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無汗

是以發汗,亦有理肺氣而出者。然治無汗,必要互看頭汗條者。

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以下五節,皆寒邪在表無汗。北方冬月,用麻黃以發汗,故曰桂枝湯不可與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條申明上章發熱無汗之症,不可與桂枝湯,宜麻黃湯。詳註惡寒頭痛。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條申明營衛兩傷,不可與麻黃湯,宜用大青龍湯。詳註煩躁。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條詳註衄血。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當用麻黃湯。因其人正氣旺,未服麻黃湯而自衄出病愈。此申明上章太陽無汗症,若自衄乃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若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

上半節言無汗之症,宜發汗,戒用白虎;下半節言渴欲飲水,無表症者,忌發汗,宜用白虎。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無汗,小便又不利,則溫熱抑遏不得發泄,故心中煩悶懊憹,濕熱久郁,身必發黃。此條不立一方,而暗示陽明無汗,四條治法。無汗表熱,乾葛防風湯發表,一法也;無汗小便不利,豬苓湯清利,一法也;無汗心中懊憹,梔子豆豉湯治煩,一法也;無汗身發黃,茵陳湯治黃,一法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出,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此條少陰傳經裡熱症,醫見其手足冷而無汗,絕似傷寒表邪未伸,誤用麻黃桂枝,辛溫強散其汗,則血得熱而妄行,或從口鼻耳目而出。

大青龍湯,見煩躁。

乾葛湯,見似瘧。

茵陳梔子豆豉湯,三味。

此陽明熱瘀在內,蒸發黃,家秘加乾葛、防風,兼散表郁,則全內外分消之治。

白虎湯,見潮熱。

小青龍湯,見咳嗽。

補中益氣湯

人參,白朮,當歸,黃耆,陳皮,柴胡,升麻,甘草

表邪閉鬱而無汗,純用發表,中氣虛微不能作汗,則用此方。家秘加荊芥、防風,治勞力感冒。

二陳湯,導痰湯,二方見似瘧。

平胃散,見譫語。

升陽散火湯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人參,柴胡,防風,甘草,白芍

表邪內伏,寒冷抑遏,發熱無汗,手足反冷,此邪熱不得發越,故用火鬱發之。

白話文:

出汗的機制也與肺氣運行有關。治療無汗時,需結合頭汗症狀一併考慮。

桂枝湯本是用來緩解肌肉不適的。若病人脈搏緊繃、發熱卻不出汗,則不可使用此方,需特別注意以免誤用。

接下來五節都談論寒邪在體表導致無汗的情況。北方冬季常用麻黃來發汗,因此桂枝湯不宜使用。

太陽病症狀包括頭痛、發熱、全身及腰部關節疼痛、怕風、無汗且氣喘,此時應使用麻黃湯。這說明發熱無汗時不宜用桂枝湯,而應選用麻黃湯。(詳見惡寒頭痛章節)

太陽中風時,脈搏緊繃、發熱怕冷、全身疼痛、無汗且煩躁,應使用大青龍湯。這說明當營衛兩氣皆受損時,不宜用麻黃湯,而應選用大青龍湯。(詳見煩躁章節)

太陽病症持續八九天後,若脈搏仍緊繃、無汗發熱、全身疼痛且表症未消,應發汗治療。服藥後症狀稍減但出現煩熱昏眩,嚴重者可能流鼻血,鼻血後病情緩解,這是陽氣過盛所致,仍應使用麻黃湯。(詳見衄血章節)

太陽病脈搏緊繃、發熱無汗時若自行流鼻血,可能自愈。這說明無汗症狀有時會通過鼻血自然消退,不必再使用麻黃湯。

傷寒脈搏浮、發熱無汗且表症未解時,不可用白虎湯。但若口渴且無表症,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前段強調無汗應發汗而非用白虎湯,後段說明無表症且口渴時應避免發汗,宜用白虎湯。

陽明病無汗且排尿不順,伴隨心煩意亂時,可能出現黃疸。這種情況未直接列出藥方,但暗示四種治療方向:表熱用乾葛防風湯發汗;排尿不順用豬苓湯清熱利水;心煩用梔子豆豉湯;黃疸用茵陳湯。

少陰病手腳冰冷無汗時,若強行發汗可能引發出血(口鼻或耳朵),稱為「下厥上竭」,此時治療難度較高。(屬誤用麻黃桂枝湯導致)

【以下為方劑簡述】:

  • 大青龍湯(見煩躁章節)
  • 乾葛湯(見似瘧章節)
  • 茵陳梔子豆豉湯(三味藥組成,治陽明濕熱發黃,可加乾葛、防風加強解表)
  • 白虎湯(見潮熱章節)
  • 小青龍湯(見咳嗽章節)
  • 補中益氣湯(人參、白朮、當歸、黃耆、陳皮、柴胡、升麻、甘草。治氣虛無法自然出汗,可加荊芥、防風治勞累感冒)
  • 二陳湯、導痰湯(見似瘧章節)
  • 平胃散(見譫語章節)
  • 升陽散火湯(升麻、葛根、獨活、羌活、人參、柴胡、防風、甘草、白芍。治外邪內鬱導致發熱無汗且手腳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