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26)
卷三 (26)
1. 結胸
此申明誤下,變三症三條治法。言結胸痞滿,不獨太陽下早而成,即少陽表症,誤下亦成者。故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症,反用他藥下之,若發熱表症仍在,不成結胸者,當復與柴胡湯,必蒸蒸發熱汗出而解。若下後身不熱而見心下硬痛,則成結胸矣,宜用大陷胸湯。若滿而不痛,則為痞氣,宜用半夏瀉心湯。
大陷胸湯
芫花,甘遂,大戟
熱邪傳裡,內結小腹,用大承氣湯。若失汗誤下,熱邪內陷,作痛胸腹,用大陷胸湯丸。
小陷胸湯
川連,半夏,栝蔞實
此方詳註胸滿,以半夏辛散豁痰,栝蔞盪滌邪穢,川連去積熱,則熱散痰消。
承氣湯,見便結。
結胸上部病,本不用承氣湯。若滿而不痛,腹中痛多,又見大便閉結,故變用承氣湯下行,則上亦寬。
桂枝大黃湯,見腹痛。
誤下,表邪內陷,陽明胃家作痛,脈沉而緊,用大陷胸湯。內陷大腸作痛,脈數而實,用承氣湯。內陷太陰作痛,脈細而數,用桂枝大黃湯。
生薑半夏瀉心湯
生薑,半夏,枳殼,厚朴,人參,川連,甘草
此方通治失汗下早痞滿之方。多加甘草,名甘草瀉心湯,治胃中虛,客氣上逆;多加生薑,名生薑瀉心湯,治脅下水氣,腹中雷鳴。
平胃保和散,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挾食外感,胸中凝結作痛,手不可近,似結胸,實痰飲食積症,故用此方。
柴胡桂枝湯,詳註痞滿。
白話文:
結胸
本文說明因誤用瀉下法而導致三種病症及其治療方法。結胸和痞滿不只是太陽病初期過早使用瀉下法才會形成,即使是少陽病表證,若誤用瀉下法也可能造成。因此《傷寒論》提到,傷寒病五六日,出現嘔吐與發熱,原本是柴胡湯證,卻誤用其他瀉下藥治療。若發熱表證仍在,未形成結胸,應再次使用柴胡湯,病患會因蒸蒸發熱、汗出而痊癒。
若瀉下後,熱退但心窩處硬痛,則形成結胸,宜用大陷胸湯。若腹部脹滿但不痛,則是「痞氣」,宜用半夏瀉心湯。
大陷胸湯
芫花、甘遂、大戟
熱邪傳入體內,積聚於小腹時,用大承氣湯。若因發汗不及或誤用瀉下,熱邪內陷胸腹而疼痛,則用大陷胸湯丸劑。
小陷胸湯
川連、半夏、栝蔞實
本方用於胸悶滿痛,半夏辛散化痰,栝蔞清除邪氣,黃連清熱去積,使熱散痰消。
承氣湯(詳見「便結」條目)
結胸屬上焦病症,一般不用承氣湯。但若腹脹滿而不痛,腹痛嚴重,且伴隨便秘時,可改用承氣湯通下,使上部症狀緩解。
桂枝大黃湯(詳見「腹痛」條目)
誤用瀉下後,表邪內陷:
- 若導致陽明胃區疼痛,脈沈而緊,用大陷胸湯。
- 若內陷大腸而痛,脈數而實,用承氣湯。
- 若內陷太陰脾而痛,脈細而數,用桂枝大黃湯。
生薑半夏瀉心湯
生薑、半夏、枳殼、厚朴、人參、川連、甘草
此方主治因發汗不足或過早瀉下導致的痞滿:
- 若加重甘草,稱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逆。
- 若加重生薑,稱生薑瀉心湯,治肋下水氣與腸鳴。
平胃保和散
(即平胃散與保和丸合用)
外感風寒夾雜食積,胸中凝結劇痛、拒按,類似結胸,實為痰飲食積證,適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