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3)
卷三 (3)
1. 無汗
消滯升陽湯
厚朴,半夏,枳殼,廣皮,升麻,葛根
陽明無汗,胸前飽悶,必是胃家有痰飲食滯,故用半夏、枳樸,以消胃滯,再加升、葛,宣發表邪。
雙解散,見發狂。
純是表邪無汗,則用發表,若表有邪里有熱,則用此方雙解。
小柴胡湯,見惡寒頭痛。
三陽表有邪里有熱者,用前方雙解;少陽表有邪里有熱,則用此方。
理肺發表湯,家秘治肺氣抑遏,發熱無汗。
羌活,獨活,柴胡,乾葛,枳桔,桑皮
平胃發表湯,家秘治胃氣抑遏,發熱無汗。
羌活,獨活,柴胡,乾葛,枳樸,半夏
仲景首條,立麻黃湯,治無汗發熱,氣逆喘滿,用杏仁。默示肺主皮毛,肺氣壅遏則喘逆無汗,開發潤肺氣為發汗之真訣。又桂枝湯下云:服藥後,食稀粥以助藥力。此默示發熱有汗,必是胃無凝滯,故可食稀粥,以助藥力散邪。若發熱無汗,必是胃有凝結,不能作汗,故開發。
胃主肌肉,疏利胃陽,為發汗真訣。又於頭汗條中,申明但頭有汗,遍身無汗,皆系水飲淤熱,凝結中焦,隔絕周身之道路。治宜宣發胃氣,疏通經絡。細玩麻桂,宜北不宜南,故家秘化立敗毒散方法,加枳、桔、桑皮,名理肺發表湯,治風寒壅肺,發熱喘逆無汗之症。此從麻黃杏仁方中,化出治法。
又以敗毒散方,加枳樸、半夏、蒼朮,名平胃發表湯,治痰涎食滯,胸滿發熱,頭痛身痛,無汗之症,此從太陽病有表症,心下有水飲,用小青龍湯,辛散水飲,敷布胃中,則內伏之水飲作汗而出,外冒之表邪隨汗而解,此一舉兩解,化法用方之妙悟也。
白話文:
無汗
消滯升陽湯
厚朴、半夏、枳殼、廣皮、升麻、葛根。
當陽明經無汗且胸口悶脹時,通常是胃部有痰濕或食物積滯所致,因此使用半夏、枳殼、厚朴來消除胃部積滯,再加入升麻、葛根以宣散表邪。
雙解散(見「發狂」篇)
若單純因表邪導致無汗,則用發散表邪的方法;若表有邪氣且內有熱,則用此方雙解表裡之邪。
小柴胡湯(見「惡寒頭痛」篇)
三陽經若表有邪氣且內有熱,可用前述的雙解散;少陽經若表有邪且內有熱,則用此方。
理肺發表湯
(家傳秘方,用於治療肺氣鬱閉、發熱無汗)
羌活、獨活、柴胡、葛根、枳殼、桔梗、桑白皮。
平胃發表湯
(家傳秘方,用於治療胃氣鬱閉、發熱無汗)
羌活、獨活、柴胡、葛根、枳殼、厚朴、半夏。
張仲景在《傷寒論》第一條提出「麻黃湯」,用於治療無汗發熱、氣逆喘息,並加入杏仁。這暗示肺主皮毛,若肺氣壅堵則會喘息無汗,因此疏通肺氣是發汗的關鍵。而在「桂枝湯」的說明中提到,服藥後可喝稀粥以助藥力,這暗示發熱有汗者,胃部無積滯,故可藉稀粥輔助藥力散邪;若發熱無汗,則胃部必有凝滯,導致汗液無法排出,故需疏利胃氣。
胃主肌肉,因此疏通胃陽是發汗的核心方法。此外,在「頭汗」相關條文中說明,若僅頭部有汗而全身無汗,多因水濕或瘀熱凝結中焦,阻礙全身氣血運行。治療應宣發胃氣、疏通經絡。
仔細研究「麻黃湯」「桂枝湯」,其適用性偏向北方而非南方,因此家傳秘方改良出「敗毒散」加枳殼、桔梗、桑白皮,稱為「理肺發表湯」,用以治療風寒鬱肺、發熱喘息無汗之症。此方是從麻黃杏仁的配伍中衍化而來。
另外,將「敗毒散」加枳殼、厚朴、半夏、蒼朮,稱為「平胃發表湯」,治療痰濕食積、胸悶發熱、頭痛身痛無汗之症。此法源於《傷寒論》中對太陽病表症兼心下水飲的處理,仿效「小青龍湯」以辛散水飲、布散胃中,使內停水濕隨汗排出,外邪亦隨汗而解,達到表裡雙解的效果,體現了方劑運用的巧妙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