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輯義》~ 卷七 (11)
卷七 (11)
1.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總病論。竹葉湯。治虛煩病。兼治中暍渴吐逆。而脈滑數者。(即本方)
直指方。本方。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傷寒選錄。竹葉湯。陽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後渴。即本方。湯成去滓。入生薑自然汁三匙。再煎一沸服。神效。
證治要訣。熱嗽諸藥不效。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審是伏熱。在上焦心肺間者可用。
張氏醫通。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竹葉石膏湯。降泄之。
又唇青有二。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為熱伏厥陰。竹葉石膏湯。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為寒犯少陰。真武湯。
又夏月感冒吐瀉霍亂。甚則手足厥逆。少氣。唇面爪甲皆青。六脈俱伏。而吐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此火伏於厥陰也。為熱極似陰之候。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
夷堅志。袁州天慶觀主首王自正病傷寒。旬余。四肢乍冷乍熱。頭重氣塞。唇寒面青。累日不能食。勢已甚殆。醫徐生診之曰。脈極虛。是為陰證。必服桂枝湯乃可。留藥而歸。未及煮。若有語之。曰何故不服竹葉石膏湯。王回顧不見。如是者三。遂買見成藥兩帖。付童使煎。
即盡其半。先時頭不能舉。若戴物千斤。倏爾輕清。唇亦漸暖。咽膈通暢。無所礙。悉服之。少頃。汗出如洗。徑就睡。及平旦脫然如常時。自正為人謹飭。常茹素。與人齋醮盡誠。故為神所祐如此。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病人。玉函。作傷寒。)
〔喻〕脈已解者。陰陽和適。其無表裡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煩者。日中衛氣行陽。其不煩可知也。乃因脾胃氣弱。不能消穀所致。損谷則脾胃漸趨於旺。而自愈矣。注家牽扯日暮為陽明之王時。故以損谷為當小下。(成注)不知此論瘥後之證。非論六經轉陽明之證也。(方注)日暮。
即內經日西而陽氣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穀也。損谷。當是減損穀食。以休養脾胃。不可引前條宿食例。輕用大黃。重傷脾胃也。〔魏〕損其谷數。每食一升者。食七合。食五合者。食三合。俟胃脾漸壯。谷漸增益。亦節飲食防病復之一道也。
玉函經。病後勞復。發熱者。麥門冬湯主之。方與金匱要略咳嗽篇所載同。○此條今本遺脫。當是仲景舊文。
白話文: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總論來說,竹葉湯用於治療虛煩病,也兼治中暑引起的口渴、嘔吐,以及脈象滑數的症狀。
直指方中,本方用於治療伏暑引起的內外熱盛,煩躁口渴。
傷寒選錄中記載,竹葉湯適用於陽明經汗出過多而口渴,鼻出血且口渴想喝水,喝水後症狀好轉但仍口渴的情況。藥湯煎好後過濾掉藥渣,加入三匙新鮮生薑汁,再煮沸一次服用,療效神奇。
證治要訣中提到,如果熱咳服用其他藥物無效,則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但要除去竹葉,加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子與杏仁。這必須要確定是伏在心肺上焦的伏熱才能使用。
張氏醫通中記載,上半天咳嗽較多,屬於胃中有火,可用竹葉石膏湯來瀉火。
此外,如果嘴唇發青,且伴隨煩渴引飲,則為熱伏於厥陰;若嘴唇發青,但身體厥冷畏寒,顫抖想刨地,則為寒犯少陰,此時應使用真武湯。
夏季感冒導致嘔吐、腹瀉、霍亂,嚴重者手足厥逆、氣短、嘴唇、臉色、指甲都發青,六脈俱伏,且嘔吐物酸臭,大便惡臭,小便黃赤,這是熱邪伏於厥陰,熱極似陰的表現,應立即服用地漿湯,並煎服竹葉石膏湯。如果誤以為是寒證而治療,必死無疑。
夷堅志記載,袁州天慶觀觀主王自正患傷寒十多天,四肢忽冷忽熱,頭重氣塞,嘴唇發冷、臉色發青,連續多日不能進食,病情危急。醫生徐生診斷為脈象極虛,屬於陰證,必須服用桂枝湯。醫生開好藥後離去,王自正還沒開始煎藥,就好像有人告訴他應該服用竹葉石膏湯,他三次回頭卻沒看見任何人。於是,他買來兩帖現成的竹葉石膏湯,讓童子煎服。
服下半帖後,先前抬不起的頭,好像卸下千斤重擔般輕鬆了,嘴唇也漸漸暖和,咽喉也暢通無阻。服用完畢後,不久便汗出如洗,睡去。到天亮時,便恢復如常。王自正為人謹慎自律,經常吃素,與人一起齋醮虔誠祈禱,所以受到神明的庇佑。
病人脈象已恢復正常,但傍晚略感煩躁。由於病情剛痊癒,有人勸他進食,但脾胃功能還很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才會略感煩躁。減少食量則症狀會好轉。(玉函經中記載為傷寒。)
脈象已恢復正常,說明陰陽調和,表裡邪氣已除。白天不煩躁,是因為中午衛氣行於陽,而傍晚煩躁,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所致。減少食量,脾胃功能逐漸恢復,症狀自然痊癒。一些註解將傍晚解釋為陽明經旺盛的時間,因此認為減少食量是小的下法。但這種說法不正確,這是痊癒後的症狀,不是六經轉入陽明經的症狀。傍晚是指內經中所說的日落西山,陽氣已衰的意思,所以不能消化食物。減少食量,指的是減少食物攝入量,以休養脾胃,不能像處理宿食一樣輕易使用大黃,以免重傷脾胃。 減少食量的方法,例如每天吃一升米的人,減少到七合;每天吃五合米的人,減少到三合。待胃脾漸強,再逐漸增加食量。調整飲食也是預防疾病復發的一種方法。
玉函經中記載,病後勞復,發熱者,可用麥門冬湯治療,方劑與金匱要略咳嗽篇記載的相同。此條在今本中遺漏,應是仲景的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