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傷寒卒病論集原序 (2)
傷寒卒病論集原序 (2)
1. 傷寒卒病論集原序
)至於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案紀年。紀元之年也。漢書武帝紀。元狩元年。冬十月。祠五畤。獲一角獸。以燎。始以天瑞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左傳襄二十七年。不及五稔。注。稔。年也。熟也。谷一熟。為一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案此乃當今居世之士。
委付凡醫。故如是爾。)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書微子篇。今殷其淪喪。博雅。淪。沒也。)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書畢命。不由古訓。於何其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志云。素問九卷者。素問八十一篇。內有遺闕。故舉其卷。靈樞君臣問答八十一篇。
毫無遺闕。故舉其篇。案九卷。即靈樞。八十一難即難經也。志聰注太謬妄。)陰陽大論(案林億等。以素問運氣七篇。為陰陽大論。然無明據焉。)胎臚藥錄。(志云。胎臚藥錄者。如神農本經。長桑陽慶禁方之類。胎臚者。羅列之謂。案此說未有所據。)並平脈辨證。(柯云。
仲景言平脈辯證。為傷寒雜病論。是脈與證。未嘗兩分也。案平脈辨證。亦似書名。然史志未著錄。今無所考。)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尋余所集。思過半矣。(易下繫辭。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王弼云。過半之益。不亦宜乎。
孔穎達云。聰明知達之士。觀彖辭。則能思慮有益。以過半矣。)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白虎通曰。五常者何。謂仁義禮知信也。五臟。肝仁。肺義。心禮。腎知。脾信也。)經絡腑腧。(氣腑。腧穴。)陰陽會通。(易上繫辭。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案才高。與首段才秀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案仲文。史書醫傳等。無考。)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即前段所謂凡醫。)不念思求經旨。
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論語。御人以口給。何晏注。佞人口辭捷給。)相對斯須。(斯須。猶須臾。禮樂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寸謂寸口。尺謂尺膚。)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十便良方。引王貺脈訣曰。
說脈之法。其要有三。一曰人迎。在結喉兩旁。法天。二曰三部。謂寸關尺。在於腕上側。法人。三曰趺陽。在足面系鞋之所。法地。三者皆氣之出入要會。所以能決吉凶死生。凡三處。大小遲速。相應齊等。則為無病之人。故曰。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
白話文:
我的家族向來人丁興旺,過去有兩百多人,自從建安年間以來,還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數就佔了三分之二。這都是因為現在的人們生病都隨便找醫生看病,才會變成這樣。其中,死於傷寒的人就佔了七成。我感嘆過去醫學的淪落,以及人們因疾病而早逝卻無法救治,所以努力尋求古代的教誨,廣泛採集各家的藥方,並以《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以及《平脈辨證》等內容,整理成《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雖然這本書不能完全治癒所有的疾病,但至少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疾病的根源。如果能仔細研究我所整理的這些內容,就可以領悟其中的一半以上道理。
天將五行散布於世間,用來運行萬物;人則秉持五常,因此有五臟。人體的經絡、腑腧、陰陽之氣互相會通,其中奧妙玄遠、變化無窮,如果不是才華高超、見識精闢的人,怎麼可能探究其中的道理呢?上古時代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等;中古時代有長桑、扁鵲;漢朝有公乘陽慶和倉公。自此之後,就沒有聽說過有如此高明的醫者。看看現在的醫生,不思鑽研醫學的精髓,以發揚自己的知識,只是各自承襲家傳的技術,從頭到尾都墨守成規。看病時,只求口頭上的辯解,稍微問一下病情,就立刻開藥方。把脈時,只按寸口卻不按尺膚;診病時,只握手卻不觸摸腳;人迎脈、趺陽脈以及寸關尺三部脈沒有一起參詳。呼吸次數也不滿五十下,完全不懂得診脈的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