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4)

1. 心下滿

梔子豆豉湯,二味。

仲景治心胸滿悶,以表症尚在者仍用發表。表邪已解,里有熱結者,用諸瀉心湯。心腹硬痛,有下症者,用陷胸湯。若汗下後,心煩痞塞,立梔子豉湯,和解其熱,梔子厚朴湯,寬解其氣,此無窮法門也。

大陷胸湯,見結胸。

按大陷胸湯,治心下硬痛,大實大滿。小陷胸湯,治熱痰凝結中焦。枳殼川連湯、梔子厚朴湯,治熱邪凝結氣分。梔子豆豉湯,治汗下後煩熱痞塞。諸瀉心湯,治寒藥誤下,抑遏痰熱於胸前,此絲絲入扣法門也。

白話文:

[心下滿]

梔子豆豉湯,由兩味藥組成。

張仲景治療心胸滿悶的症狀時,若表症仍在,仍會使用發散表邪的方法。若表邪已解除,但體內有熱結,則使用各種瀉心湯。若心腹硬痛且有下症(需瀉下),則用陷胸湯。若經過發汗或瀉下後,出現心煩、胸悶堵塞的情況,則用梔子豉湯來和解熱邪,或用梔子厚朴湯來舒暢氣機,這些都是無窮的治法。

大陷胸湯,詳見「結胸」一節。

2. 結胸

《傷寒論》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滿,此千古疑句也。觀仲景以大小陷胸湯重方治結胸,以諸瀉心湯輕方治痞滿,則知發於陽、發於陰,乃言病之輕重。舊注以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不知無熱惡寒者,陰症也,反下之,即死矣,焉能成痞滿?仲景豈用黃連瀉心寒藥,治誤下後之陰症乎!又云:太陽病風傷於衛,當用桂枝湯,誤用承氣湯下之,因作結胸。太陽病,寒傷於營,當用麻黃湯,誤用承氣湯下之,因成痞滿。

余細玩之,亦不拘太陽一經以致病。下文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症具,而以他藥下之。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若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瀉心湯。可見少陽經誤下,亦有結胸痞滿之症。又以心下硬痛者,為結胸,以心下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滿,可見結胸痞滿但以痛不痛分別病之輕重命名。

總之,三陽表邪未解而重,下早而變心下硬痛,名曰結胸;三陽表邪未解而輕,下早變心下但滿不痛,名曰痞滿。仲景未曾盡拘太陽一經,亦未必以風寒傷衛傷營分別。觀其用方主治,則以大陷胸湯丸,治心下直至小腹硬痛大結胸症;用小陷胸湯丸,但治心下痛小結胸症;以諸瀉心湯,但治心下滿不痛之痞氣。

細玩寒傷營發於陰,無汗之表邪症,重於風傷衛有汗之表邪,何故誤下反不成結胸反成不痛之痞滿,反用瀉心湯輕方,按此明明以症之輕重,命名立方。其以陷胸瀉心立名者,以其病在心胸部位耳。若熱邪內陷陽明大腸下部,則不得謂之結胸而為陽明腹痛下症,不用陷胸而用承氣湯下之矣。

又如表症未解,而誤下之,表邪內陷,系在太陰脾家陰經,而見下症者不用承氣,而用桂枝大黃湯。以大黃下穢腐,以桂枝散內陷之表邪,且製大黃不傷太陰臟氣,不比結胸在上之陽經症,可用陷胸湯者;不比熱結在下之陽明症,可用承氣湯者。外另有水結胸症,用生薑半夏湯者;有痰火結胸而用川連半夏湯者。

今余又推廣邪氣食氣,互相膠結,用平胃保和散者,凡此皆後世類結胸症也。

太陽篇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滿。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條申明表熱未解,失汗誤下,成結胸痞滿之由。言病發於陽,表熱之重者,下早表熱內陷而成結胸;發於陰,表熱之輕者,若下早成痞滿。舊注風傷衛為陽,寒傷營為陰。不知寒傷營無汗身痛,發熱之表邪,重於風傷衛有汗之表邪。豈誤下反變痞滿之輕病?必是以表熱之輕重而分陰陽也。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燥煩,心下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白話文:

