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醫訣串解》~ 卷一 (4)
卷一 (4)
1. 太陽篇
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與大柴胡湯下之。以平其胃則愈。凡太陽篇有柴胡之方。或因其病象有從樞欲達之意。而以柴胡達之。抑因其久郁未解之邪。而以柴胡可以從樞達之。無非乘機利導之法。亦即麻黃桂枝二湯進一步之佐也。
推而言之。太陽之氣外行於胸膈。不能外而病於內。實則為大小陷胸湯證。虛則為諸瀉心湯證。且太陽之氣。上行而至於頭。下行而歸於腹。不能上而病於下。從背而下結於胞室。則為桃仁承氣湯證。從胸而下瘀於胞室。則為抵當湯證。何莫非桂枝麻黃二湯應用不用。或用之失法所致哉。
蓋太陽經正治法。不過二十餘條而已。其他則皆權變法。斡旋法也。假使治傷寒者。審其脈之或緩或緊。辨其症之有汗無汗。則從而汗之解之。如桂枝麻黃等法。則邪卻而病除矣。其或合陽明。或合少陽。或合三陽者。則從而解之清之。如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葛根加半夏湯治合病不下利而但嘔者。
黃芩湯治太陽少陽合病而自利。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合病而嘔者。如白虎湯治三陽合病。其云腹滿者。為陽明經熱合於前也。其云身重者。為太陽經熱合於後也。其云難以轉側者。為少陽經熱合於側也。其云口不仁而面垢者。熱合少陽之腑也。其云譫語者。熱合陽明之腑也。
其云遺尿者。熱合太陽之腑也。既審其為三陽之合。又必得自汗出之的證。而後用白虎湯之的方。斯邪分而病解。此為正治之法。顧人氣體有虛實之殊。臟腑有陰陽之異。或素有痰飲痞氣。以及咽燥淋瘡汗衄之疾。或適當房室金刃產後亡血之餘。是雖同為傷寒之候。不得竟用麻桂之法矣。
於是有旋覆代赭石湯。治傷寒汗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是胃氣弱而未和。痰氣動而上逆之症。有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吐下後邪解。而為飲發之證。金匱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又云。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又云。其人振振身瞤。劇者必有伏飲。
其云發汗則動經者。言無邪可發。而反動其經氣也。有承氣湯。治傷寒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必衄。以陽熱太重。以此湯承在上之熱氣而使之下也。有小建中湯。以治傷寒二三日。心悸而煩。補中氣以生心血。有炙甘草湯。治脈結代。心動悸。啟腎陰以行於脈道。有四逆湯。
治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扶腎陽以救其虛陷。是為權變之法。而用桂枝麻黃等法。又不能必其無過與不及之弊。或汗出不徹。而邪不外散。則有傳變他經。及發黃蓄血之病。如中風以火劫汗。則兩陽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甚則見發噦譫語。捻衣摸床諸危症。
服藥得小便利者。方可治之。如桂枝證外不解。而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得自下乃愈。若小腹急結。有桃仁承氣湯之輕攻法。如麻黃證表不解。脈微而沉。其人狂。其邪反不結於胸。而直下於少腹而硬滿。為瘀熱在裡。又身黃脈沉結。小便自利。不為水而為血。其血不能自下。
白話文:
太陽篇
嘔吐不止,心中煩悶急迫,鬱鬱寡歡,略感煩躁。服用大柴胡湯瀉下,平復胃氣則痊癒。凡太陽經證候用柴胡的方劑,或是因為病情有從裡向外疏通之意,而用柴胡來疏通;或是因為邪氣鬱積已久未解,而用柴胡來疏通,無非都是乘勢利導的方法,也是麻黃湯、桂枝湯進一步的輔助之法。
總而言之,太陽經的氣機外行於胸膈,不能向外疏泄而病在內部,實證則為大小陷胸湯的證候,虛證則為諸瀉心湯的證候。而且太陽經的氣機,上行則達於頭部,下行則歸於腹部,不能上行而病在下部,從背部向下結於胞宮,則為桃仁承氣湯的證候;從胸部向下瘀阻於胞宮,則為抵當湯的證候。這些,莫非都是因為麻黃湯、桂枝湯應用不當或用藥失法所造成的嗎?
概括來說,太陽經的正治方法不過二十多條而已,其他的都是權宜之法、應變之法。假如治療傷寒,應仔細辨別脈象的緩急,辨別症狀的有汗無汗,然後根據情況發汗解表,如同桂枝湯、麻黃湯等方劑,則邪氣消除,疾病痊癒。如果兼夾陽明經,或者兼夾少陽經,或者三陽經皆病,則根據情況解表清裡,例如葛根湯治療太陽、陽明經合病而下痢,葛根加半夏湯治療合病不下痢而嘔吐。
黃芩湯治療太陽、少陽經合病而自利,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合病而嘔吐;如同白虎湯治療三陽合病,如果說腹部脹滿,是陽明經熱邪在前方;如果說身體沉重,是太陽經熱邪在後方;如果說難以翻身側臥,是少陽經熱邪在側方;如果說口舌不仁而面容憔悴,是熱邪合於少陽經的腑臟;如果說神志不清,是熱邪合於陽明經的腑臟。
如果說遺尿,是熱邪合於太陽經的腑臟。既然已經判斷是三陽合病,又必須得到自汗的明確證候,然後才能使用白虎湯這個確切的方劑,這樣邪氣才能分開,疾病才能痊癒。這就是正治的方法。但是人的體質有虛實的差別,臟腑有陰陽的差異,或者素有痰飲、痞氣,以及咽喉乾燥、淋證、瘡瘍、汗出、鼻衄等疾病,或者正值房事、金刃傷、產後失血等餘邪未清,即使都是傷寒的症狀,也不能都使用麻黃湯、桂枝湯了。
於是就有旋覆代赭石湯,治療傷寒發汗、嘔吐、下痢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這是胃氣虛弱而未和,痰氣阻滯而上逆的症狀。有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嘔吐下痢之後,邪氣已解,而出現飲邪發作的證候。《金匱要略》說:「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又說:「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又說:「其人振振身瞤,劇者必有伏飲。」
它說發汗就會傷及經氣,是指沒有邪氣可以發汗,反而傷及經氣。有承氣湯,治療傷寒五六七日不大便,頭痛發熱,一定會鼻衄,這是因為陽熱太盛,用此湯承接上部的熱氣而使它向下排出。有小建中湯,治療傷寒二三日,心悸煩躁,補益中氣以滋養心血。有炙甘草湯,治療脈象結代,心動悸,溫補腎陰以使其運行於脈道。有四逆湯,
治療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細,身體疼痛,溫補腎陽以救治其虛陷。這些都是權宜之法,而使用桂枝湯、麻黃湯等方法,又不能保證沒有過與不及的弊端。或者汗出不透,邪氣不能外散,就會傳變到其他經絡,以及發生黃疸、蓄血等疾病。例如中風之後用火攻法發汗,就會兩陽熏灼,身體發黃。陽盛則欲鼻衄,陰虛則小便不利,嚴重則出現發噦、譫語、捻衣摸床等危急症狀。
服藥後小便通暢,才可以繼續治療。例如桂枝湯證候的表邪不解,而熱邪結聚於膀胱,病人神志如狂,血邪從下排出才能痊癒。如果小腹部緊結,有桃仁承氣湯的輕度攻下方法。例如麻黃湯證候的表邪不解,脈象微細而沉,病人神志如狂,邪氣反而不結聚於胸部,而直達少腹部而硬滿,這是瘀熱在裡的表現,又身體發黃,脈象沉細而結,小便自利,不是水液而是血,血不能從下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