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16)
卷二 (16)
1. 嘔吐
此申明寒傷營之嘔逆症,必發熱惡寒,身體重痛,嘔逆而無汗,脈陰陽俱緊者。傷寒二三日,心下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本言悸煩症治,引出嘔家用藥,禁忌甘甜泥膈。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
心下痞而硬,而下利者,通因通用之下症也。尚有發熱嘔吐,止可用大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詳註惡寒門。太陽少陽二經,外邪未去而微嘔,故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言濕熱上衝嘔吐,故以黃連湯治火逆。前書皆注邪氣為寒氣,誤也。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腹脹滿雖是下症,但吐後止可用調胃承氣湯。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
嘔屬上焦病,即有陽明裡症,亦不可攻下。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
食谷欲嘔,似陽明胃寒。若服溫藥反劇者,乃是上焦熱邪。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若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歷敘少陽中風,邪在半表半裡,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並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二條皆是太陽陽明合病,但以不下利嘔者,別病在足陽明胃,以不嘔下利者,別病在手陽明大腸。故同用葛根湯,惟以加半夏,以見其和胃止嘔;以去半夏,便是升散大腸風邪內陷。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同自下利,以不嘔,用黃芩湯。若嘔吐,黃芩湯中加半夏、生薑。上下二章,互發嘔吐症,半夏、生薑必用者。
太陽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滿結硬。
此條太陽經外有表熱里有寒邪而嘔利也。若誤用下法,則變胸滿結硬矣。
傷寒本自寒下利,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言傷寒則為熱病,若陰症自寒下利,吐下之即死矣。豈尚可用芩連乎!因其人表熱裡寒下利,醫者誤認挾熱,復吐下之,則寒格而食入口即吐出,故用乾薑溫其寒,芩、連折其熱。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吐而發熱,陽邪傳少陽,故用小柴胡湯。
羌活沖和湯,見發熱。
保和平胃散
嘔吐有表邪,用前方;有食滯,用此方消導。
白話文:
【嘔吐】
這些內容說明因寒氣損傷營衛之氣而引發的嘔吐症狀,患者會出現發熱、怕冷、身體沈重疼痛、嘔吐且無汗,脈象陰陽兩側皆緊繃的情況。若傷寒發病兩三日,出現心悸且煩躁的症狀,可用「小建中湯」治療。但原本就容易嘔吐的人,不宜使用「建中湯」,因其藥味甘甜,易影響脾胃。
此段原在討論心悸煩躁的治療,同時提及嘔吐患者需避免甘甜膩滯的藥物。
若傷寒患者發熱、出汗後症狀未緩解,反而出現胃部脹硬、嘔吐並腹瀉的情況,可用「大柴胡湯」治療。
胃部脹硬且伴隨腹瀉,表示病邪在下,需以「通因通用」的治法緩解。此時若有發熱、嘔吐症狀,僅適合使用「大柴胡湯」。
傷寒發病六七日後,仍有發熱、怕冷、四肢關節疼痛、輕微嘔吐、胃部悶脹結滯等表證未消的症狀,可用「柴胡桂枝湯」治療。
(此段詳細說明見「惡寒」篇。)由於太陽與少陽二經邪氣未除且伴隨輕微嘔吐,因此使用「柴胡桂枝湯」。
若傷寒患者胸中有熱氣、胃內邪氣鬱結,導致腹痛欲嘔吐,則適用「黃連湯」。
此處「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意指濕熱上衝引發嘔吐,因此用「黃連湯」治熱逆。前人的解釋誤將邪氣視為寒氣,實為錯誤。
傷寒患者嘔吐後出現腹脹滿的症狀,可給予「調胃承氣湯」。
雖然腹脹滿多屬裏證需用下法,但嘔吐後僅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緩和調理。
傷寒患者若頻繁嘔吐,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如熱結),也不可用峻下法治療。
因嘔吐屬上焦病變,縱有陽明裏證,也不宜直接攻下。
進食後想吐者,屬於陽明胃寒證,可用「吳茱萸湯」治療;若服藥後嘔吐反而加重,則屬上焦熱邪所致。
此處分辨:進食慾嘔看似陽明胃寒,但服溫藥後加劇者,實為上焦熱邪引起。
傷寒或中風發病五六日後,出現寒熱交替、胸脅脹滿、沈默寡言、食慾不振、心煩易嘔,或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口渴、腹痛、脅下硬滿、心悸、小便不利、不渴微熱、咳嗽等症狀,均可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此段詳述少陽中風症狀,邪在半表半裏,表現為沈默不欲食、心煩易嘔,並以小柴胡湯靈活加減應對。
太陽與陽明合病(兩經同時發病),若無腹瀉僅嘔吐,可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若合病伴隨腹瀉,則用「葛根湯」。
兩者雖同屬太陽陽明合病,但「不下利而嘔」的病位在足陽明胃,故加半夏和胃止嘔;「不嘔而下利」的病位則在手陽明大腸,故葛根湯不加半夏,專注升散大腸風邪。
太陽與少陽合病而腹瀉者,用「黃芩湯」;若伴隨嘔吐,則加半夏、生薑(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此處強調合病時腹瀉與嘔吐的差異用藥,嘔吐必加半夏、生薑以止逆。
太陽病表現為腹脹嘔吐、食慾不振、腹瀉加重、時而腹痛,若誤用下法,恐導致胸悶脹硬。
此因太陽經表熱裏寒而嘔吐腹瀉,誤下將使邪氣內陷,惡化為胸滿結硬。
寒性腹瀉的患者若被誤用吐法或下法治療,會導致寒氣阻格、嘔吐加劇,甚至食物入口即吐,此時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治療。
此處釐清:傷寒本屬熱病,若陰寒證腹瀉誤吐誤下恐致命,不能用芩、連等寒藥。此方用於表熱裏寒被誤治後,寒熱錯雜的嘔吐,故以乾薑溫寒、芩連清熱。
嘔吐伴隨發熱者,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此因邪傳少陽,嘔吐與發熱並見,故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羌活沖和湯」相關內容見「發熱」篇。)
(「保和平胃散」)
嘔吐若因外感表邪引起,用前述解表方劑;若因飲食積滯,則用此方消食導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