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七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0)

1.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鑑〕此方。施之於形氣實者。其腫可隨愈也。若病後土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則又當別論。慎不可服也。

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玉函。成本。胸上。作胃上。玉函。無以丸藥三字。)

〔方〕唾。口液也。寒以飲言。〔錫〕大病瘥後喜唾者。脾氣虛寒也。脾之津為唾。而開竅於口。脾虛不能攝津。故反喜從外竅而出也。久不了了者。氣不清爽也。所以然者。以胃上有寒。故津唾上溢。而不了了也。〔錢〕胃上者。胃之上口。賁門也。不用理中湯。而用理中丸者。

非取其緩也。因病後餘症。不必用大劑力救。但欲其常服耳。〔周〕理中者。理中焦。利在下焦。已為非治。今寒在胃上。何宜理中乎。不知痰積膈上者。總胃虛不能健運也。設復以逐飲破滯之藥與之。痰即出矣。獨不虞今日之痰雖去。而明日之痰復積乎。惟溫補其胃。自使陽氣得以展布。

而積者去。去者不復積已。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成本。吐下。有者字。)

〔汪〕傷寒。本是熱病。熱邪所耗。則精液銷鑠。元氣虧損。故其人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氣虛不能消飲。胸中停蓄。故上逆而欲作吐也。與竹葉石膏湯。以調胃氣散熱逆〔錢〕仲景雖未言脈。若察其脈虛數。而渴者。當以竹葉石膏湯主之。虛寒者。別當消息也。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玉函。成本。作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鑑〕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門冬半夏竹葉。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變方也。〔錢〕竹葉性寒。而止煩熱。石膏入陽明。而清胃熱。半夏蠲飲而止嘔吐。人參補病後之虛。同麥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本草序例云。凡云一把者。二兩為正。

千金方。本方。用生薑四兩。外臺秘要。文仲療天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竹葉湯。本方。用石膏一升。人參二兩粳米一升。方後云。此仲景方。

千金竹葉湯。治產後虛渴。少氣力。

於本方。去石膏粳米。加茯苓大棗小麥。

千金月令。主風毒腳氣。多睡心中悸。石發攻心。口乾方。

於本方。去半夏粳米甘草。加茯苓生薑。

外臺。崔氏。療骨蒸。唇乾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竹葉飲。

於本方。去石膏。加生薑大棗。

王氏易簡方。既濟湯。治發熱下利者。

於本方。去石膏。加熟附子。

和劑局方。竹葉石膏湯。治傷寒時氣。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即本方)

白話文: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此方適用於形氣充足的人,腫脹可以隨之痊癒。但若大病痊癒後,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腎臟虛弱不能利水,則需另作處理,不可服用此方。

大病痊癒後,經常唾液分泌過多,久治不愈,胸部感覺寒冷,應該用溫和的丸藥溫暖胸部,宜用理中丸。

唾液是體液,寒邪會導致多唾液。大病痊癒後經常唾液分泌過多,是脾胃氣虛寒造成的。脾主運化水液,並開竅於口,脾虛不能攝津,所以唾液反而從口腔溢出。久治不愈是因為氣機不暢,原因是胃部有寒邪,所以津液上溢,久治不愈。胃上指的是胃的上口,賁門。不用理中湯而用理中丸,不是因為藥性緩和,而是因為病後餘症,不需要用大劑量急救,只是想讓病人經常服用。

理中是調理中焦,功效在下焦,這並非治療寒邪在胃部的正確方法。寒邪在胃上,為何要用理中呢?不知道痰積在膈上的原因,總歸是胃虛不能正常運化。如果再用祛痰消積的藥物,痰雖然會排出,但明日又會積聚。只有溫補脾胃,使陽氣得以舒展,積聚的痰自會消除,消除後就不會再積聚了。

傷寒痊癒後,身體虛弱,氣短,氣逆欲吐,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傷寒本是熱病,熱邪耗傷精氣,元氣虧損,所以病人必然虛弱氣短。氣逆欲吐是因為氣虛不能消化水液,胸中停滯,所以向上逆而欲吐。用竹葉石膏湯調和胃氣,散熱逆。如果病人脈象虛弱而數,並且口渴,應該用竹葉石膏湯治療;如果病人是虛寒證,則需另作處理。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淨)、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渣,加入粳米,煮至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此方是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門冬、半夏、竹葉,將大寒的藥劑,變為清補之方,是仲景白虎湯的變方。竹葉性寒,能止煩熱;石膏入陽明經,能清胃熱;半夏能消水液而止嘔吐;人參能補益病後虛損,與麥門冬一起,大大增加胃中津液;又擔心寒涼損傷胃氣,所以用甘草調和;又用粳米,以助胃氣。

本草書中規定,凡是一把藥材,都是二兩。

《千金方》中此方用生薑四兩;《外臺秘要》中,文仲治療天行表裡虛煩,不可攻邪的方子,用石膏一升,人參二兩,粳米一升。方後註明,這是仲景的方子。

《千金方》的竹葉湯,治療產後口渴,氣短乏力,去石膏、粳米,加茯苓、大棗、小麥。

《千金月令》中,治療風毒腳氣,嗜睡,心悸,石發攻心,口乾的方子,去半夏、粳米、甘草,加茯苓、生薑。

《外臺秘要》崔氏方,治療骨蒸,口唇乾燥,口渴欲飲,止渴的竹葉飲,去石膏,加生薑、大棗。

《王氏易簡方》既濟湯,治療發熱下利的方子,去石膏,加炮附子。

《和劑局方》竹葉石膏湯,治療傷寒表裡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或已發汗但內無津液,虛弱氣短,胸中煩滿,氣逆欲吐,以及各種虛煩熱證,都應該服用。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沒有惡寒、身痛、頭痛,脈象不緊數,就不能發汗攻下,應該服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