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盜汗

盜汗者,睡中乃出,醒則止矣。雜症門,責之血虛有火,故用當歸六黃湯等補血涼血。外感盜汗,是邪熱在半表半裡之間,故用小柴胡湯。然不獨少陽一經,有盜汗,三陽三陰,皆有盜汗也。三陽盜汗,皆邪熱未盡;三陰盜汗,皆熱伏血分。故盜汗之症,有熱無寒者也。治太陽盜汗,羌活沖和湯。

陽明盜汗,乾葛石膏湯。少陽盜汗,小柴胡湯。三陰盜汗,當歸六黃湯。在厥陰,倍生地、白芍藥;在少陰者,倍生地、黃柏、黃連;在太陰者,倍當歸、黃芩。仲景論中,但有三陽盜汗,無三陰盜汗,以盜汗皆表症耳。今見熱邪傳入三陰,亦有盜汗者。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詳註結胸宜參看。

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前條申明太陽脈浮動數,盜汗症,表邪未解,誤下而變結胸發黃。此條申明陽明脈浮而緊,潮熱發作有時症,表邪未散,亦不可下。即脈之但浮不緊,亦必見盜汗之表症。詳註潮熱。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合目則汗。

脈浮,太陽也。脈大,陽明也。上關上,少陽也。欲眠睡,合目則盜汗,此熱在膽也,用小柴胡湯、瀉心湯。今余推廣清膽湯,重加柴胡、黃芩,互注合病,互參看。

羌活沖和湯,見發熱。

仲景治盜汗,惟以小柴胡湯主治。盜汗尚見太陽表症者,家秘用此湯治之。

乾葛石膏湯,見寒熱。

盜汗而見太陽表症,用羌活沖和湯;盜汗而見陽明表症,化立此方。太陽不用敗毒散,用沖和湯;陽明不用幹葛湯,用此方,以盜汗表裡症,宜和解耳。

小柴胡湯,見寒熱頭眩。

當歸六黃湯

當歸,地黃,黃耆,黃連,黃芩,黃柏

此治血中伏火,內傷盜汗。家秘去黃耆。加柴胡、白芍藥,治外感盜汗。再加牡丹皮,其方更專。

大陷胸湯,見結胸。

盜汗本非此方治者,因下後,心下直至小腹硬痛,故以此方治結胸為急。

清膽湯

柴胡,黃芩,竹茹,厚朴,廣皮,甘草

合目則汗,膽經火旺,故用此方。若左寸脈大,是膽涎沃心,家秘加陳膽星、川黃連;兼小便不利,合導赤各半湯;左關數大,合龍膽瀉肝湯,加歸、芍、山梔、牡丹皮。

白話文:

盜汗是指在睡覺時出汗,醒來後停止。在雜症方面,認為是由血虛有火引起,因此使用當歸六黃湯等補血涼血的方劑。外感引起的盜汗,是因邪熱在半表半里之間,故用小柴胡湯。

但盜汗不僅見於少陽經,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和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都可能出現盜汗。三陽經的盜汗多因邪熱未完全清除;三陰經的盜汗則是熱邪潛伏在血分所致。因此盜汗的症狀多屬熱症,而少見寒症。

各經盜汗的治療方劑:

  • 太陽經盜汗:羌活衝和湯。
  • 陽明經盜汗:乾葛石膏湯。
  • 少陽經盜汗:小柴胡湯。
  • 三陰經盜汗:當歸六黃湯,並依不同經絡調整用藥:
  • 厥陰經:加重生地、白芍藥。
  • 少陰經:加重生地、黃柏、黃連。
  • 太陰經:加重當歸、黃芩。

張仲景的論述中只提到三陽經盜汗,未提及三陰經盜汗,因當時認為盜汗多屬表症。但現代經驗發現,熱邪傳入三陰經也會出現盜汗。


太陽病症:

  • 脈象:浮而動數(浮為風,數為熱,動為痛)。
  • 症狀: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卻惡寒,表示表邪未解。若誤用下法,會導致邪熱內陷,形成結胸或發黃。
  • 結胸症狀:心下硬痛,宜用大陷胸湯治療。
  • 若僅頭部出汗、小便不利,則可能發黃。

陽明病症:

  • 脈象:浮而緊,伴隨潮熱定時發作。若脈僅浮而不緊,則會出現盜汗表症。
  • 治療需注意表邪未散時不可妄用下法。

三陽合病:

  • 脈象:浮大而上關上。
  • 症狀:嗜睡、閉眼即出汗,因熱在膽經,可選用小柴胡湯、瀉心湯或清膽湯(加重柴胡、黃芩)。
  • 若膽熱影響心臟(左寸脈大),可加陳膽星、黃連。
  • 若小便不利,配合導赤各半湯。
  • 若肝膽火旺(左關脈數大),可用龍膽瀉肝湯加當歸、白芍、梔子、牡丹皮。

