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5)
卷三 (5)
1. 自汗
大凡汗出而喘,似太陽中風桂枝湯症,深恐誤用桂枝,故曰若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即自汗喘熱之表症,若身無大熱,但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蓋麻黃與石膏同用,化辛溫而為辛涼。麻黃同石膏,不惟散表,兼能清肺定喘。石膏得麻黃杏仁,不惟清肺,兼能散表。又云發汗後,飲水多,必水寒射肺而喘。若水灌之,則外閉毛竅,亦必喘。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前條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不可更用桂枝。此條下後汗出而喘,無大熱,亦不可更行桂枝,亦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兩條汗下不同,然汗出而喘無大熱則同。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此邪走腸胃,宜用下法。然發熱嘔吐,尚非承氣症,故用大柴胡湯。
陽明病,脈遲,出汗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自汗發熱惡風寒中風者,但以脈遲不浮緩,別陽明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申明陽明病,亦有無汗寒傷營症,但脈不緊,別陽明也。非教人必服麻、桂,當比例用方可也。
問曰:陽明病外症云何,答云: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此申明陽明病裡熱外症形象,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此申明上章。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脈象症形,分詳里症之大下未可下,微和胃氣之次第輕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此言汗多而渴,宜生津退熱,不可用豬苓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此一日一發似瘧之症。言病人煩熱汗出而解,至明日日晡,又見先寒後熱,此陽明經似瘧,脈實多汗,便結腹脹,宜承氣湯下之。如尚有頭痛惡寒發熱表症,而見浮緩虛脈,尚宜桂枝湯汗之。
傷寒發熱無汗,嘔而不能食,而反汗出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濈微汗出也。
發熱無汗太陽症,今有汗出而至濈然者,轉屬陽明矣。故轉屬陽明,必濈濈常有微汗出而不幹。然雖屬陽明,未見熱結在裡,故不用下法。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汗出熱不解,蒸蒸常有汗者,屬胃家裡熱,故與調胃承氣湯。上條但濈濈微汗不幹,此條蒸蒸時汗外達,邪已入里,故立調胃承氣湯,以示微下之意。
白話文:
一般來說,如果出汗時伴隨喘氣,情況類似太陽中風的桂枝湯證,要特別小心誤用桂枝,所以說,如果已經發過汗,就不能再用桂枝。這種自汗喘熱的表症,如果身體沒有明顯發高燒,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因為麻黃和石膏一起使用,可以將辛溫的藥性轉化為辛涼。麻黃與石膏同用,不僅能發散表邪,還能清肺平喘。石膏搭配麻黃杏仁,不僅能清肺,還能發散表邪。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如果發汗後喝太多水,水寒之氣會侵犯肺部導致喘;如果用水灌身體,會導致毛孔閉塞,也容易喘。
已經用過下法的病人,不可以再用桂枝湯。如果出汗且喘,但沒有明顯發燒,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前面說過發汗後,如果出汗且喘,沒有明顯發燒,不可以再用桂枝。這裡說已經用過下法的病人,如果出汗且喘,沒有明顯發燒,也不可以再用桂枝,同樣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這兩條雖然發汗和下法不同,但出汗且喘,沒有明顯發燒的情況是相同的。
如果傷寒發燒,出汗後沒有緩解,心下感覺痞硬,有嘔吐和腹瀉,應該用大柴胡湯。
發燒出汗沒有緩解,心下痞硬,腹瀉,這代表邪氣已經進入腸胃,應該用下法。但因為發燒嘔吐,還不是承氣湯證,所以用大柴胡湯。
陽明病,如果脈象遲緩,出汗多,稍微怕冷,代表表證還沒解除,可以發汗,適合用桂枝湯。
這是說明陽明病也有可能出現自汗、發燒、怕風寒等類似中風的症狀,但可以從脈象的遲緩而不是浮緩來區分。
陽明病,如果脈象浮,沒有出汗反而喘,發汗就可以治好,適合用麻黃湯。
這是說明陽明病也有可能出現無汗、寒邪侵襲營分的症狀,但脈象不是緊弦,可以與其他情況區分。這裡不是教人一定要用麻黃或桂枝,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方劑。
有人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回答說:身體發熱、自己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
這是說明陽明病裡熱外證的表現,身體發熱,自己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
陽明病,如果脈象遲緩,即使出汗不怕冷,身體也會感覺沉重、呼吸短促、肚子脹滿且喘;如果有潮熱,表示病邪想從體內散出,可以攻裡。如果手腳濕漉漉地出汗,表示大便已經變硬,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肚子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不要過度瀉下。
這是說明上一段的內容。自汗出,不怕冷反而怕熱,脈象、症狀等詳細區分了裡證,說明了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攻下、什麼情況下應該先調和胃氣,以及攻下的輕重順序。
陽明病,出汗多且口渴,不可以服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豬苓湯又會利小便,所以不適合。
這是說出汗多且口渴,應該用生津退熱的方法,不可以服用豬苓湯。
病人感到煩熱,出汗後就會緩解,又像瘧疾一樣,在下午發熱,這是屬於陽明病。如果脈象洪實,應該用下法;如果脈象浮虛,應該用發汗法。用下法適合用大承氣湯;用發汗法適合用桂枝湯。
這是說一天發作一次,類似瘧疾的症狀。病人煩熱,出汗後會緩解,到第二天下午又會出現先冷後熱,這屬於陽明經的類似瘧疾的情況,如果脈象洪實、出汗多、大便乾燥腹脹,應該用承氣湯攻下。如果還有頭痛怕冷發燒等表證,而且脈象浮緩虛弱,應該用桂枝湯發汗。
傷寒發燒,沒有汗,嘔吐而且不能進食,反而出汗濕淋淋的,這是轉為陽明病了。傷寒轉為陽明病,病人會持續微微出汗。
發燒無汗是太陽病的症狀,現在卻出汗而且濕淋淋的,說明已經轉為陽明病了。所以轉為陽明病,必然會持續微微出汗,而且汗不容易乾。但雖然屬於陽明病,還沒有看到熱結在體內,所以不用下法。
太陽病三天了,發汗後沒有好轉,仍然發熱,這是屬於胃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
出汗後發熱沒有緩解,持續不斷出汗,是屬於胃家裡熱,所以用調胃承氣湯。上面說的是微出汗而且不容易乾,這裡說的是持續出汗,邪氣已經入裡,所以要用調胃承氣湯,表示輕微瀉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