。第七節講述了太陽病誤診後轉爲太陰病的情況。
腹部脹滿時會有陣發性的疼痛,嚴重的時候會出現實硬疼痛的現象,需要用桂枝加上芍藥再加入一些大黃來進行治療。一方面是爲了調和太陰經絡,將原本溫補的方法轉變爲溫和調理內外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因爲胃和脾臟相連,如果不打開太陰就會關閉陽明,一旦閉塞並且出現嚴重的實硬疼痛,就需要藉助陽明快速通道來清除腸胃中的腐敗廢物。需要注意的是,提綱告誡不要輕易使用瀉藥。
原因腹時痛而言。此從正面審到對面以立法。又於暴煩下利十餘行自止節。言其愈尚未言方。此從腐穢既下後。而想到不自下時之治法。是於無方處互明方意以通權。此為下半截。總而言之。四逆輩桂枝湯。及桂枝加芍藥。桂枝加大黃湯。皆太陰病之要劑。若不渴則四逆輩必須。
若脈弱則芍黃等慎用。脈浮有向外之勢。桂枝湯之利導最宜。煩疼當未愈之時。桂枝加芍藥湯亦可通用。原文雖止八條。而諸法無有不具。柯韻伯等增入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白散麻仁丸等方。欲廣其用。反廢其活法。大抵未讀聖經之前。先聞砭剝叔和之語。謂非經文。無不可以任意增減移易。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治療腹部疼痛的原因以及相關的療法治療方法。它提到了一些特定的藥物如「四逆」、「桂枝」、「芍藥」、「大黃」等等,這些都是治療太陰病症狀的重要藥品。如果沒有口渴症狀,那麼就必須使用「四逆」類的藥品;但如果脈搏微弱或浮動,就要小心使用含有「芍藥」和「大黃」的藥品。「桂枝湯」對於外向型的症狀非常有利,可以緩解煩躁疼痛的情況。即使原作者只列出了八個條目,但其中包含的所有療法都已經齊全了。然而有些人在閱讀前會聽到批評王叔和的話語,認為不是正統的文字就可以隨便增加、減少或者更改。
致有是舉耳。
按沈堯封云。太陰陽明。俱屬土。同主中州。病則先形諸腹。陽明為陽土。陽道實。故病則胃家實而非滿也。太陰為陰土。陰道虛。故病則腹滿而不能實也。凡風燥熱三陽邪犯陽明。寒與溫二陰邪犯太陰。陽邪犯陽則能食而不嘔。陰邪犯陰則不能食而吐。陽邪犯陽則不大便。
陰邪犯陰則自利。證俱相反可認。若誤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在陽邪則懊憹而煩。在陰邪則胸下結硬。倘再誤攻。必致利不止而死。此太陰病之提綱。凡稱太陰。俱指腹滿言。
按柯韻伯云。內經云。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嗌乾。此熱傷太陰。自陽部注經之證。非論中所云太陰自病也。仲景以太陰自病為提綱。因太陰主內。故提綱中不及中風四肢煩疼之表。又為陰中之至陰。故提綱中不及熱病嗌乾之證。太陰為開。又陰道虛。太陰主脾所生病。
白話文:
致有此舉耳。
根據沈堯封的說法,太陰和陽明都屬於土行,共同主導中州(即脾胃)。當生病時,首先會表現於腹部。陽明是陽土,陽性易實,所以生病時會使胃腸出現實證,但並非腹滿;太陰是陰土,陰性易虛,所以生病時會導致腹滿,但不能使腹部實質。通常風燥熱等陽邪侵入陽明,寒與溫等陰邪侵入太陰。陽邪侵入陽明時,人會有食慾但不噁心;陰邪侵入陰土時,人會失去食慾且嘔吐。陽邪侵入陽明時,大便正常;陰邪侵入陰土時,會自行排便。這些症狀都有明顯的對比,如果誤用藥物導致胃腸空虛,客邪上沖阻塞食道,對於陽邪來說,會讓人感到煩躁不安;對於陰邪來說,則會在胸部下方形成硬塊。如果再誤用藥物進行攻伐,可能會導致不停排便直至死亡。這是太陰病的總要點。凡提到太陰,都是指腹滿的狀況。
根據柯韻伯的解說,《內經》提到,太陰的脈絡分佈在胃中,連接於咽喉,因此會出現腹滿和咽喉乾燥的症狀。這是熱傷太陰引起的症狀,指的是陽部的症狀,而不是文中提到的太陰自身生病的情況。張仲景將太陰自身生病作為總要點,因為太陰主掌內臟,所以在總要點中未提及風寒等表症。又因為太陰是陰中的至陰,所以在總要點中未提及熱病咽喉乾燥的症狀。太陰為開,且陰性易虛,太陰主脾所生的疾病。
脾主濕。又主輸。故提綱中主腹滿時痛而吐利。皆是裡虛不固。濕勝外溢之證也。脾虛則胃亦虛。食不下者。胃不主納也。要知胃家不實。便是太陰病。
白話文:
脾臟主要掌管溼氣和運送功能。因此,在提綱中提到腹部脹滿、偶爾疼痛並且嘔吐拉肚子的情況,都是因為內部虛弱不牢固,溼氣過盛向外溢出所造成的症狀。如果脾臟虛弱,胃也會跟著虛弱,吃不下東西就是因為胃不能正常地吸收營養物質。要知道,胃部沒有足夠的能量儲備,就可能是太陰病症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