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5)
卷三 (5)
1. 自汗
大凡汗出而喘,似太陽中風桂枝湯症,深恐誤用桂枝,故曰若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即自汗喘熱之表症,若身無大熱,但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蓋麻黃與石膏同用,化辛溫而為辛涼。麻黃同石膏,不惟散表,兼能清肺定喘。石膏得麻黃杏仁,不惟清肺,兼能散表。又云發汗後,飲水多,必水寒射肺而喘。若水灌之,則外閉毛竅,亦必喘。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前條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不可更用桂枝。此條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亦不可更行桂枝,亦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兩條汗下不同,然汗出而喘無大熱則同。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此邪走腸胃,宜用下法。然發熱嘔吐,尚非承氣症,故用大柴胡湯。
陽明病,脈遲,出汗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自汗發熱惡風寒中風者,但以脈遲不浮緩,別陽明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無汗寒傷營症,但脈不緊,別陽明也。非教人必服麻、桂,當比例用方可也。
問曰:陽明病外症云何,答云: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此申明陽明病裡熱外症形象,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此申明上章。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象症形,分詳里症之大下未可下,微和胃氣之次第輕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此言汗多而渴,宜生津退熱,不可用豬苓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此一日一發似瘧之症。言病人煩熱汗出而解,至明日日晡,又見先寒後熱,此陽明經似瘧,脈實多汗,便結腹脹,宜承氣湯下之。如尚有頭痛惡寒發熱表症,而見浮緩虛脈,尚宜桂枝湯汗之。
傷寒發熱無汗,嘔而不能食,而反汗出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濈微汗出也。
發熱無汗太陽症,今有汗出而至濈然者,轉屬陽明矣。故轉屬陽明,必濈濈常有微汗出而不幹。然雖屬陽明,未見熱結在裡,故不用下法。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汗出熱不解,蒸蒸常有汗者,屬胃家裡熱,故與調胃承氣湯。上條但濈濈微汗不幹,此條蒸蒸時汗外達,邪已入里,故立調胃承氣湯,以示微下之意。
白話文:
【自汗】
一般情況下,若出汗且氣喘,類似太陽中風的桂枝湯證,此時必須謹慎,不可誤用桂枝湯。因此說,如果已經發過汗,就不該再使用桂枝湯。對於自汗、氣喘、發熱的症狀,若身體沒有明顯高熱,則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這是因為麻黃與石膏配合,能將辛溫轉化為辛涼。麻黃與石膏不僅能解散表邪,同時能清肺定喘;石膏加上麻黃、杏仁,不僅能清肺熱,還能散表邪。
另外,若發汗後飲水過多,可能因水寒之氣侵犯肺部而引發氣喘;若用水潑灑身體,導致皮膚毛孔閉塞,同樣可能引發氣喘。
若使用瀉下法後,不可再用桂枝湯。若出現出汗氣喘、無明顯高熱的症狀,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前條提到發汗後汗出氣喘,此條則是瀉下後汗出氣喘,兩種情況皆不可再用桂枝湯,但都適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兩者差異在於治療手段(發汗或瀉下),但症狀相似,均為汗出氣喘且無大熱。
若傷寒患者發熱、汗出後症狀未緩解,並有心下脹硬、嘔吐、腹瀉,應使用「大柴胡湯」。此為邪氣影響腸胃,適合用瀉下法,但因仍有發熱嘔吐,非承氣湯適用範圍,故用大柴胡湯。
「陽明病」脈搏遲緩、出汗多、輕微怕冷,表示表邪未解,可發汗,宜用「桂枝湯」。此說明陽明病也有類似中風的自汗、發熱、惡風寒症狀,但脈象遲緩而非浮緩,需區別是否屬陽明病。
若陽明病脈浮、無汗氣喘,發汗後可痊癒,宜用「麻黃湯」。此為陽明病中無汗的寒傷營症,但脈象不緊,需注意區分。此並非建議直接使用麻黃湯或桂枝湯,應根據情況調整用方。
問:陽明病的症狀為何?答:身體發熱、自汗、不惡寒反而怕熱。這說明瞭陽明病的裡熱症狀表現。
若陽明病脈遲、出汗但不惡寒,患者可能感身體沈重、呼吸短促、腹脹氣喘;若有潮熱,表示表邪將退,可攻裡。若手足持續出汗,代表大便已硬結,可用「大承氣湯」;若僅腹脹嚴重不通,可用「小承氣湯」緩和胃氣,避免過度瀉下。
若陽明病汗多而口渴,不可用「豬苓湯」,因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豬苓湯利水可能加重症狀。應以生津退熱為主。
若有患者煩熱,汗出後緩解,但隨後又出現類似瘧疾的發作(傍晚發熱),屬於陽明病。若脈象實,宜用下法(如「大承氣湯」);若脈象浮虛,宜發汗(如「桂枝湯」)。
若傷寒發熱無汗,嘔吐無法進食,後轉為持續微汗,表示已轉為陽明病。陽明病的特徵是持續微汗不乾。此時雖屬陽明,但尚未形成裡熱結實,不需急用瀉下法。
若太陽病發汗三日未解,並有蒸蒸發熱(汗出熱不退),屬胃家實熱,可用「調胃承氣湯」。此條與前條不同在於,前條僅持續微汗,此條為持續出汗且熱象明顯,邪氣已入裡,故可用輕瀉法調整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