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4)
卷二 (4)
1. 潮熱
潮熱者,如潮水之有準,而不失其時。但熱不寒,不若似瘧,先寒後熱,尚有表症者。發作有時,不若發熱壯熱煩熱常熱不休者。雜症潮熱,有實有虛。外感潮熱,惟以陽明腸胃,積熱燥屎所致。故潮熱多用清、下二法,以里症多也。然又有分別,發於寅卯二時,先有微寒而熱者,此少陽潮熱。
無汗脈浮,柴胡防風湯;有汗脈弦,小柴胡湯;大便秘有下症者,大柴胡湯,虛人,柴胡引子。發於巳午二時,或一日一發者,此太陽潮熱。脈浮無汗,羌活沖和湯;熱結膀胱,導赤各半湯,重加羌活。
發於申未二時,或間日發作者,此是陽明腸胃積熱,宜川連枳殼湯;然脈浮無汗,尚宜乾葛解肌湯;有汗脈大,口渴,用葛根白虎湯;若胸前飽悶,右脈弦滑,保和散,重加消導;若大便結有下症者,大幹葛湯下之;若腹脹滿作痛,欲大便不得,便手足漐漐多汗,用三乙承氣湯。潮熱不用發表之方者,以潮熱無表症耳。
若表邪未散者,仍用發散。是以潮熱,亦有用雙解散、小柴胡湯和解而愈者。未可徒恃清、下二法者。總之,自汗脈沉數,無表邪之潮熱,宜清裡,不必解表。無汗脈浮大,有表症之潮熱,宜解表。即有里邪,亦只宜雙解表裡,未可單清裡熱,反礙表邪。即表邪盡解,里症潮熱,如無下症者,未可即下。
以上言有表有里之潮熱也。又有外不常熱,每至五更,即覺煩熱,至辰巳或午未申,則內火上衝,或嘔或脹,或作痛,或胸前脅肋一片,每至其時,發熱如火,一日一發,不愆其期,此積熱痰火,內伏作患,從里發外之潮熱也。宜升麻清胃湯合枳殼川連湯、梔連二陳湯,加海石、栝蔞,清積熱,化痰涎。
甚至腹作痛,有下症者,導痰湯加大黃、玄明粉下之。若食滯未消,忌寒涼抑遏者,宜保和平胃散消食積。若痰食皆消,惟存積熱不解,家秘用乾葛而熱從表解,川連同枳殼而泄大便,川連同木通而清小便,得內外分消之法。此言里有積熱之潮熱也。又有熱病後,每至申酉,微有潮熱,此名日暮微煩,陽明腸胃積熱未清,二便未滑,又食谷太早。仲景云:損谷即愈。
此言戒穀食,並用寒涼,微下大腸,損其腹中之穀食,兼清其餘熱,宜用枳殼、木通、川連、大黃、黃芩、山梔以治之;或梔子豆豉湯加枳實、大黃,同食復主治亦可。
太陽病,重發汗,復下之,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大陷胸湯。
此條不治潮熱,但治結胸,故詳註結胸症。
陽明潮熱,大便硬,可與承氣湯。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必脹滿不食。
此申明用承氣法,必以轉失臭氣為糞定硬。若不轉臭氣,其糞初頭一段雖硬,後即是溏糞。若誤攻,腹必脹滿不食。
白話文:
潮熱,就像潮水般有規律地發作,時間固定。但它只發熱不發冷,不像瘧疾先冷後熱,也沒有表證。發作時間規律,不像持續不斷的壯熱、煩熱、常熱。潮熱的病因複雜,有實證也有虛證。外感引起的潮熱,主要是陽明經腸胃積熱、大便乾燥所致。因此治療潮熱多用清熱瀉下之法,因為里症較多。但需區分情況:
寅卯時(凌晨3-7點)發作,先有輕微發冷再發熱的,是少陽經潮熱。脈浮無汗,用柴胡防風湯;有汗脈弦,用小柴胡湯;大便祕結且有下痢症狀,用大柴胡湯;虛弱者,用柴胡引子。
巳午時(上午9-11點)發作,或一日一發的,是太陽經潮熱。脈浮無汗,用羌活沖和湯;熱結膀胱,用導赤散加羌活。
申未時(下午3-5點)發作,或隔日發作的,是陽明經腸胃積熱,宜用川連枳殼湯;但脈浮無汗,也可用乾葛解肌湯;有汗、脈大、口渴,用葛根白虎湯;若胸悶、右脈弦滑,用保和丸加消導藥;若大便祕結且有下痢症狀,用大承氣湯;若腹脹滿疼痛,想大便但排不出,手足冰冷多汗,用三乙承氣湯。潮熱不用發表方劑,是因為潮熱沒有表證。
如果表邪未解,仍需先用發散藥物。所以潮熱也可用雙解散、小柴胡湯和解治療。不能單純依靠清熱瀉下之法。總之,自汗、脈沉數,沒有表邪的潮熱,宜清熱瀉下,不必解表;無汗、脈浮大,有表證的潮熱,宜解表。即使有裡邪,也應該同時解表清裡,不能單純清裡熱,反而會影響表邪的去除。即使表邪已解,如果里症潮熱沒有下痢症狀,也不可立即瀉下。
以上是關於表裡同病型潮熱的論述。還有一種情況,平時不發熱,但到五更(凌晨1-3點)就感到煩熱,到辰巳或午未申(上午7-下午5點)內火上衝,或嘔吐、或腹脹、或疼痛,或胸脅部疼痛,每次發作都像火燒一樣,一日一發,時間固定,這是積熱痰火內伏引起的從裡到外的潮熱。宜用升麻清胃湯合枳殼川連湯、梔子連翹二陳湯,加海石、栝樓,清熱化痰。
甚至腹痛伴有下痢症狀,用導痰湯加大黃、玄明粉瀉下。若因食滯未消,忌用寒涼抑制,宜用保和丸消食積。如果痰食都已消除,僅剩積熱未解,家傳秘方是用乾葛解表熱,川連合枳殼瀉大便,川連合木通利小便,達到內外兼治的目的。這是關於裡有積熱型潮熱的論述。還有一種情況,是熱病之後,每天申酉時(下午5-7點)略感潮熱,稱為「日暮微煩」,這是陽明經腸胃積熱未清,二便不暢,又過早進食所致。張仲景說:「損谷即愈。」
這指的是要節制飲食,並服用寒涼、輕瀉大腸的藥物,以減少腹中食積,同時清熱,可用枳殼、木通、川連、大黃、黃芩、山梔治療;或用梔子豉湯加枳實、大黃,同食復主治亦可。
太陽病後,大量汗出,又瀉下,大便不通,舌燥口渴,午后略感潮熱,從心窩到小腹硬滿疼痛,手碰不到的,用大陷胸湯。
這一條不治療潮熱,而是治療結胸,所以詳細記載了結胸的症狀。
陽明經潮熱,大便乾燥,可用承氣湯。如果沒有臭氣排出,這只是開始乾燥,後面會變稀,如果強行攻下,必然會導致腹脹不能進食。
這說明使用承氣湯,必須要排出臭氣才能確定大便乾燥。如果沒有臭氣,雖然開始一段大便乾燥,但後面會是稀便。如果誤用攻下藥,腹部必然脹滿不能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