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26)
卷二 (26)
1. 口渴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
此章分別不可用五苓散,宜用五苓之法。上段言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欲飲水,無脈浮小便不利句,但可與飲水,焉可用五苓,下段多脈浮小便不利之句,焉可不用五苓!前賢見一方在末句,皆注總治全章,誤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不煩渴者,可再發汗。今煩渴,此太陽熱結在裡,故以五苓散雙解表裡。可見五苓散,惟太陽小便不利,脈浮煩渴,方可用。若陽明煩渴,小便不利,當豬苓湯。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主之。
此章申明傷寒汗出,風傷衛之症,須分別渴與不渴。若一見渴,則為里有結熱,可用五苓散。若汗出不渴者,則非熱結在裡,故不可用五苓散。觀仲景用五苓散,不重在小便不利治法之中,反詳於口渴引飲,發熱多汗,表熱不減條內。可見意在雙解表裡,上下分消太陽耳,非利小便也。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誤下太陽,心下痞滿,用瀉心湯。痞不解,反渴而煩躁,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因下內陷,下結膀胱,故用五苓散雙解表裡。按以上五條,皆反復告誡用五苓散,以治汗多熱不解,口渴煩躁之症。
良以表熱不退,多用發表;口渴煩渴,多用清熱。今因汗出表不解,又見煩渴消水,此太陽表裡兩兼之症,又當雙解表裡,非單清單表所能愈者。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煩渴,本白虎湯症。然惡寒無汗而渴,脈浮脈細而渴,脈伏不消水而渴,太陽汗多,表熱不解,表裡熱結而渴,皆禁白虎湯此,以服桂枝湯。後大汗,後大煩渴,脈洪大,此陽明表解裡熱之渴,故用白虎湯。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
上章申明用白虎之症,此章又恐表邪未解,故復告誡。若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表症不解,不可用白虎。即渴欲飲水,亦要看表症全無,方與白虎湯。
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章關防表症不可用白虎,此章又恐口燥渴,心煩,津液有立盡之虞。故曰身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者,裡熱已極,即有背微惡寒表症,亦用白虎湯。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舌乾燥而煩,直至消水數升,當用白虎湯。今以若吐若下後,故加人參,以救津液。
白話文:
口渴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導致胃中乾燥,出現煩躁無法入睡、想喝水的情況,此時可少量給予水,讓胃氣調和即可痊癒。若脈浮、小便不順、微熱且極度口渴,則給予五苓散治療。
此段說明五苓散的使用時機。前段提到發汗後胃乾、煩躁想喝水,但沒有脈浮和小便不利的症狀,只需適量飲水即可,不適用五苓散;後段提到脈浮、小便不利,則必須用五苓散。前代醫家誤以為五苓散適用全篇,實則應根據具體症狀判斷。
若發汗後脈浮數且煩渴,可用五苓散治療。若脈浮數但不煩渴,可再發汗;若煩渴,則表示太陽經的熱邪鬱結在裡,需用五苓散同時解表裡之邪。由此可見,五苓散僅適用於太陽病小便不利、脈浮煩渴的情況。若是陽明病煩渴小便不利,則應使用豬苓湯。
傷寒汗出後口渴者,用五苓散;不渴者,用茯苓甘草湯。此段強調需區分是否口渴的症狀。若口渴,則是裡有熱結,可用五苓散;若不渴,則無熱結,不可用五苓散。仲景使用五苓散的重點不在單純利小便,而在於表熱未解時的口渴、多汗及發熱症狀,目的是解表裡之邪。
若因誤用下法而導致心下痞硬,給予瀉心湯後仍不緩解,並出現口渴煩躁、小便不利,則改用五苓散。此因誤下後太陽經邪氣內陷膀胱,需以五苓散解表裡。以上諸條皆反覆強調五苓散適用於汗多熱不退、口渴煩躁的症狀。
若表熱不退,通常多用發汗法;若口渴煩渴,多用清熱法。但若汗出後表邪未解,又見煩渴多飲,屬於太陽表裡同病,需解表清裡兼施。
服桂枝湯後大汗出,仍大煩渴不解且脈洪大者,適用白虎加人參湯。煩渴本是白虎湯的適應症,但若有惡寒無汗、脈浮或脈伏不消水等表症時,不可用白虎湯。此處因服桂枝湯後大汗,表邪已解,僅裡熱熾盛,故用白虎湯清熱。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表症未解時,不可用白虎湯。必須確認無表症後,才能以白虎湯治渴。若傷寒患者雖無明顯發熱,但口渴、心煩、背微惡寒,仍可用白虎加人參湯,因裡熱極盛,需急清熱。
傷寒病若吐下後七八日未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乾煩躁、欲飲數升水者,適用白虎加人參湯。此時因吐下耗傷津液,故加人參益氣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