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29)
卷二 (29)
1. 口燥
口乾燥者,邪熱結聚上焦,陽明胃經所主,肺熱者亦有之。肺熱,涼膈散。胃熱,竹葉石膏湯。身熱已減,表邪已解,有下症者,三承氣湯選用。少陽病,口苦舌乾,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陽明病背惡寒,口乾燥,白虎湯。熱傳少陰,口燥咽乾而渴,手足冷,脈反沉澀不治之症也。
按口燥與口渴不同。口渴者,口中尚有津液,但時時欲飲水。口燥咽乾者,口中燥裂,津液全無。仲景於背惡寒條,以口中和、不幹燥者,為陰寒,若背惡寒,口乾燥者,為陽熱。然又當以消水不消水,小便清白紅赤,以定寒熱。
白話文:
口乾
口乾燥的情況,通常是因為邪熱積聚在上焦,這屬於陽明胃經的範疇,但若是由肺熱引起,也會有類似症狀。
- 肺熱導致口乾:可用「涼膈散」治療。
- 胃熱導致口乾: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 若發熱症狀減輕、表邪已解,但仍有裡實症狀:可根據情況選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
- 少陽病(口苦舌乾):可用「小柴胡湯」,去除半夏,加入天花粉。
- 陽明病(背惡寒、口乾燥):適用「白虎湯」。
- 熱邪傳至少陰:若出現口燥、咽乾、口渴,伴隨手足冰冷、脈沈澀,則為危重難治之症。
注意「口燥」與「口渴」不同:
- 口渴:口中仍有津液,但時常想喝水。
- 口燥:口腔乾裂,完全沒有津液。
張仲景在討論「背惡寒」時提到,若口中不乾燥,屬於陰寒證;但若背惡寒同時口乾燥,則屬陽熱證。
此外,還需觀察患者是否能飲水(是否消水)以及小便顏色(清白或紅赤),來判斷寒熱性質。
2. 唇焦
夫唇口焦裂,人身大病也。在雜症中,有脾肺心及腸胃五條;在外感門,惟手足陽明所主。上唇挾口,屬手陽明大腸;下唇挾口,屬足陽明胃。傷寒熱在太陽,則唇口不焦;熱傳在陽明,則唇口焦裂。故曰陽明燥熱,唇口焦裂。然又有分別唇焦而消水者,為燥熱;唇焦不消水者,為濕熱。
又曰熱在氣分,則焦而口渴;熱在血分,則焦而不渴。又曰唇口焦,渴而消水,胸前寬適者,為熱而無滯,宜清熱。渴不消水,胸前飽悶者,為熱而有食滯,宜消滯。此言足陽明胃上部熱也。唇口焦,不渴不飲水,腹中煩滿者,為熱在大腸,有燥糞。此言手陽明大腸下部熱也。
故唇焦之症,有用保和散,消導上部胃家食滯而愈者;有用承氣湯,去下部大腸燥糞而愈者。不獨涼膈清熱一法可盡之,例如熱邪譫語,唇焦口燥,渴而消水,用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上焦燥熱者。食滯譫語,唇焦口燥,渴不消水,用枳實豆豉湯、保和散沖竹瀝、蘆卜汁,潤燥消中焦滯者。燥結大腸,譫語唇焦,用承氣湯,行下焦燥屎者。
另有熱病與發癍,誤食葷腥油膩,與熱邪癍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疳,渴不消水,煩熱昏沉,若以保和散等,消穀食治之,病必不減。若以乾葛、石膏、知母、三黃清熱治之,其熱愈甚。若誤認大腸燥屎唇焦,用承氣湯下行逆治,其死更速。醫家至此,束手待斃。
余以晚年之悟,思得癍邪熱毒伏於腸胃,蒸釀發出者也。初起必用升麻乾葛湯,宣發陽明伏毒。若膏粱積熱,非升麻清胃湯不能宣揚腸胃積熱,故清熱化癍,必用余化此湯,加山楂、檳榔;若食肉多,再加三稜、阿魏。治夾食症,常有得生者。夫熱在氣分,唇焦發渴,用乾葛石膏知母湯,人人知之者。
