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面赤色

傷寒面赤色,雖有表熱裡熱之分,然表症居多,故身熱少汗,六脈浮數,發汗乃解。若太陽見症,無汗脈浮緊者,加減羌活湯。有汗脈浮緩,加減防風湯。陽明見症,無汗發熱脈浮緊者,葛根湯。有汗脈洪長者,乾葛石膏湯。少陽見症,無汗惡寒,脈浮緊,羌活柴胡湯。有汗脈弦,小柴胡湯。

若裡熱面赤,汗多不惡寒,渴而飲水,六脈沉數,知母石膏湯,涼膈散。陽明裡熱面赤,大便實者,涼膈散加酒蒸大黃,以清血分之熱。失用大黃,有衄血之患。若風溫症,有汗發熱面赤色,宜防風乾葛石膏湯。若初起不發熱,口不渴,唇不焦,脈沉遲,面赤色,即陰極發躁等症,另用四逆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此條表邪面赤熱。詳註似瘧。

又云太陽病,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慄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此陽微難作汗,故面熱赤。至六七日作汗之期,若戰慄,當汗出而解。發熱者,則陽氣復而症瘥。若因脈遲無陽,不能戰惕發熱作汗,其身必癢。

陽明病,合面赤色,不可攻。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面合赤色,此表邪作汗之徵。若誤攻下,則表熱不散。熱瘀於上,必蒸黃色於皮毛;熱瘀於下,必熱結膀胱而小便不利。此條不立方法,既曰陽明病,當用防風乾葛湯,解在表發熱之黃。既曰小便不利,當用豬苓湯,分利下焦。

並病篇曰:二陽合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其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曰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不徹,因轉屬陽明,雖名合併病,實病也。然必得表邪盡解,方可下,若太陽症未罷,下之則為逆,如此尚可小發其汗。設若面色連連赤色,此是邪汗未出,則非小發汗,急當以藥解表,以湯熏汗。若汗原不透徹,語言不能完全,此陽邪不得發越,其人必煩躁,呻吟叫痛,乍云在腹,乍云四肢,按之不得痛處,其人喘逆短氣,但當坐以汗出不徹,更出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其脈澀滯模糊,尚是表汗未出。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厥陰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而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面戴陽下虛故也。又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以上二條,皆陰症似陽之面赤,故皆用四逆湯。

《金匱》云: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此痙病門面赤色。仲景論痙,專主血虛液燥,故即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面赤,尚禁發汗。詳痙病加減羌活湯。

羌活,獨活,防風,荊芥,柴胡,乾葛,廣皮,甘草

色赤表熱,欲汗之候,又見浮大急數之表脈,故用此方。

加減防風湯,見頭痛。

面赤自汗,身熱不減,脈見浮緩者,以此方治之。

葛根湯,見惡寒。

陽明病,禁用麻、桂,今以無汗脈浮緊,故用此方,然亦北方冬月治法。

乾葛石膏湯,見寒熱。

同一陽明面赤,前條無汗脈浮緊,則用乾葛湯。今有汗脈洪長,則用此方。

柴胡羌活湯,即小柴胡湯加羌活。

面赤之症,不特太陽陽明,即少陽表邪不散亦有,故以柴胡湯加羌活、防風。

小柴胡湯,見寒熱。

前方治少陽太陽表邪者,此方治少陽表裡兼見者。

知母石膏湯

知母,石膏,門冬,竹葉,粳米

仲景面色赤,皆以表邪主治。然亦有陽明裡熱、上衝頭面,汗多口渴而面赤者,故以此方治之。

涼膈散,見發狂。

陽明裡熱、口渴消水之面赤,則用知母石膏湯。若胃熱上衝而刑肺金,則用此方。大便結,加玄明粉。腹脹不得大便,有下症者,大、小承氣湯。

防風石膏湯,即乾葛石膏湯加防風。

陽明風熱面赤色,故用此方。

四逆湯,見身痛。

面赤色皆是陽邪,然陰症中又有虛陽上浮者,故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