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27)
卷三 (27)
1. 痞滿
痞滿致病,同於結胸,均是表邪下早變症,均是表邪內陷心胸。惟以痛者為結胸,但滿不痛者為痞滿。症有痛不痛之分,治有陷胸瀉心輕重之別。按諸瀉心湯,皆寒藥以攻痞。其一加附子者,以辛熱監製寒藥而攻熱結,非溫裡寒也。另有不因誤下,自己發熱,胸脅滿悶,非結胸痞滿,此太陽少陽兩經表邪合病之支結症。
仲景用柴胡桂枝湯,又有表邪傳入少陽,半表半裡,心下肋脅痞滿,仲景用小柴胡湯,陶氏以枳桔湯合治之。重者以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不因汗下汗出表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噫食臭,此脅下有水飲,故腹中雷鳴而下利,用生薑瀉心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先發汗,則表邪解,今先大下後發汗,恐表未解;況心下痞滿,尚有惡寒,表症仍在,未可攻痞,先用桂枝湯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上章明心下痞見惡寒,乃是表邪。此章明心下痞見惡寒,因汗出,故非表邪。脈浮緊,表症;若誤下,則緊脈之寒邪入里作痞。按之濡,則內無痰飲食積,但是氣痞。其脈關上浮,屬陽邪,故用大黃黃連以泄痞熱。若痞而見惡寒汗出,則是邪熱得寒藥凝結,不得發越而惡寒,故以瀉心湯寒藥中,加附子開導。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誤下心下痞滿,應與瀉心湯。今痞不解,其人反口渴燥煩,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不特痞結心下,復下遺而結膀胱,故用五苓散。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太陽中風表症,汗出,心下痞硬,下利,又陽明裡症。因嘔吐,故不用承氣而雙解表裡。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未汗吐下解後,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則痰氣胃實,當用陷胸瀉心湯。今汗吐下後,故用養正滌痰扶元下墜之藥。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里未和也,宜十棗湯。
外有太陽中風,內有下利嘔逆,若表邪已解,方可攻。若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里有痰飲結聚作痛,故用此方。
白話文:
痞滿
痞滿與結胸的成因類似,都是表邪下陷心胸所致,區別在於結胸疼痛,而痞滿則不痛。因此治療上也有輕重之分,需根據是否有疼痛來選擇藥方。諸如瀉心湯等方劑,多用寒涼藥物來攻治痞滿。若在瀉心湯中加入附子,則是利用辛熱之性來制約寒藥,攻破熱結,而非溫補脾胃寒邪。另有一種情況,並非因誤下藥物所致,而是自身發熱,伴有胸脅滿悶,這並非結胸或痞滿,而是太陽、少陽兩經表邪合併的支結症。
張仲景用柴胡桂枝湯治療表邪傳入少陽的半表半裡證,出現心下肋脅痞滿;也用小柴胡湯治療此症,陶氏則用枳實、桔梗湯合治。症狀嚴重者,可用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
傷寒病人在汗出解表之後,胃氣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呃逆、噯氣帶臭味,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大便稀溏,則可用生薑瀉心湯。
非因汗下或汗出解表之後,出現胃氣不和,心下痞硬,乾嘔、呃逆、噯氣帶臭味,脅下有水飲,導致腹中雷鳴,大便稀溏,則也可用生薑瀉心湯。
傷寒病人在大便瀉下之後,再次發汗,出現心下痞滿,並伴有惡寒,則表示表邪未解,不可急於攻治痞滿,應先解表,表邪解了才能攻治痞滿。解表可用桂枝湯,攻治痞滿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先前發汗,表邪就能得以去除,但如果先大便瀉下後又發汗,則可能表邪未解;況且心下痞滿,還伴有惡寒,表證仍在,不能攻治痞滿,應先用桂枝湯解表,之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脈象浮緊,又曾服用瀉下藥,緊脈之寒邪入裡,則會導致痞滿,按壓腹部則柔軟,但只是氣痞。心下痞滿,按壓柔軟,脈象關上浮者,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心下痞滿且伴有惡寒汗出者,可用附子瀉心湯。
前文說明心下痞滿伴惡寒是表邪所致,而這裡說明心下痞滿伴惡寒是因為汗出所致,故非表邪。脈象浮緊是表證,如果誤服瀉下藥,則緊脈的寒邪入裡化為痞滿。按壓柔軟,表示內無痰飲或飲食積滯,只是氣痞。脈象關上浮屬於陽邪,故用大黃黃連瀉去痞熱。如果痞滿伴有惡寒汗出,則是邪熱遇到寒藥凝結,不能發散而導致惡寒,故在瀉心湯的寒涼藥物中加入附子以疏通氣血。
由於之前服用瀉下藥,導致心下痞滿,應用瀉心湯治療。如果痞滿症狀未解,病人出現口渴、口乾舌燥、煩躁,小便不利,則可用五苓散。誤服瀉下藥導致心下痞滿,應該服用瀉心湯。但如果痞滿症狀未解,病人反而出現口渴、口乾舌燥、煩躁,小便不利,這是太陽經的邪氣,不僅導致心下痞結,而且向下侵犯膀胱,所以要用五苓散。
傷寒病發熱,汗出不能自愈,心下痞硬,嘔吐並腹瀉,則可用大柴胡湯。
傷寒病發熱,汗出不能自愈,這是太陽經中風的表證,汗出,心下痞硬,腹瀉,又是陽明經的裡證。因為有嘔吐,所以不用承氣湯,而要同時治療表裡兩證。
傷寒病人在發汗、嘔吐或腹瀉之後,症狀得以緩解,但心下痞硬,呃逆不止,則可用旋覆代赭石湯。
在發汗、嘔吐或腹瀉之後,出現心下痞硬,呃逆不止,這是痰氣胃實,應當服用陷胸瀉心湯。由於已經發汗、嘔吐或腹瀉,所以用養正、滌痰、扶元、下墜的藥物。
太陽中風,腹瀉嘔逆,表邪已解,即可攻治。如果病人汗出很多,發作時間不定,頭痛,心下痞硬滿,疼痛牽引到脅下,乾嘔氣短,汗出但不惡寒,這是裡證未和,宜用十棗湯。
外有太陽中風,內有腹瀉嘔逆,如果表邪已解,即可攻治。如果病人汗出很多,發作時間不定,頭痛,心下痞硬滿,疼痛牽引到脅下,乾嘔氣短,汗出但不惡寒,這是表邪已解,裡證有痰飲結聚而疼痛,所以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