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傷寒論輯義》~ 卷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 (9)

1. 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使不大耗胃液也。設不知者。以病後不可用。所損多矣。

傷寒類方曰。漿水。即淘米泔水。久貯味酸。為佳。本草蒙筌曰。漿水造法。炊粟米。熱投冷水中。浸五六日。生白花。色類漿者。醫方祖劑曰。漿水。乃𬖔米和曲釀成。如酢而淡。字彙曰。漿。米汁也。吳云。清漿水。一名酸漿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

生白花。色類漿。故名。若浸至敗者。害人。其性涼善走。能調中宣氣。通關開胃。解煩渴。化滯物。○案李時珍引嘉謨云。漿水。酢也。誤。

千金方。羊脂煎方後云。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又服食門。博棋子。長二寸。方一寸。

傷寒蘊要。枳實梔子湯。治食復勞復。身熱心下痞悶。如有宿食不下。大便秘實。脈中有力者。可加大黃。內外傷辨惑論。食膏粱之物過多。煩熱悶亂者。亦宜服之。

傷寒瘥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原注】一作緊)者。以下解之。(成本。玉函。熱下有者字。)

〔錢〕傷寒既瘥以後。更發熱者。若病後餘氣作虛熱。固當以柴胡黃芩。清解餘熱。以人參補其病後之虛。而以薑棗和之。若復感外邪。而發熱。亦屬病後新虛。理宜和解。但察其脈證之有類於半表半里之少陽者。以小柴胡湯主之。若脈浮則邪盛於表。必有可汗之表證。仍當以汗解之。

但病後新虛。不宜用麻黃過汗。使傷衛亡陽。若脈沉實者。沉為在裡。實則胃實。仍當用下法解之。但衛氣已虛。不宜用承氣峻下。宜消息其虛實。或小承氣。或調胃。或如博棋子之法。隨其輕重。以為進止。可也。〔方〕脈浮。有所重感也。沉脈。飲食失節也。

案喻云。汗下之法。即互上條。汗用枳實梔豉微汗。下用枳實梔豉加大黃微下也。此恐非是。

千金方。黃龍湯。治傷寒瘥後。更頭痛壯熱煩悶方。仲景名小柴胡湯。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錢〕大病後。若氣虛。則頭面皆浮。脾虛則胸腹脹滿。此因大病之後。下焦之氣化失常。濕熱壅滯。膀胱不瀉。水性下流。故但從腰以下。水氣壅積。膝脛足跗。皆腫重也。以未犯中上二焦。中氣未虛。為有餘之邪。脈必沉數有力。故但用排決之法。而以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栝蔞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成本。葶藶下。無子字。於臼。作入臼。錢本。金鑑。葶藶上有苦字。)

〔錢〕牡蠣咸而走腎。同滲利。則下走水道。澤瀉利水入腎。瀉膀胱之火。為滲濕熱之要藥。栝蔞根。解煩渴。而行津液。導腫氣。蜀漆。能破其澼。為驅痰逐水。必用之藥。苦葶藶。泄氣導腫。去十腫水氣。商陸。苦寒。專於行水。治腫滿。小便不利。海藻。咸能潤下。使邪氣自小便出也。

白話文:

辨析陰陽、疾病痊癒後勞復病的脈象與症狀及治療方法

避免過度耗損胃液。如果不知道這些,在病後使用這些方法,造成的損害就大了。

《傷寒類方》記載,漿水,就是淘米水,久置後味道變酸,效果最佳。《本草蒙筌》記載,漿水的製作方法是:煮熟粟米,加入冷水中浸泡五六天,產生白色泡沫,顏色像漿糊一樣。《醫方祖劑》記載,漿水是用米和酒曲釀造而成,味道像醋但較淡。《字彙》記載,漿是米汁。《吳氏》說,清漿水,也叫酸漿水,是用煮熟的粟米放在冷水中浸泡五六天,味道酸,產生白色泡沫,顏色像漿糊,因此得名。如果浸泡到腐敗變質,就會有害。漿水性涼且善於運行,能調理脾胃、宣通氣血、疏通經絡、開胃消食、解除煩渴、化解積滯。○李時珍引述嘉謨的說法有誤,認為漿水就是醋。

《千金方》羊脂煎方後記載,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又《服食門》記載,博棋子長二寸,寬一寸。

《傷寒蘊要》中枳實梔子湯用於治療食後勞復,症狀為身熱、心下痞悶,好像有宿食停滯不下,大便秘結,脈象有力者,可以加大黃。《內外傷辨惑論》提到,過度食用肥甘厚味,導致煩熱、胸悶、心煩意亂者,也應該服用此方。

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熱,小柴胡湯主治。脈象浮者,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脈象沉實(原注:一作緊)者,用下瀉的方法治療。(此處根據《成本》、《玉函》版本,補充了“熱下有者”字樣)。

〔錢氏注〕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熱,如果病後餘氣導致虛熱,就應該用柴胡、黃芩清解餘熱,用人參補益病後虛損,再用生薑、大棗調和。如果再次感受外邪而發熱,也屬於病後新虛,理應和解,但要觀察脈象和症狀是否類似於少陽半表半裏證,用小柴胡湯主治。若脈象浮,則邪氣盛於表,一定有可以發汗的表證,仍然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但是病後新虛,不宜用麻黃過度發汗,以免傷及衛氣,耗損陽氣。如果脈象沉實,沉則邪氣在裏,實則胃實,仍然應該用下瀉的方法治療。但由於衛氣已經虛弱,不宜用承氣湯峻下,應該根據虛實情況,酌情處理,可以使用小承氣湯,或者調和胃氣,或者像服用博棋子那樣,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藥劑量。〔方劑注〕脈象浮,是再次感受外邪;脈象沉,是飲食失節。

案喻所說汗下之法,與上一條互相矛盾,汗法用枳實梔子豉微汗,下法用枳實梔子豉加大黃微下,這恐怕是不對的。

《千金方》中的黃龍湯,用於治療傷寒痊癒後再次出現頭痛、壯熱、煩悶的病症,仲景的《傷寒論》中稱為小柴胡湯。

大病痊癒後,從腰部以下出現水腫,用牡蠣澤瀉散主治。

〔錢氏注〕大病之後,如果氣虛,則頭面浮腫;脾虛則胸腹脹滿。這是因為大病之後,下焦氣化失常,濕熱壅滯,膀胱不能排洩,水液下注,所以只從腰部以下出現水腫,膝蓋、脛部、足跗都腫脹沉重。因為尚未侵犯上焦和中焦,中氣未虛,屬於餘邪,脈象必定沉數有力,所以只用排洩的方法,用牡蠣澤瀉散主治。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煅)、澤瀉、蜀漆(溫水洗去腥味)、葶藶子(煅)、商陸根(煅)、海藻(洗去鹹味)、栝蔞根(各等分)

以上七味藥,分別搗碎,過篩成為散劑,再在臼中研磨。用白開水送服,每次方寸匕,每日三次,小便通暢後,停止服用。(根據《成本》版本,葶藶子下無“子”字, “於臼”作“入臼”,錢氏版本,《金鑒》版本,葶藶子上加“苦”字)。

〔錢氏注〕牡蠣味鹹,走腎經,具有滲利作用,能下達水道;澤瀉利水,入腎經,瀉膀胱之火,是滲濕清熱的主要藥物;栝蔞根解煩渴,並能運行津液,疏導腫氣;蜀漆能破除痰飲,是驅痰逐水的必用藥物;苦葶藶泄氣導腫,能去除水腫;商陸味苦寒,專於利水,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海藻味鹹,能潤下,使邪氣從小便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