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頭汗

外感發熱,必得遍身汗出,方得邪氣外解。然所以致其汗出者。皆賴胃陽敷布,而能升降陰陽發越毛竅者也。故凡中焦無病,則上下通達,遍身汗出而解。若中焦痞塞,則熱結、水結,寒結、痰結、氣滯、夾食、蓄血,皆能壅滯經絡,但頭有汗,遍身無汗,邪氣不能外解。是以頭汗非輕症也,然亦有各條分別。

外邪傳入少陽,結於胸脅,上薰於頭,則心煩懊憹而頭汗,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陽明煩渴多飲,溫熱不得發越,上衝頭角,而發黃頭汗者,神術乾葛湯。若見背強身痛,不能轉側,惡寒而頭汗者,當治太陽,用羌活勝濕湯。水飲蓄結中焦,怔忡上攻,但結胸無發熱,但頭微汗無表症者,半夏茯苓湯,甚者陷胸湯。

若瘀血在上,紅花桃仁湯。若瘀血在下,小便利,大便黑,小腹硬而頭汗者,桃仁承氣湯。若熱入血室,迫血妄行,下血譫語而頭汗者,歸芍柴胡湯。甚則刺期門,以瀉血室之熱。中焦痞結,子和每用吐法。痰飲食積,凝結中焦,但頭有汗,遍身無汗,家秘用乾葛、柴胡、防風三味煎湯,調保和散,頻服神效。若有燥火,沖葡萄汁、竹瀝。

若裡熱火閉無汗,用山梔、豆豉、蔥頭、滑石。夫柴胡、乾葛、羌活、防風,但能發在表無汗,不能發在裡火閉無汗。梔子、豆豉、滑石、蔥白,但能發在裡火閉無汗,不能發在表無汗。麻黃、桂枝,但能發寒邪外束,內無積熱無汗,不能發風熱外閉,內有積熱之無汗。涼膈瀉心湯,但能發熱結腸胃無汗,不能發在表風寒閉郁之無汗。

是以外有表邪,內有積熱,妙在雙解表裡。胸前凝塞,胃陽不能敷布而無汗者,妙在開發胸前,升揚胃氣。是以治頭汗之症,必要互參無汗條。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大柴胡湯。若但結胸無大熱者,此水結胸脅也。但頭微汗,大陷胸湯。詳註結胸條。

傷寒五六日,頭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與夫傷寒五六日,已汗復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未解也,宜柴胡桂桂乾薑湯。

此申明頭汗症之未解者。頭汗微惡寒,手足冷,表症也。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里症也。表裡兩見之症,若脈數大,可以雙解。今脈細則未能解,又傷寒五六日,已汗復下,反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遍身無汗,又寒熱心煩,少陽太陽表症未解也,故宜此湯。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弱,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而喘,口燥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白話文:

【頭汗】

外感發熱時,必須全身出汗,才能將邪氣排出體外。而汗液的產生,主要依賴胃陽的運作,使其能調節陰陽、舒張毛孔。因此,若中焦(脾胃)功能正常,上下氣機通暢,便能全身出汗而病癒;但若中焦阻塞,如熱結、水結、寒結、痰結、氣滯、食積、瘀血等問題,都可能阻礙經絡,導致僅頭部出汗、全身無汗,邪氣無法排出。由此可見,頭汗並非輕微症狀,且有不同成因需分別辨治。

  1. 外邪傳入少陽:邪氣鬱結於胸脅,上攻頭部,表現為心煩躁悶、頭汗,可用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
  2. 陽明熱盛:口渴多飲,濕熱無法發散,上衝頭部導致發黃頭汗,適用神術乾葛湯。
  3. 太陽表證:若兼背強、身痛、惡寒而頭汗,應治太陽經,用羌活勝濕湯。
  4. 中焦水飲停聚:胸悶心悸、無發熱僅頭微汗,可用半夏茯苓湯;嚴重者用陷胸湯。
  5. 瘀血阻滯
  • 瘀在上焦:紅花桃仁湯。
  • 瘀在下焦(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小腹硬滿):桃仁承氣湯。
  1. 熱入血室:迫血妄行,出現下血、譫語、頭汗,用歸芍柴胡湯;嚴重者可針刺期門穴瀉熱。

其他治療方法

  • 中焦氣滯痰食積聚者,可用催吐法(如張子和治法)。
  • 痰食積滯僅頭汗者,家傳秘方以乾葛、柴胡、防風煎湯,調服保和散。
  • 兼燥熱者,可沖服葡萄汁或竹瀝。
  • 裡熱鬱閉無汗者,用梔子、豆豉、蔥頭、滑石。

治療關鍵

  • 表證無汗:柴胡、乾葛、羌活、防風等藥。
  • 裡熱無汗:梔子、豆豉、滑石、蔥白等藥。
  • 表裡俱病:需雙解表裡(如大柴胡湯)。
  • 胸中氣滯阻礙汗出者,重在疏通胸陽、升發胃氣。

傷寒相關頭汗辨治

  • 熱結在裡兼寒熱往來:大柴胡湯。
  • 水結胸脅僅頭微汗:大陷胸湯。
  • 少陽太陽未解(頭汗、惡寒、胸脅滿、小便不利):柴胡桂枝乾薑湯。
  • 誤用火劫發汗,導致陰陽兩傷(頭汗、發黃、腹滿、譫語等):若小便通利尚可治,否則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