熱在血分,用升麻生地川連清胃湯主治,人多忽之。不知乾葛清胃湯,治陽明氣分渴水之唇焦口渴;升麻清胃湯,治陽明血分不消水之唇焦口渴。余以升麻清胃湯化癍,此化法也。又以此湯清陽明血分發渴不消水,是法外之法也。今又以此湯,治膏粱積熱,葷腥發熱之唇焦,此化外化出者也。
再詳仲景治太陽渴欲飲水,微熱消渴者,脈數煩渴者,汗出而渴,渴而口煩躁者,不用清解上焦肺胃積熱,皆用五苓散主治。良以太陽汗多口渴,表熱不減,表裡皆病,熱結膀胱下焦,非同表熱裡熱,單以發表退熱,單以清裡止渴者,故以五苓散雙解太陽也。夫口渴消水,用清裡,人人知之;口渴消水,有表邪,用不得清裡,人不知也。
白話文:
【嘴唇乾裂】
嘴唇乾裂是人體的重大病症。在雜病中,涉及脾、肺、心及腸胃五臟;在外感病症中,則主要由手足陽明經所掌管。上唇連接口部,屬手陽明大腸經;下唇連接口部,屬足陽明胃經。傷寒熱邪在太陽經時,嘴唇不會乾裂;當熱邪傳入陽明經時,就會導致嘴唇乾裂。因此,陽明經燥熱會引起嘴唇乾裂。然而,還需區分:嘴唇乾裂且喜歡喝水的是燥熱;嘴唇乾裂但不喜歡喝水的則是濕熱。
進一步說,熱邪在氣分時,嘴唇乾裂且會口渴;熱邪在血分時,嘴唇乾裂但不會口渴。另外,嘴唇乾裂、口渴且喜歡喝水,胸口舒暢的,屬於單純的熱症,應清熱;口渴但不喜歡喝水,胸口悶脹的,是熱症兼有食物停滯,應消食導滯。這是指足陽明胃經上部的熱症。嘴唇乾裂、不渴不喝水,腹中煩悶脹滿的,是熱邪在大腸,且有燥屎。這是指手陽明大腸經下部的熱症。
因此,嘴唇乾裂的治療方法多樣:有的使用保和散,消導胃部食物停滯而痊癒;有的使用承氣湯,清除大腸燥屎而痊癒。並非只有涼膈清熱一種方法。例如,熱邪導致神志不清、嘴唇乾裂、口乾舌燥、口渴且喜歡喝水,可用涼膈散或導赤各半湯清上焦燥熱。食物停滯導致神志不清、嘴唇乾裂、口乾舌燥、口渴但不喜歡喝水,可用枳實豆豉湯、保和散沖服竹瀝或蘿蔔汁,潤燥消中焦停滯。大腸燥結,神志不清、嘴唇乾裂,則用承氣湯通下焦燥屎。
此外,若熱病或發斑期間誤食葷腥油膩,導致熱邪與斑毒糾結不解,出現嘴唇乾裂、口臭、牙齦潰爛、口渴但不喜歡喝水、煩躁昏沈等症狀,此時若用保和散等消食方治療,病情不會減輕;若用乾葛、石膏、知母、三黃等清熱藥,熱症反而加重;若誤認為是大腸燥屎導致嘴唇乾裂而用承氣湯攻下,反而會加速死亡。醫生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束手無策。
我晚年領悟到,斑毒熱邪潛伏於腸胃,蒸發外發所致。初期應使用升麻乾葛湯宣發陽明經的伏毒。如果是膏粱厚味積熱,非升麻清胃湯不能宣散腸胃積熱,因此清熱化斑必須用我改良的化斑湯,加山楂、檳榔;若吃肉過多,再加三稜、阿魏。治療夾雜食滯的病症,常有救活患者的案例。
熱在氣分,嘴唇乾裂口渴,用乾葛石膏知母湯,這是眾所周知的;熱在血分,用升麻生地川連清胃湯為主,卻常被忽略。須知乾葛清胃湯用於陽明氣分口渴飲水的嘴唇乾裂;升麻清胃湯用於陽明血分不喜飲水的嘴唇乾裂。我用升麻清胃湯化斑,這是靈活變通;又用此湯治療陽明血分口渴但不喜喝水,是更進一步的變通。現在還用此湯治療膏粱積熱、葷腥發熱導致的嘴唇乾裂,更是靈活應用。
另外,張仲景治療太陽病口渴想喝水、輕微發熱消渴、脈數煩渴、汗出口渴煩躁等症狀,並不直接清解上焦肺胃積熱,而是用五苓散為主。這是因為太陽病汗多口渴,表熱未減,表裡同病,熱結膀胱下焦,並非單純的表熱或裡熱,不能僅用發表退熱或清裡止渴的方法,因此用五苓散雙解太陽病。口渴喝水需清裡熱,這是常識;但口渴喝水且有表邪時,不能單純清裡熱,這卻是許多人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