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15)
卷二 (15)
1. 嘔吐
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吐。仲景有乾嘔條,嘔而無物之謂。嘔吐症,以內傷論,皆在陽明胃家;以外感論,有各條分別。若惡寒發熱,脈浮而數,初起胸滿而嘔,此太陽外感風寒,胃家內有痰飲,以羌活湯散太陽表邪,合保和平胃散加乾葛,消胃家痰飲食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見弦數,此少陽經表邪嘔苦之症,小柴胡湯治之。
若初起兼有飽滿嘔吐,亦是胃家夾食,佐以保和平胃散。若目痛鼻乾,先渴後嘔,無汗脈浮大,此陽明外有表邪,內有積熱,以乾葛清胃法治之。若有汗脈數,嘔而消水,此燥火嘔吐也,知母石膏湯沖竹瀝蘆根汁。若嘔而不渴,身不大熱,此濕火嘔吐也,梔連半夏湯,加白豆蔻、厚朴、竹茹。
若噁心嘔吐,六脈滑大不數,發熱而口反不渴,此痰飲食積嘔吐之症也,平胃保和散、二陳導痰湯加乾葛、竹茹治之。若口臭牙疼,二便赤澀,此積熱痰火嘔吐也,升麻清胃湯、二陳湯、竹茹湯、加川連、白豆蔻。若脅肋刺痛嘔吐酸水,此肝木火沖之嘔,小柴胡加梔、連、竹茹。
總之,無痰涎,不嘔吐,故熱病嘔吐,皆痰飲火邪上衝,用竹茹、半夏化痰涎,梔、連清胃火。家秘以竹茹半夏湯加梔、連、白豆蔻,其吐立止。若夫時行熱病,汗出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此疫毒癍症嘔吐也,羌獨敗毒散、升麻乾葛湯、升麻清胃湯。若燥邪時疫嘔吐,加知母、石膏、竹瀝、半夏,沖蘆根汁、生梨汁熱服。
方書云:嘔家多服生薑,此指胃寒痰飲嘔吐而言,若胃熱者,不與川連同用寧不增病耶!惟三陰經胃寒嘔吐,乃用理中湯等溫劑。此書專為傷寒熱病,故三陰不發熱嘔吐,另具《症因脈治》中也。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
脈浮自汗,翕翕發熱,此即太陽中風症,故解肌散表,則嘔自止。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服桂枝而吐者,胃必熱。胃熱得桂枝後,必吐膿血。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太陽熱結膀胱,下部症發表為逆,故水藥不得入口。若再發汗,必氣升而吐利不止。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申明太陽熱結膀胱,表裡吐逆之症,應用五苓治者。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邪已解,脅下痛,乾嘔短氣,此兼懸飲,宜十棗湯治者。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
白話文:
嘔吐
有聲無物稱為「嘔」,有物無聲稱為「吐」,有物有聲則稱為「嘔吐」。張仲景提到「乾嘔」,指的是只有嘔吐動作卻沒有吐出東西的狀況。
從內傷角度來看,嘔吐症多與陽明胃有關;若從外感角度分析,則有不同的分類:
- 太陽經外感風寒:症狀包括惡寒發熱、脈浮數,初期胸悶嘔吐,原因是胃中有痰飲,可用羌活湯散解太陽表邪,搭配保和丸、平胃散加乾葛,化解胃中的痰飲食滯。
- 少陽經表邪:表現為寒熱交替、口苦嘔吐、脈弦數,適用小柴胡湯治療。若初期兼有胃部飽脹嘔吐,則是胃中夾雜食物,可輔以保和丸、平胃散。
- 陽明經表邪積熱:症狀如眼睛痛、鼻乾、先口渴後嘔吐、無汗、脈浮大,可用乾葛清胃法治療。若出汗脈數、嘔吐且口渴,屬燥火嘔吐,可用知母石膏湯沖竹瀝蘆根汁;若嘔吐不渴、身體微熱,則是濕火嘔吐,適用梔連半夏湯加白豆蔻、厚朴、竹茹。
- 痰飲食積:表現為噁心嘔吐、脈滑大但不數、發熱卻不渴,可用平胃保和散、二陳導痰湯加乾葛、竹茹治療。若口臭牙痛、大小便赤澀,則是積熱痰火嘔吐,適用升麻清胃湯、二陳湯、竹茹湯加黃連、白豆蔻。
- 肝火犯胃:症狀為肋間刺痛、嘔吐酸水,適用小柴胡湯加梔子、黃連、竹茹。
總之,嘔吐多與痰飲火邪上沖有關,常用竹茹、半夏化痰,梔子、黃連清胃火。家傳秘方以竹茹半夏湯加梔子、黃連、白豆蔻,能快速止吐。
時行熱病嘔吐:
若疫毒引起嘔吐(如汗出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可用羌獨敗毒散、升麻乾葛湯、升麻清胃湯。若屬燥熱疫毒嘔吐,可加知母、石膏、竹瀝、半夏,沖服蘆根汁、生梨汁熱飲。
注意:
古籍提到「嘔吐者多服生薑」,僅適用於胃寒痰飲嘔吐;若屬胃熱嘔吐,生薑不與黃連同用反而加重病情。三陰經胃寒嘔吐(不發熱),則需用理中湯等溫劑治療(此書專論傷寒熱病,故三陰經嘔吐另見《症因脈治》)。
太陽經相關嘔吐:
- 太陽中風(脈浮自汗、發熱惡風、鼻鳴乾嘔),用桂枝湯解表止嘔。
- 服用桂枝湯後嘔吐者,可能胃熱過盛,後續可能吐膿血。
- 發汗後若無法進食,再發汗會導致吐瀉不止。
- 太陽熱結膀胱,表裡兼病(渴卻嘔吐,稱「水逆」),用五苓散治療,多飲溫水助汗出即癒。
- 太陽中風兼下利嘔逆,表邪已解但裡未和(如頭痛、心下痞硬、肋痛、乾嘔短氣),適用十棗湯。
- 太陽病無論發熱與否,若惡寒、體重、嘔逆、脈緊,均屬外感初期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