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9)

1. 項強

項強症,有傷寒痙病之別。欲論傷寒項強,必以痙病項強,互相發明,始得詳悉。如傷寒總論項強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其分論項強曰:太陽病,發熱項強,汗出脈緩者為中風,太陽病頭痛項強,發熱身疼,腰痛惡寒,無汗,脈浮緊,為傷寒。《金匱》痙病,總論項強曰:太陽病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身雖熱,手足冷,頸項強急,獨搖頭,卒口噤,背反張,名痙病。

其分論痙病曰:太陽病,發熱無汗,頭項強,反惡寒,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詳其經絡,傷寒項強屬三陽表症,痙病項強,則有三陽三陰表裡各條,此症之分別也。詳其脈象,傷寒門則曰:脈浮而緊,脈浮而緩;痙病門則曰:脈沉細,脈沉遲,此脈之分別也。

詳其治法,傷寒門仲景以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寒脈浮緊,冬月麻黃加乾葛湯,餘三時陶氏推廣防風羌活湯,今余改用羌活加干根湯,以表藥而治無汗之傷寒項強。若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脈浮緩,冬月桂枝加乾葛湯;陶氏推廣加減沖和湯。今余改用防風加葛根湯,以風藥而治有汗之中風項強。

其在陽明,目痛鼻乾,不眠,調脈乾葛湯主之。其在少陽,身熱惡風寒,頭項強,胸脅滿,羌活防風柴胡湯主之。風溫項強,防風石膏湯。風濕項強,蒼防湯。濕溫項強,神術湯。以上言傷寒項強各條治法之分別也。至論痙病項強,《金匱》則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傷寒項強,身熱足寒,又見惡寒者,用麻黃湯主治。今痙病項強,目赤口噤,背反張,血液干竭,筋失所養,脈細之症,又不可誤用麻黃湯。故下文云: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𠘧𠘧然。確似太陽傷寒症,若脈不浮緊急大,即非傷寒而不可用麻黃。若脈反沉遲,此是痙病,當用栝蔞桂枝湯主之。

下文又云:太陽病,若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夫太陽無汗之項強,本是麻黃湯發汗症;以其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又是陽明之症,故以葛根湯雙解太陽陽明兩經之邪。若失用葛根清解陽明表邪,即用寒涼清裡,則口噤不語之後,又變介齒。

是此可見痙病無汗,亦有可汗者,但因其脈沉遲,難用麻黃髮汗耳。然痙病項強亦有當下者,故下文又云: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以大承氣湯。此言痙病,若表邪盡解,惟存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介齒,一派裡熱內結,亦可與大承氣。

按此則《金匱》一立栝蔞桂枝湯,和營衛,清痰滌熱,而為解肌和解之方;一立葛根湯,散陽明太陽在表之邪,而為無汗剛痙發表之方;一立承氣湯,以清陽明表解裡熱,有汗柔痙攻下之方。如是則汗、下、和解、三法全矣。此言痙病項強各條治法之分別也。余以痙病項強,參以傷寒項強,則明項強症應從太陽表邪主治,而有發汗法門。

白話文:

項強

項強症狀可分為傷寒與痙病兩類。若要討論傷寒引起的項強,必須與痙病的項強互相對照,才能詳細理解。

在傷寒的總論中提到,太陽病的主要表現是脈浮、頭項強痛且怕冷。具體分述如下:若太陽病伴隨發熱、項強、汗出且脈緩,屬於中風;若太陽病出現頭痛、項強、發熱、全身疼痛、腰痛、怕冷、無汗且脈浮緊,則屬於傷寒。

《金匱要略》中描述痙病的總論指出,太陽病患者身體僵直、脈象沈遲,雖有發熱但手腳冰冷,頸項強直,只能搖頭、突然牙關緊閉、背部反張,稱為痙病。具體分述如下:若太陽病伴隨發熱、無汗、項強且怕冷,稱為「剛痙」;若太陽病伴隨發熱、汗出且不怕冷,稱為「柔痙」。

從經絡來看,傷寒的項強屬於三陽(太陽、陽明、少陽)的表症;而痙病的項強則涉及三陽與三陰(太陰、少陰、厥陰)的表裡各證。脈象方面,傷寒的項強常見浮緊或浮緩脈,而痙病則多見沈細或沈遲脈。

治療方法上,對於傷寒的項強:

  1. 無汗怕冷、脈浮緊:冬季使用麻黃加乾葛湯,其他季節可選用羌活加乾根湯(原為防風羌活湯)。
  2. 汗出怕風、脈浮緩:冬季使用桂枝加乾葛湯,其他季節可選用防風加葛根湯(原為加減沖和湯)。

此外,隨病位不同而選方:

  • 陽明病(目痛、鼻乾、失眠):調脈乾葛湯。
  • 少陽病(發熱怕風、項強、胸脅脹滿):羌活防風柴胡湯。
  • 風溫項強:防風石膏湯。
  • 風濕項強:蒼防湯。
  • 濕溫項強:神術湯。

對於痙病的項強,《金匱要略》指出,若患者發熱但腳冷、頸項強直、怕冷並偶爾頭熱、面紅目赤、頭部晃動、牙關緊閉、背部反張,即為痙病。此時不可誤用麻黃湯發汗,否則可能加重陰虛寒濕,導致脈象異常。

痙病的治療分三類:

  1. 脈沈遲的痙病:使用栝蔞桂枝湯,調和營衛、清熱化痰。
  2. 無汗且胸悶牙關緊閉的剛痙:使用葛根湯,解太陽與陽明之邪。
  3. 表邪已解、裡熱壅盛(胸滿、牙關緊閉、臥不安、腳抽筋):使用大承氣湯攻下。

綜上所述,痙病的治療涵蓋汗法(葛根湯)、下法(承氣湯)與和解法(栝蔞桂枝湯),三者完整對應不同證型。透過比較傷寒與痙病的項強,可明確項強症狀應從太陽表邪論治,並以發汗為主要方向。