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自汗

陽明病,其人多汗,汗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較上章多譫語大便硬二症,故用小承氣湯,但清胃熱,譫語一止,莫再服。不服恐熱氣不清,多服恐無燥糞。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糞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若下之太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上章多汗亡津,腸中乾結,內熱譫語,未必燥屎,故用小承氣湯。此章汗出譫語,且有燥屎在腸胃之中,乃是陽明風熱,消津結硬,蒸其胃汁,外騰陰血陽津有立盡之勢,則須下之。以表虛無邪,裡實有熱,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然立大下之法,又恐後人下早,故先戒曰:過經表散,乃可下之。

若下之太早,則表邪內攻,語言必亂而死矣。前四句,立大下法門;中三句,關防下早變症;末三句,繳前應下方法。失下恐津液立盡,早下恐變症不測。仲景豈以未過經而下早,變出內亂神明危惡之症,反輕言下之則愈,復立大承氣大下危法於後。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言陽明病,則無太陽少陽表症。言汗多,則陽明表邪盡解。仍發熱,乃是裡熱,蒸汗盡出,故用急下。前條言濈濈蒸蒸汗出,初入陽明裡症,用調胃承氣,清胃熱;中條言汗多,津液竭,大便硬,可用小承氣微下;後條言譫語,有燥屎,當用大承氣大下;此條總結上文,發熱汗多,表解譫語,大便硬,有燥屎,已過經下症,當用急下、大下之法。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寒,當用麻黃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當用桂枝湯。今用桂枝葛根湯,必汗出惡風,又兼見陽明症。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三陽合病,脈浮,大表脈也。上關上,少陽也。肝膽主目,合目則汗,盜汗也。雖不立方、然宜用小柴胡症。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屎。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前條三陽合病,發明脈浮大,上關上,目合則汗,以示少陽和解主治。此條三陽合病,發明腹滿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屎之裡症,以示陽明清裡主治。非表症,故發汗則譫語。非下症,故下之則額生汗。因手足冷,復戒之曰:自汗出者,可用白虎湯。

桂枝湯,見惡寒。

羌活防風湯,見項強。

涼膈散,見發狂。

三黃石膏湯

黃連,黃芩,黃柏,石膏

上焦肺胃有熱,蒸汗外出,用前方涼膈散。若二焦皆熱,則用此方,兼治三焦。

導赤各半湯,見腹滿痛。

敗毒散,見發狂。

白話文:

自汗

陽明病患者,若出汗過多,體液外洩,導致胃中乾燥,大便必然乾硬,乾硬則會出現譫語(胡言亂語)的症狀,此時應使用小承氣湯治療。若服用一次後譫語停止,則不必再服。

與上一章相比,此章多了譫語和大便乾硬兩個症狀,因此選用小承氣湯,僅需清除胃熱,譫語一旦停止,就不要再服。不服用可能導致熱氣未徹底清除,但多服又可能因無燥結的糞便而傷身。

出汗並伴隨譫語,說明胃中有燥結的糞便,這是風邪所致,需要瀉下治療。但需等病邪完全傳入陽明經後才能瀉下,若過早瀉下,可能導致言語錯亂。這是表虛里實的緣故,瀉下後即可痊癒,宜用大承氣湯。

上一章因多汗耗損津液,腸道乾結,內熱引起譫語,未必有燥屎,故用小承氣湯。此章汗出譫語,且有燥屎在腸胃,屬於陽明風熱證,津液被消耗而結成硬便,蒸騰胃液,導致陰血陽津幾近枯竭,此時必須瀉下。由於表虛無邪,里實有熱,瀉下即可痊癒,宜用大承氣湯。但提出峻下之法時,又擔憂後人過早瀉下,因而先告誡:需等病邪完全傳入陽明,再用瀉下。

若過早瀉下,可能導致表邪內攻,言語錯亂而致死。前四句確立瀉下大法;中間三句防止過早瀉下引發變證;後三句總結瀉下適用時機。不瀉下恐津液耗盡,提早瀉下又恐變證難測。仲景豈會因未過陽明經而貿然瀉下,引發神明錯亂的危證,反而輕描淡寫說瀉下即愈,隨後又立峻下峻法?

陽明病患者,若發熱且汗多,應立即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說明無太陽、少陽表證;“汗多”表明陽明表邪已解,發熱是里熱蒸騰導致汗出過多,故需急下。前文提到微微出汗,屬陽明初入裡證,可用調胃承氣湯清胃熱;中段提到汗多津枯、大便硬,可用小承氣湯輕下;後段提到譫語、燥屎,當用大承氣湯峻下;此條總結前文,發熱汗多、表邪已解、譫語、大便硬、有燥屎,屬必須急下、峻下的適應證。

太陽病,項背僵硬拘急,反汗出惡風者,用桂枝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僵硬,若無汗惡寒,應用麻黃湯;若汗出惡風,則用桂枝湯。此處用桂枝葛根湯,必兼見陽明症狀。

三陽合病(太陽、陽明、少陽同病),脈浮且大(關脈尤甚),患者嗜睡,閉眼則出汗。

此為三陽合病,脈浮大屬表證,關脈明顯屬少陽證。肝膽主目,閉眼時出汗,屬於盜汗。雖未列方,但宜用小柴胡湯治療。

三陽合病,腹脹身重、難以翻身、口舌麻木、面色污垢、譫語失禁。若誤發汗則會加重譫語,誤瀉下則額頭出汗、手足厥冷,若有自汗出,宜用白虎湯治療。

前條三陽合病闡述脈象與盜汗,提示少陽證宜和解;此條闡述腹滿、身重、口舌麻木等里證,說明陽明證宜清里。因無表證,發汗會加重譫語;非瀉下證,誤瀉下會陽氣外洩。若手足厥冷伴隨自汗,方可使用白虎湯。

其他參考方劑:

  • 桂枝湯(見惡寒章節)
  • 羌活防風湯(見項強章節)
  • 涼膈散(見發狂章節)
  • 三黃石膏湯(黃連、黃芩、黃柏、石膏):用於上焦肺胃有熱,迫汗外出;若三焦皆熱,則以此方兼治。
  • 導赤各半湯(見腹滿痛章節)
  • 敗毒散(見發狂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