《傷寒論》中提到:疾病在陽分發作,卻誤用瀉下法,導致熱邪內陷而形成結胸;疾病在陰分發作,卻誤用瀉下法,則會導致痞滿的症狀,這句古語一直以來引發許多討論。觀察張仲景用大陷胸湯和小陷胸湯這類重劑治療結胸,而用各種瀉心湯這類輕劑治療痞滿,可以知道「發於陽」和「發於陰」其實是在說明病情的輕重。

以往的注釋認為發熱惡寒的症狀屬於陽證,無熱惡寒的症狀屬於陰證。但無熱惡寒的是陰證,若誤用瀉下法,幾乎致命,怎麼可能只造成痞滿?張仲景怎麼會用黃連瀉心湯這種寒涼藥物來治療誤下後的陰證?又有人說:太陽病風邪傷於衛氣,應該用桂枝湯,卻誤用承氣湯瀉下,導致結胸;太陽病寒邪傷於營氣,應該用麻黃湯,卻誤用承氣湯瀉下,導致痞滿。

我仔細思考後,發現並不限於太陽經才會引發這些病症。《傷寒論》下文提到:傷寒五六日,嘔吐並發熱,屬於柴胡湯證,卻誤用其他瀉下藥。如果心下部脹滿且硬痛,就是結胸,應該用大陷胸湯治療;若只是脹滿但不痛,就是痞滿,此時不宜再用柴胡湯,應改用瀉心湯。可見少陽經誤下也會出現結胸或痞滿的症狀。此外,心下部硬痛的是結胸,脹滿但不痛的是痞滿,可見結胸和痞滿是以痛與不痛來區分病情的輕重。

總之,三陽經表邪未解且病情較重時,過早瀉下會導致心下部硬痛,稱為結胸;若表邪較輕,過早瀉下則會導致心下部脹滿不痛,稱為痞滿。張仲景並未拘泥於太陽經一類,也不一定以風寒傷衛或傷營來區分。觀察他用方的原則:大陷胸湯和大陷胸丸治療從心下部直到小腹的硬痛大結胸症;小陷胸湯和小陷胸丸則僅治療心下部疼痛的小結胸症;各種瀉心湯則治療心下部脹滿不痛的痞氣。

深入思考寒傷營(發於陰)屬於無汗的表邪症,比風傷衛(有汗的表邪)更重,為何誤下後反而未形成結胸,而是不痛的痞滿,甚至使用較輕的瀉心湯?這顯然是以症狀的輕重來命名和處方。「陷胸」和「瀉心」的命名,是因病症位於心胸部位。如果熱邪內陷陽明大腸下部,就不稱為結胸,而是陽明腹痛症狀,此時不用陷胸湯,而改用承氣湯瀉下。

又如表症未解時誤下,表邪內陷於太陰脾經(陰經),出現瀉下症狀時,不用承氣湯,而用桂枝大黃湯。大黃用於瀉下穢濁,桂枝則用於驅散內陷的表邪,同時防止大黃損傷太陰脾臟氣機。這與結胸在上部陽經(可用陷胸湯)或熱結下部陽明(可用承氣湯)的情況不同。此外,還有水結胸症用生薑半夏湯治療,痰火結胸則用川連半夏湯。

如今我更進一步推廣,認為邪氣與食氣互相膠結時,可用平胃保和散治療,這些都是後世類似結胸的病症。

《傷寒論·太陽篇》說:疾病發於陽分而誤下,熱邪內陷形成結胸;發於陰分而誤下,則形成痞滿。結胸的形成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法。

這條原文說明瞭表熱未解時,誤用瀉下法會導致結胸或痞滿。疾病發於陽分(表熱較重)時,過早瀉下會使表熱內陷而形成結胸;發於陰分(表熱較輕)時,過早瀉下則會形成痞滿。過去注釋認為風傷衛屬陽,寒傷營屬陰,但寒傷營的無汗身痛、發熱的表邪實際上比風傷衛的有汗表邪更重。怎麼會在誤下後反而變成較輕的痞滿?顯然是根據表熱的輕重來區分陰陽。

太陽病脈象浮而動數,浮代表風邪,數代表熱象,動代表疼痛,數也暗示虛弱。患者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卻又惡寒,表示表症未解。若醫生錯誤使用瀉下法,動數脈會轉為遲脈,胸膈內疼痛拒按,胃中空虛,外邪擾動胸膈,導致短氣煩躁,心下部鬱悶不適,陽氣內陷使心下部變硬,形成結胸,應用大陷胸湯治療。若未形成結胸,僅頭部出汗,其他部位無汗,小便不利,則可能出現發黃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