方劑摘要:

  • 羌活衝和湯:用於太陽表症盜汗。
  • 乾葛石膏湯:用於陽明表症盜汗,強調和解表裡。
  • 小柴胡湯:少陽經盜汗或膽熱盜汗的主方。
  • 當歸六黃湯:清血中伏火,外感盜汗可調整加減。
  • 清膽湯:專治膽經火旺引發的閉眼出汗,依症狀靈活配伍。

2. 懊憹

《傷寒論》言懊憹,惟太陽陽明發汗吐下後有此症,則知是三陽經陽邪內陷,鬱結心胸,而為半表半裡之症,非三陰症。故仲景雖立大陷胸湯、人參白虎湯、豬苓湯等,然於懊憹條歸重於梔子豆豉湯。今余分各經見症施治,如太陽表邪,用羌活湯合梔子豆豉湯。陽明表症,用葛根湯合梔子豆豉湯。

少陽見症,以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不見表症,而有熱邪內結,則以清裡藥合梔子豆豉湯。若食滯中焦,梔子豆豉湯加陳枳實,兼有痰凝,小陷胸湯合梔子豆豉湯。此余推廣之法也。

太陽病,脈浮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內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因結胸症兼懊憹,故治結胸。詳註結胸、頭汗、發黃門。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病欲解也,梔子豆豉湯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豆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豆豉湯治之。

首條言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尚在,心中結痛,病未解也,故用梔子豆豉湯。第二條言若發汗,又下之,胸中煩熱窒塞者,允宜梔子豆豉湯。第三條言發汗又吐又下後,其人虛煩,直至不得眠。若更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較之前兩條雖甚,然不脫梔子豆豉湯者,以懊憹惟此為正法耳。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人參白虎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先分發汗、燒針、下之三條,誤治後,立三方治法。心中懊憹,舌上白苔,故用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者,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豆豉湯主之。

此申明表邪誤下,身熱仍在,陽邪未內陷,不作結胸,但成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必宜以梔子豆豉湯治之。互注頭汗條參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

陽明下後,懊憹煩躁,有可攻不可攻。若果有燥屎,可攻之。若腹微滿而不大滿,肛門初頭之屎雖硬,後必溏薄,不可攻之。

梔子豆豉湯

梔子,豆豉

白話文:

【懊憹】

《傷寒論》提到「懊憹」,此症僅見於太陽、陽明經因發汗、催吐或瀉下後,可知是三陽經的陽熱邪氣內陷,鬱結於心胸之間,屬於半表半裡之症,而非三陰經病症。因此,張仲景雖設立大陷胸湯、人參白虎湯、豬苓湯等方劑,但在治療「懊憹」時,仍以梔子豆豉湯為主。

以下依各經症狀進行治療:

  • 太陽經表症:使用羌活湯合梔子豆豉湯。
  • 陽明經表症:使用葛根湯合梔子豆豉湯。
  • 少陽經症狀:使用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
  • 無表症但熱邪內結:以清裡藥物合梔子豆豉湯。
  • 若因飲食停滯中焦:梔子豆豉湯加陳皮、枳實;兼有痰凝者,合用小陷胸湯。

此外,《傷寒論》中提到:

  1. 太陽病,脈象浮動而數,浮主風邪,數主熱象,動主疼痛,數亦主虛弱。若患者頭痛發熱、微盜汗卻惡寒,表示表症未解。此時誤用瀉下法,脈象由動數變遲,出現胸膈疼痛、胃中空虛、短氣煩躁、心中懊憹,甚至結胸,應以大陷胸湯治療。
  2. 傷寒五六日後誤用瀉下法,身熱不退、心胸結痛,或發汗、瀉下後胸悶煩熱、虛煩失眠,嚴重者反覆輾轉、心中懊憹,均以梔子豆豉湯為主方。
  3. 陽明病,誤用發汗法可能導致心神昏亂譫語;誤用燒針則驚悸失眠;誤用瀉下法則胃空邪擾、心中懊憹,若舌苔白膩用梔子豆豉湯;若口渴舌燥用人參白虎湯;若渴而小便不利用豬苓湯。
  4. 陽明病誤下,若外熱未解、手足溫暖、未成結胸,僅心中懊憹、飢不欲食、頭汗出,仍用梔子豆豉湯。
  5. 陽明病下後懊憹煩躁,若確有燥屎可攻下;若腹部輕微脹滿、大便初硬後溏,則不可攻下。

梔子豆豉湯組成:梔子、豆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