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25)
卷二 (25)
1. 口渴
濕熱則口不渴,燥熱則口渴,此以渴不渴分濕火、燥火也。熱在血分則不渴,熱在氣分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血,熱在氣也。胃家痰食所滯,則口渴而不消水;胃家邪熱所傷,則渴而消水。此以消水不消水,分痰食積熱也。實火口渴,脈實數,能消水;虛火口渴,脈虛數,不能消水。
此以脈之虛實,消水不消水,分虛火實火也。邪熱在表則不渴,邪熱在裡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裡熱在表也。太陽表熱不渴,若熱入膀胱之裡,則煩渴脈數,小便不利,五苓散兩解表裡,切不可同陽明汗出口渴,誤用白虎,有礙太陽表邪。陽明表熱,則無汗而渴,葛根湯汗之。
若熱邪入於陽明之經,汗出而渴,脈洪而數,白虎湯清之。若熱結在下,小便不利而渴,豬苓湯。切不可同太陽小便不利,誤用五苓散,以礙陽明裡熱。若熱邪傳入陽明之腑,舌燥口渴,大便不通,手足多汗,有下症者,承氣湯。少陽裡熱,口苦咽乾,脈弦數而渴,小柴胡湯。
去半夏,加天花粉。三陽之熱傳入三陰。有熱深厥深,手足冷而渴者,然脈必數,神氣昏沉,小便必赤,此陽症似陰之渴也,仍用白虎湯,涼膈散。外有陽毒熱病,目赤唇黑,大渴引飲,三黃巨勝湯、涼膈散。又有中暑煩渴,乾葛石膏湯調辰砂六一散。又有秋熱傷燥而發渴者,水梨汁、西瓜汁沖飲之。
未應,石膏清燥湯。又有冬溫春熱,時疫發渴,又以欲飲水能消水為欲愈,以得水入胃,胃氣和,敷布周身,作汗外泄,則熱解而渴亦愈。若禁其飲水,則胃汁乾枯,無從作汗,而熱不解矣。大凡口渴之症,皆陽明氣分胃熱所致,故乾葛、石膏乃渴症必用之藥,乾葛宣發陽明之鬱熱,石膏清潤陽明之裡熱。有連用石膏、知母。
渴不減,後用乾葛而愈者,此陽明表熱口渴也。有連服乾葛,渴不減,後用石膏、知母而愈者,此陽明裡熱口渴。也同一陽明經病,同一陽明經藥,而失分表熱裡熱則不見效。又如口燥唇焦,不能消水,以乾葛、石膏治之不效,以痰飲食滯治之亦不效,此熱伏陽明血分,故唇焦不渴,易以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伏火而愈者,癍症中常有此症也。是以雜症中口渴,有肺消腎消不足之症。
今傷寒熱病,一惟陽明經熱。即有少陰口燥咽乾而渴,厥陰消渴飲水,亦是陽明傳入三陰之熱病。是以仲景不設滋陰補血之方。於口燥咽乾條內者,良以滋陰之藥,治血虛發熱之口渴,非治熱邪外盛口渴症者。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
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章首揭多汗發熱,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此太陽有表有里,用不得單表單清之藥,宜用五苓散上下分消表裡者。
白話文:
口渴
濕熱體質的人不會感到口渴,燥熱體質的人則會口渴,以此可以區分濕熱和燥熱。血液中的熱症狀不會引起口渴,氣分中的熱症狀則會引起口渴,以此可以區分熱在血液和熱在氣分。胃部痰濕食積阻塞,會口渴但喝水後症狀不會減輕;胃部受邪熱損傷,則會口渴且喝水後症狀會減輕。以此可以區分痰食積滯和邪熱。實熱引起的口渴,脈象有力而快速,喝水後症狀會減輕;虛熱引起的口渴,脈象虛弱而快速,喝水後症狀不會減輕。以此可以區分虛火和實火。表層的邪熱不會引起口渴,內在的邪熱則會引起口渴,以此可以區分熱在表層還是內在。太陽經表層的熱症狀不會口渴,如果熱邪深入膀胱,則會煩渴、脈象快速,小便不利,此時用五苓散治療表裡雙方症狀。切記不可與陽明經汗出而口渴的情況混淆,誤用白虎湯,會妨礙太陽經表邪的治療。陽明經表層的熱症狀,會無汗而口渴,此時應用葛根湯幫助發汗。
如果熱邪侵入陽明經,伴隨汗出和口渴,脈象洪大而快速,則應用白虎湯治療。如果熱邪在下焦鬱積,小便不利且口渴,則應用豬苓湯。切記不可與太陽經小便不利的情況混淆,誤用五苓散,會妨礙陽明經裡熱的治療。如果熱邪傳入陽明經腑臟,伴隨舌燥口渴、大便秘結、手足多汗等下焦症狀,則應用承氣湯。少陽經裡熱,伴隨口苦咽乾、脈象弦數而口渴,則應用小柴胡湯,並去除半夏,加入天花粉。三陽經的熱邪傳入三陰經,出現熱邪深入、厥陰症狀,手足冰冷而口渴,但脈象一定快速,神志昏沉,小便顏色深紅,此為陽症似陰的口渴,仍應用白虎湯、涼膈散。外感陽毒熱病,伴隨目赤唇黑,口渴引飲,則應用三黃巨勝湯、涼膈散。中暑煩渴,則應用乾葛石膏湯,並配合辰砂六一散。秋季燥熱傷陰引起的口渴,則用梨汁、西瓜汁沖服。
若上述方法無效,則應用石膏清燥湯。冬溫春熱,時疫引起的口渴,如果喝水後症狀減輕,預示病情好轉,因為喝水入胃後,胃氣和順,會促進汗液排出,從而使熱邪消除,口渴也隨之痊癒。如果禁止飲水,則胃液乾燥,無法發汗,熱邪也不會消除。大多數口渴的症狀,都是陽明經氣分胃熱所致,所以乾葛、石膏是治療口渴的必用藥物,乾葛可以宣發陽明經鬱熱,石膏可以清潤陽明經裡熱。有些患者連用石膏、知母無效,後用乾葛則痊癒,這是陽明經表熱引起的口渴;有些患者連服乾葛無效,後用石膏、知母則痊癒,這是陽明經裡熱引起的口渴。同樣是陽明經的病症,同樣是陽明經的藥物,但不能區分表熱裡熱則無效。又如口燥唇焦,不能消水,用乾葛、石膏治療無效,用治療痰飲食積的方法也無效,這是熱邪潛伏在陽明經血分,所以唇焦而不口渴,此時應用升麻清胃湯,清解陽明經血分伏火,斑疹病中常有此症。因此,雜症中的口渴,有肺陰虛、腎陰虛不足的症狀。
現代傷寒熱病,主要都是陽明經的熱邪。即使是少陰經口燥咽乾而口渴,厥陰經消渴飲水,也是陽明經熱邪傳入三陰經所致。所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沒有制定滋陰補血的方劑治療口燥咽乾,因為滋陰的藥物,是用來治療血虛發熱引起的口渴,而不是治療熱邪外盛引起的口渴。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伴隨表裡症狀,口渴欲飲水,但水入即吐,稱為水逆,則用五苓散治療。多喝溫水,汗出則痊癒。
本章一開始就提到多汗發熱,症狀持續不退且煩躁,口渴欲飲水,這是太陽經表裡都存在的病症,不能單獨用治療表症或裡症的藥物,應該應用五苓散,上下分消表裡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