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無汗
《傷寒論》無汗者九,不得汗者四,不汗出者一。《明理論》、陶氏書,惟寒邪一條,失之太簡。以無汗為表症居多則可,以無汗為止是寒邪則不可。《傷寒論》太陽症無汗,發熱身痛,手足冷,脈浮緊,冬用麻黃湯。太陽中風,脈浮緊,無汗而煩躁,乃營衛兩傷,冬用大青龍湯。
陽明症,頭痛鼻乾,脈浮無汗而喘,冬用乾葛湯。此皆是寒邪在表而無汗,用發表者。若陽明症無汗,身必發黃,茵陳梔子豆豉湯。陽明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湯。此皆熱邪在裡而無汗,用清裡者。又云結胸症,但頭汗,用大陷胸湯;但頭汗,身發黃,用茵陳湯;心中懊憹,但頭汗,梔子豆豉湯。此水飲內結而無汗也。
又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此陽虛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發汗者。以上皆傷寒門無汗之症也。今有嘔吐噁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此痰結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有飽悶噯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滯中焦,胃陽不得敷布而無汗,用平胃保和散等。
又有發熱惡寒,無汗脈不出,此表邪內伏用升陽散火湯。又有發熱無汗,寒涼抑遏,而用溫中升散者。凡此皆不得已而推廣治法也。然無汗之症,到底用發散者多。例如脈伏無汗。用升發,正也;脈大無汗而用升發,無得也;即脈細用升發、寒涼抑遏用升發、痰凝食滯用升發、皆無礙也。
至如雙解散、小柴胡湯、梔子豆豉湯治表有邪里有熱之無汗者,若治脈伏無汗,則內有一半寒藥而礙表邪;若治胸滿痰結,寒凝食滯,則內有一半寒藥而犯凝滯。又如白虎湯,陽明和解發汗者也。而條下注明表汗未出,表症尚在者,未可服。唇口乾渴,不能消水,脈不數大,亦未可服。
夫石膏湯尚如此,則黃連、大黃更不宜矣。惟熱鬱火閉之無汗,不忌寒涼耳。然無汗症,第一在脈上消息。經云熱病脈躁盛,不得汗,陽脈之極也,死。又云陽病而見陰脈者,死。今細詳陽脈躁盛無汗一條,後來不論生死,原能作汗外出。若戰慄而出汗後氣和者,生。若不戰慄,洋洋汗出,氣粗口張,隨汗而死。
若陽症脈陰無汗一條,則胃陽不足,津液內涸,到底無汗而死者多。大凡發熱無汗之症,必得汗多,則身熱方解。以其熱在皮膚,無汗。則熱邪何處發泄?故治無汗發熱,不論日數,須善為發汗。要知麻黃、桂枝,但發冬月未鬱熱之寒邪無汗,不可用於三時熱令。羌活湯、乾葛柴胡湯,能發在表無汗,不能發在裡火閉無汗。
滑石、石膏能發在裡火閉無汗,不能發在表無汗。淡豆豉、白豆蔻能辛散中焦抑遏無汗,不能發皮毛閉郁無汗。枳殼、木通能發大小便下竅不通無汗,不能發在外表邪無汗。桑白皮、地骨皮、桔梗能發肺氣壅遏皮毛無汗,不能發他經閉郁無汗。仲景發表,加杏仁,妙以開潤肺之皮毛,亦發汗良法。
白話文:
無汗
《傷寒論》記載無汗的情況有九種,不能出汗的有四種,完全不出汗的有 一種。《明理論》和陶弘景的著作,只提到寒邪一種原因,過於簡略。可以將無汗視為多數表證的症狀,但不能將無汗就等同於寒邪。
《傷寒論》中,太陽病無汗、發熱、身痛、手腳冰冷、脈浮緊,冬天用麻黃湯治療。太陽中風,脈浮緊,無汗且煩躁,是營衛兩傷,冬天用大青龍湯。
陽明病,頭痛、鼻乾、脈浮、無汗且喘息,冬天用乾葛湯。這些都是寒邪在表而無汗,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若陽明病無汗,身體一定發黃,用茵陳蒿湯、梔子豉湯。陽明病無汗,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用白虎湯。這些都是熱邪在裡而無汗,用清熱的方法治療。書中又提到結胸病,只有頭部出汗,用大陷胸湯;只有頭部出汗,身體發黃,用茵陳蒿湯;心中煩悶,只有頭部出汗,用梔子豉湯。這些都是水飲內積而無汗。
書中又提到脈浮而遲,遲脈代表陽氣不足,不能出汗,身體一定發癢,這是陽虛的人感受外邪,不能通過出汗解表,用扶陽發汗的方法治療。以上都是傷寒範疇中無汗的症狀。現在又有一些情況,例如嘔吐噁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這是痰結導致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還有飽脹、噯氣、發熱、無汗、右關脈滑大,這是食物停滯中焦,胃陽氣不能正常運作而無汗,用平胃散等藥物。
此外,還有發熱惡寒、無汗、脈象不明顯,這是表邪內陷,用升陽散火湯。還有發熱無汗,寒邪遏制,用溫中散寒的藥物。這些都是不得已而擴展的治療方法。然而,無汗的症狀,大多數還是用發散的方法治療。例如脈象隱沒無汗,用升發的藥物是正確的;脈象大而無汗而用升發藥物,是不對的;脈象細弱用升發藥物、寒邪遏制用升發藥物、痰凝食滯用升發藥物,都沒有問題。
像雙解散、小柴胡湯、梔子豉湯治療表邪和裡熱導致的無汗,如果治療脈象隱沒無汗,則藥方中含有寒涼藥物,會阻礙表邪的疏泄;如果治療胸滿、痰結、寒凝、食滯,則藥方中含有寒涼藥物,會加重凝滯。又如白虎湯,是治療陽明病和解發汗的藥方。但條文下註明表汗未出,表證尚在,不能服用。口唇乾燥、口渴、不能喝水、脈象不數不大的,也不能服用。
石膏湯尚且如此,那麼黃連、大黃更不應該使用。只有熱邪鬱結、火閉導致的無汗,才不忌諱寒涼藥物。然而無汗症,首先要觀察脈象。經書上說,熱病脈象躁動有力,不出汗,是陽氣極盛,將會死亡。又說陽病卻出現陰脈,也會死亡。仔細分析陽脈躁動有力無汗這一條,後來不論生死,都能出汗。如果戰慄後出汗,氣息平和,就會活。如果不戰慄,大量出汗,氣粗呼吸急促,就會隨汗而死。
如果陽證卻出現陰脈無汗,那就是胃陽不足,津液內耗,最終無汗而死的人很多。總之,發熱無汗的症狀,必須大量出汗,身體的熱才能解除。因為熱邪在皮膚,不出汗,熱邪就無處發泄。所以治療無汗發熱,不論病程長短,都必須善於發汗。要記住麻黃、桂枝只能發散冬月未鬱積的寒邪導致的無汗,不能用於其他三季的熱病。羌活湯、乾葛柴胡湯能發散表證無汗,不能發散裡熱閉塞無汗。滑石、石膏能發散裡熱閉塞無汗,不能發散表證無汗。淡豆豉、白豆蔻能辛散中焦鬱滯導致的無汗,不能發散皮毛閉塞的無汗。枳殼、木通能發散大小便不通導致的無汗,不能發散外邪導致的無汗。桑白皮、地骨皮、桔梗能發散肺氣壅盛、皮毛閉塞導致的無汗,不能發散其他經絡閉塞導致的無汗。仲景的發表方劑,加入杏仁,妙在於潤澤肺部皮毛,也是良好的發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