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5)

1. 結胸

浮而動數,表脈也。頭痛發熱,盜汗惡寒,表症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結胸脈也。膈內拒痛,懊憹,心下因硬,結胸症也,故用大陷湯。設若不結胸,頭有汗遍身無汗,小便不利,則淤熱無從發泄,身發黃矣。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表症失汗,懼下有成結胸痞滿。今重發汗,復下之,亦成結胸。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故用大陷胸湯。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湯。

結胸而至頸項亦強,胸邪十分緊實,用大陷胸湯,恐過而不留;陷胸丸,恐滯而愈結。今煮汁服之,則婉轉逐邪。

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

此條辨結胸臟結之症,惟在飲食如故,時時下利上以別症。寸脈浮,關脈沉,舌上有苔,不可用辛溫。白苔而滑,不可用寒涼,故曰難治。

病人脅下,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小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臟結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此申素有痞氣之人,今痛引入小腹,下連陰筋者,名臟結之死症。又申臟結非陽經症,故無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有苔而滑者,故不可攻。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重申胸前實熱,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宜用大陷胸湯。

小結胸症,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此重申不按不痛,脈浮滑,不沉實,宜用小陷胸湯。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主之。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上段言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已可下。然見往來寒熱,少陽表症,只可大柴胡雙解表裡。下段言但結胸,外無大熱者,乃是水結胸,阻絕陰陽,故但頭汗,余處無汗,必以大陷胸逐水飲,通閉塞。此申明但頭有汗之症,當治胸前凝結。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骨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此章邪結脅下,不成結胸,又見太陽少陽表症,當用柴胡桂枝湯先散表邪。結胸病,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則死。

結胸病,脈浮大,即為表邪,故曰下之則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結胸

若脈象浮而快數,屬於表證脈象;有頭痛、發熱、盜汗、怕冷等症狀,也屬表證。若醫生誤用瀉下法治療,脈象會由快數轉為遲緩,這就是結胸的脈象。若胸膈內部有拒按疼痛、煩悶不適、心窩處硬滿等症狀,則為結胸證,此時可用大陷胸湯治療。假如下藥後未形成結胸,只有頭部出汗而全身無汗,且小便不通暢,則熱邪無法排出,身體便會發黃。

太陽病,若過度發汗後又誤用瀉下法,導致五六日無大便,舌頭乾燥口渴,傍晚時輕微潮熱,並從心窩到下腹部硬滿疼痛且觸碰不得者,應以大陷胸湯治療。

若表證未能及時發汗,或懼怕瀉下而形成結胸或痞滿。現在過度發汗後又誤用瀉下法,同樣會導致結胸。症狀包括無大便、舌乾口渴、傍晚輕微潮熱,以及從心窩至下腹部硬滿疼痛,此時亦應使用大陷胸湯。

結胸患者若頸部僵硬如柔痙狀,使用瀉下法後症狀緩解,適合用大陷胸湯。

當結胸邪氣嚴重至頸項僵硬時,說明胸中邪氣極重,若用大陷胸湯可能藥力過猛,而用陷胸丸又恐藥效遲滯加重結聚。此時煮藥汁服用,能較緩和地逐除邪氣。

結胸與臟結的症狀有何區別?若按壓疼痛,寸脈浮、關脈沈者,稱為結胸。若症狀類似結胸,但飲食正常,時常腹瀉,寸脈浮、關脈細微沈緊者,則為臟結。舌上有白滑苔者,難治。

此處說明結胸與臟結的鑒別關鍵在飲食和腹瀉的區別。寸脈浮、關脈沈、舌苔厚者不可用辛溫藥,白滑苔者不可用寒涼藥,故稱難治。

若病人脅下原有痞塊,且疼痛延伸至臍旁、小腹,甚至陰部,稱為臟結,屬死證。臟結無陽證,不會有往來寒熱,患者反而安靜無躁動,舌苔滑膩者,不可用攻下法。

此處強調原本有痞塊的患者,若疼痛蔓延至小腹及陰部,即為臟結的死證。臟結不屬陽經證,故無往來寒熱,患者安靜,舌苔滑膩,不可用瀉下法。

傷寒病六七日後,結胸實熱,脈沈緊,心窩疼痛,按壓堅硬如石者,應以大陷胸湯治療。

此處再次強調胸中實熱、脈沈緊、心窩硬痛者適用大陷胸湯。

小結胸證病位固定在心窩,按壓才痛,脈浮滑者,宜用小陷胸湯。

此處重申若不按壓不痛,脈浮滑而不沈實者,適用小陷胸湯。

傷寒十餘日,熱邪積聚體內,並有往來寒熱者,可服用大柴胡湯。若僅有結胸症狀,無明顯發熱者,則為水氣停聚胸脅,若僅頭部出汗,應以大陷胸湯治療。

上段說明傷寒十餘日熱結體內,可用瀉下法,但因有少陽表證的往來寒熱,故用大柴胡湯雙解表裡。下段說明若單純結胸無高熱,是因水結胸中阻礙氣機,僅頭部出汗,其他部位無汗,必須以大陷胸湯逐水通閉。此處強調僅頭汗出的症狀應以解胸中凝結為主。

傷寒六七日,出現發熱、輕微怕冷、關節疼痛、輕微嘔吐、心窩支撐感,表證未除者,應服柴胡桂枝湯。

此處說明邪氣積聚脅下未成結胸,卻有太陽少陽表證,應先以柴胡桂枝湯解表散邪。

結胸病若脈浮大,不可瀉下,否則可能致命。結胸脈浮大表示仍有表邪,故不可下。

傷寒五六日,若嘔吐且發熱,本屬柴胡證,卻誤用其他瀉下藥後柴胡證仍在者,可再服柴胡湯。此時雖已誤下,未必有嚴重後果,可能因正氣恢復而出汗解病。若心窩硬滿疼痛者,屬結胸,應以大陷胸湯治療。若僅心窩脹滿不痛者,屬痞證,不可用柴胡湯,應服半夏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