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傷寒卒病論集原序 (3)
傷寒卒病論集原序 (3)
1. 傷寒卒病論集原序
未知生死。所以三者決死生之要也。)動數發息。不滿五十。(靈樞根結篇曰。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故須候五十動。)短期未知(陸機嘆逝賦。嗟人生之短期。李善注。素問。雷公曰。請問短期。)決診。九候(見素問三部九候論。)曾無彷彿。(說文曰。
仿。相似也。佛。見不審也。)明堂闕庭。盡不見察。(靈樞五色篇曰。明堂。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所謂窺管而已(莊子曰。魏牟謂公孫龍曰。乃規規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辨。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不亦小乎。)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案齊侯猶生。
而視其死。虢太子已死。而別其生。首以越人之才秀起。故結以此二句。○夫天以下。止難矣。千金方。載治病略例首。文與此少異。)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論語季氏篇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文異義近。)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論語顏淵篇。雍雖不敏。請事斯語○案生而知之者。乃前段所謂其才之秀者也。學與多聞博識。乃前段所謂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之類是也。蓋生而知之者。天之所賦。不可企而及。學與多聞博識。人之所能。皆可勤而至矣。當今居世之士。
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獨仲景宿尚之。然無越人之才之秀,唯欲多聞博識。以精究之。故誦孔子語。以服膺之而已。此蓋仲景之謙辭。)漢長沙守南陽張機著。
程應旄曰。案古人作書大旨。多從序中提出。故善讀書者。未讀古人書。先讀古人序。從序法中。讀及全書。則微言大義。宛然在目。余讀傷寒論仲景之自序。竟是一篇悲天憫人文字。從此處作論。蓋即孔子懼作春秋之微旨也。
林億等校定序曰。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太平御覽。引仲景方序論。文同)按皇甫謐甲乙經序云,漢有華佗張仲景。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
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景。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
(太平御覽。引何顒別傳。文同。)又晉書皇甫謐傳。仲景垂妙於定方。抱朴子。仲景開胸納赤餅。(出初學記。及素問王冰注。今抱朴子無所考。)晉去漢未遠。其見稱於當時如何。仲景雖於漢書無傳。其為漢末人無疑矣。(後漢書劉表傳。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表。
白話文:
無法得知是生是死,因此從這三點來判斷生死非常重要。)呼吸的次數,一分鐘少於五十次。(《靈樞·根結篇》說:脈搏跳動,如果不到五十次就停頓一下,表示某一臟腑的氣已經衰竭,所以要觀察五十次脈動。)疾病持續時間很短,無法預知(陸機的《嘆逝賦》說,感嘆人生的短暫。李善注釋說,《素問》中,雷公問:「請問什麼是短暫?」)診斷時,觀察九處部位(見《素問·三部九候論》),卻毫無相似之處。(《說文解字》說:「仿」是相似的意思,「佛」是看不清楚的意思。)臉部的明堂(指鼻)、闕庭(指眉間)、庭(指整個顏面),都無法觀察到病徵。(《靈樞·五色篇》說:「明堂是指鼻子,闕是指眉間,庭是指顏面。」)這就像是用管子看天一樣,只能看到很小的範圍(莊子說,魏牟對公孫龍說:你這樣用規矩來尋求,用分析來辨別,就好像用管子看天,用錐子指地一樣,不是很渺小嗎?)。想從這些來區分生死,實在太難了。(齊侯還活著,卻把他當成死人來看待;虢太子已經死了,卻把他當成活人來看待。最早是越人這種有才能的人才做得到,所以用這兩句話來作結。從「夫天」以下,表示這些做法實在太難了。《千金方》所載的「治病略例」首段,文字與這段略有不同。)孔子說:「天生就知道道理的人是上等,通過學習而知道的次一等,多聽多看、博學多聞而知道的再次一等。」(《論語·季氏篇》說:孔子說:「生來就知道道理的人是上等,通過學習而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難才去學習的再次一等。」這段文字雖然不同,但意思相近。)我一向崇尚醫術,希望能做到孔子所說的。(《論語·顏淵篇》說:「我雖然不敏捷,但希望能做到這點。」這裡說的天生就知道道理的人,就是前面說的「才能出眾的人」。而學習和多聽多看、博學多聞,就是前面說的「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天生就知道道理是天賦,無法強求;學習和多聽多看、博學多聞是人為努力可以達到的。現在世人都不重視醫學,不深入研究醫術,唯獨張仲景一直崇尚醫術,但他沒有越人那樣出眾的才能,只希望通過多聽多看、博學多聞來深入研究。所以背誦孔子的話來勉勵自己,這大概是仲景的謙詞。)本書由漢朝長沙太守南陽人張機所著。
程應旄說:古人寫書,大意多從序言中提出,所以善於讀書的人,在讀古人的書之前,會先讀古人的序言。從序言中可以了解整本書的內容,微言大義也能夠顯現出來。我讀《傷寒論》仲景的自序,發現這是一篇悲天憫人的文章。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大概就是孔子寫《春秋》時所抱持的微言大義。
林億等人校訂序言說:張仲景在《漢書》中沒有記載,可以在《名醫錄》中看到。說他是南陽人,名叫機,仲景是他的字。他被舉薦為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最早向同郡的張伯祖學習醫術,當時的人說,他的醫術精微遠勝過他的老師。(《太平御覽》引用《仲景方序論》,內容相同。)據皇甫謐的《甲乙經序》說,漢朝有華佗和張仲景。仲景曾經見過侍中王仲宣,當時王仲宣二十多歲。仲景對他說:「你有病,四十歲時眉毛會脫落,眉毛脫落半年就會死亡。服用五石湯可以避免。」王仲宣不喜歡他的話,雖然拿了藥卻沒有服用。過了三天,仲景又見到他,問他是否服藥。王仲宣說已經服用了。仲景說:「你的氣色不像是服藥的樣子,你怎麼如此輕視自己的生命呢?」王仲宣還是不說話。後來,王仲宣果然在二十年後眉毛脫落,又過了一百八十七天就死了,結果如同仲景所說。這種診斷,即使是扁鵲和倉公也無法超越。(《太平御覽》引用《何顒別傳》,內容相同。)《晉書·皇甫謐傳》中說,仲景善於制定藥方。《抱朴子》中說,仲景曾開胸放入赤餅。(出自《初學記》和《素問王冰注》,但現在《抱朴子》中找不到相關內容。)晉朝距離漢朝不遠,當時人們如何看待仲景。仲景雖然在《漢書》中沒有記載,但他確實是漢朝末年的人。(《後漢書·劉表傳》記載,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領零陵、桂陽三郡背叛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