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27)
卷二 (27)
1. 口渴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噪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心中懊憹,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者,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分三條治法。詳註懊憹門。以梔子豆豉湯,治懊憹舌上白苔;又以白虎人參湯,治渴欲飲水,清陽明上焦之熱;若加小便不利者,又用豬苓湯,清陽明下焦熱結。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也。
上章立豬苓湯治法。此章防汗多者,津液外泄,渴者內水已虧,不可用豬苓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能飲食,心煩喜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中風,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加人參、栝蔞根,去半夏。
此條歷敘少陽經之各症,而以小柴胡湯主治。惟以煩而嘔,則用半夏;若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痛,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
此申明上章一見少陽症,便以小柴胡湯主治。太陽篇有一些惡寒頭疼,便是太陽施治。今少陽篇又云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少陽,玩兩篇互發見症治症之義。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此申明少陰下利,有寒熱兩途。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臥,此少陰熱利也。故用豬苓湯,從下去熱。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此申明少陰裡熱症,口燥咽乾而渴,則津液立竭,故用大承氣急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明凡用急下,必要見下症者,質清而無渣滓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熱極假陰之候,然必得心下硬痛,口燥咽乾而渴,方是裡實下症的據。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乾葛湯,見似瘧。
白虎湯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陽明表熱口渴,用乾葛湯。陽明表解裡熱,則用白虎湯。如小便不利,加滑石、木通、車前子;虛弱人,加人參。
豬苓散,見小便不利。
陽明水液不分,口渴下利,以此方分利小便。
承氣湯,見大便結。
熱邪傳入陽明之裡,則發渴消水;傳入少陰,則口燥咽乾而渴,故渴而大便結。有下症者,用此湯。
小柴胡湯,見寒熱頭眩。
風盛為消,木能盜水,故少陽風發之瘧,消渴特甚,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乃不易之常法。
導赤各半湯
火動於中,則多消渴。然諸火皆起於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凡治心火,莫如利小便。此方導赤散合瀉心湯,專利小便。
白話文:
口渴
陽明病症,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且氣喘,發熱出汗,不怕冷卻怕熱,身體沈重,心中煩悶不安,舌苔呈白色者,適用梔子豆豉湯。如果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者,則用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且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者,則以豬苓湯為主。
本章分為三種治療方法。具體說明可參考「懊憹」相關章節。梔子豆豉湯用於治療煩悶不安且舌苔白的症狀;白虎人參湯則用於口渴想喝水,清除陽明經上焦的熱症;若伴有小便不暢,則改用豬苓湯,清除陽明經下焦的熱結。
陽明病,若出汗多且口渴者,不可使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豬苓湯又會促進小便排泄,進一步消耗體內津液。
前一章說明豬苓湯的適用情況,本章則提醒:若患者汗多,津液已從體表流失,口渴表示體內水分不足,此時不可再使用豬苓湯。
傷寒五六日或中風,出現寒熱交替、胸脅脹滿、沈默不語、不想飲食、心煩想吐,或口渴、腹痛、脅下硬塊、心悸、小便不暢,或口不渴、輕微發熱、咳嗽等症狀者,適用小柴胡湯。
傷寒或中風出現柴胡湯適應症時,只要見到其中一個症狀即可使用,不需所有症狀齊全。若胸中煩躁但不嘔吐,則去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若口渴者,加人參、栝蔞根,並去除半夏。
本條詳細列舉少陽經的各種症狀,並以小柴胡湯為主方治療。但若煩躁嘔吐,則用半夏;若不嘔吐,就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口渴,去半夏,加人參和天花粉。
傷寒四五日,身體發熱怕風,頭頸疼痛,脅下脹滿,手腳溫暖且口渴者,以小柴胡湯為主。
這進一步說明上一章的治療原則:只要見到少陽症狀,便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太陽篇提到有惡寒頭痛時,即按太陽病治療;少陽篇則強調只要有一個柴胡湯適應症,即屬少陽範圍。兩篇相互補充,說明辨證施治的道理。
少陰病,腹瀉六七日,咳嗽嘔吐且口渴,心煩失眠者,以豬苓湯為主。
此條說明少陰病腹瀉有寒熱兩種情況。現有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屬少陰熱性腹瀉,因此用豬苓湯從下焦清熱。
少陰病患病兩三日,口乾咽燥者,需急速瀉下,使用大承氣湯。
此條強調少陰病有裡熱症狀,若出現口乾咽燥且口渴,表示津液即將枯竭,需用大承氣湯緊急瀉下。
少陰病,腹瀉排出清水,顏色純青,心下劇痛,口乾舌燥者,需急速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此條說明急下法的適用條件:大便稀如水且無雜質,顏色青而無黃赤夾雜,這是熱極似寒的假象。但須確認有心下硬痛、口乾咽燥且口渴,才是實熱內結的明確證據。
五苓散(詳見「小便不利」章節)。
乾葛湯(詳見「似瘧」章節)。
白虎湯
成分: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陽明表熱口渴時用乾葛湯;表邪解除後仍有裡熱,則用白虎湯。若小便不暢,加滑石、木通、車前子;體虛者加人參。
豬苓散(詳見「小便不利」章節)。
陽明病水液代謝失調,口渴腹瀉時,用此方利小便。
承氣湯(詳見「大便結」章節)。
熱邪傳入陽明經的裡證,會導致口渴多飲;傳入少陰經,則口乾咽燥且口渴。因此,若口渴且大便乾結,有瀉下適應症時,用此方。
小柴胡湯(詳見「寒熱頭眩」章節)。
風邪盛易耗損津液,肝木之氣會劫奪腎水,所以少陽風證發作的瘧疾常有嚴重口渴。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是固定用法。
導赤各半湯
體內有火易致口渴,而諸火多由心火上炎引起。心與小腸相表裡,治療心火以利小便為佳。此方為導赤散合瀉心湯,專注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